
新浪管理層增持股票的真實動機
“M B O本身不是個靈丹妙藥,它只是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讓我們有更大的控制力,更加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
新浪C E O曹國偉的辦公室里架著一個望遠鏡,一進屋就被它吸引,以為這是房間主人的一大愛好。曹國偉卻說,他從來沒有用過這個望遠鏡,只是剛搬來時一個朋友送的禮物而已。
有時候,表象和事實常常會相差甚遠。
就像今年9月25日,江南春宣布增持分眾傳媒股票。三天后,新浪宣布將向新浪投資控股增發約560萬股普通股,全部收購總價約為1.8億美元。這樣,新浪投資控股就占到新股稀釋后總股本的約9.4%,成為新浪第一大股東,管理層成功實現了M B O。同時,新浪和分眾之前簽訂的合并協議也在9月28日自動終止。
短短幾天,一連發生的這幾件事情是否有某種必然的聯系,難免讓外人有所猜測。曹國偉回應說,唯一的聯系是:“江南春增持公司股份的想法給了我一些啟發。”
江南春雖然是分眾傳媒的創始人,但他只擁有公司10%的股份。曾經有一度,江南春退到董事長的職位,今年1月等他需要重回C E O位置時,他發現自己這么辛苦地打拼,只有10%的股份動力不夠,所以有了增持的想法。
而這正好間接地對曹國偉產生了影響,“也許換個角色會不一樣。”
今年是曹國偉進入新浪的第十個年頭,前任C E O汪延正是在新浪工作十年時選擇了卸任,轉做新浪董事會副董事長,去追求另一種生活方式。
對曹國偉來說,這十年中不是沒有想過離開。去做投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中國像我這樣背景的,從條件和經驗來說,是很適合的。”但是他還是留了下來。
在外人眼中,“并購專家”,“資本高手”是貼在曹國偉身上最明顯的標簽。他曾在普華永道負責為硅谷的高科技公司提供審計、上市、兼并收購等服務;因為新浪的I P O和它結緣;十年里他操盤的迅龍和網興的收購,以及后來分眾和易居克而瑞的合并都成為了業界效仿的經典。
但實際上,從2004年起曹國偉這個CFO就兼任COO,2005年任總裁,戰略、銷售、運營、內容他都要管,財務和資本方面的工作反而成為了副業。新浪在內容,廣告以及產品方面的策略幾乎都由曹國偉來制訂。易居中國董事長周忻對曹國偉的評價是,“老曹是國內在美國上市公司當中最全面的經營者。”
曹國偉在2006年出任新浪C E O后,也不時受到一些誤讀,外界很多人覺得曹國偉是一個很理性的人,凡事謹慎周到,但他說這只是在工作中的狀態,因為他必須對每一個決定負責。生活中做個人的決定時卻可以非常地感性;很多人覺得他是一個資本高手,但他說自己從來不理財,甚至自己有多少錢也搞不清楚。
這十年中,曹國偉放棄了很多個人的興趣和時間。今年10月1日這一天,他在微博里就寫道,看到焰火,“忽然想起今天出門時拿了三年未用的攝影包,忙沖進房間,又沖回陽臺,對著天空按下快門,糟糕!沒電!”而攝影正是學新聞出身的曹國偉一大愛好,他有30多部相機,卻沒機會擺弄。
新浪今年完成了M B O,解決了公司未來發展的股權問題,但他告訴我們,“MBO本身不是個靈丹妙藥,它只是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讓我們有更大的控制力,更加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
CRIC模式是否可復制?
這是一種思路。但并不是所有的模式你想怎么做就能做。
《英才》:你曾經帶領新浪和中國房產信息集團(CRIC)在納斯達克上市,這兩次經歷有什么不同?
曹國偉:我以前在硅谷(會計師事務所工作時)做過很多上市,但新浪在納斯達克上市是我作為公司層面的第一次,所以主要是覺得興奮、好玩,但還不是特別有經驗。這一次C R I C上市,我們卻有能力去駕馭整個過程,更多的是我們告訴投資銀行,我想要什么東西,他們去幫我們做。
《英才》:CRIC做IPO時,投資者比較擔心的問題是什么?
曹國偉:這個公司成立時間不長,加上合并,對投資者來說會產生很大的不確定性。另外,C R I C定價是比較高的,因為新浪和易居都是上市公司,各自分拆出一塊來合并后再上市,定價低了對現有的股東會有損害。對投行來說,IPO定價越高他們賺的錢越少。從這點上說,我們需要在其中達到一個平衡。
《英才》:未來是否會將新浪樂居的這個模式復制到其他垂直領域,將新浪變成一個控股公司?
曹國偉:房產是我們的嘗試,這是一種思路。但并不是所有的模式你想怎么做就能做,它必須符合幾個條件:首先這個領域(足夠大)值得這么去做;第二這個大平臺可以相對獨立的去運營;第三,可以找到在各方面互補的合作伙伴;第四,有合適的團隊。
MBO的前后
所有的中高層管理人員都參加,幾乎把自己所有的錢都拿出來,這讓我非常感動。《英才》:這次MBO需要董事會的批準嗎?
曹國偉:實際上,這種事情并不像你們想象的,它是不需要股東批準的,它的本質就是發新股。董事會是有能力發新股的,只要不超過一定的比例,關鍵是發給誰、以什么理由、以什么價錢發。一般來說,管理層增持,這是一件好事,因為它是一種信心的表現。
《英才》:你覺得M B O的風險有哪些?
曹國偉:首先是我們要把自己的財產都押在上面,第二個風險在于進入的價格。32美元在新浪的歷史上是一個中間價,有人覺得這時候進入是不是不合算,為什么不等到20多美元再進入。這時候進入,實際上我們已經拋開近期股票的價格,表示出我們著眼長遠對股價的一種信心,另外也是公司管理層對于長期發展的承諾。《英才》:管理層收購,考慮了多久?
曹國偉:在不同的時期我們都考慮過,但是沒有認真做過。《英才》:這次為什么認真?
曹國偉:做了十年,作為職業經理人,我能夠做的事情都做了,能夠達到的目標都達到了,沒有什么特別讓我覺得有挑戰和興奮的東西。我想,也許換個角色去做會更有意思一些,其實我也不知道,也許我會(因此)背上一個更大的枷鎖。
《英才》:M B O和放棄分眾是有必然聯系嗎?
曹國偉:這兩個沒有什么關系,分眾要放棄也必然會放棄。
《英才》:你花了多長時間決定做MBO?
曹國偉:記不清楚,我估計大概兩三個星期吧。
《英才》:你是如何說服其他管理層的?
曹國偉:我不需要說服任何人,我一個人就可以做。更多是我決定做這件事后告訴他們,大家都踴躍地參加,踴躍程度是我所沒有想到的,所有中高層的管理人員都參加,幾乎把自己所有的錢都拿出來,這個事情還是讓我非常感動的,但是這其中沒有說服工作,因為他們的積極性比我更高。
《英才》:汪延對MBO是什么反應?
曹國偉:他也非常地exciting(興奮),他對這個東西的感覺可能比我還要強一些,認為對新浪的發展是件大好事。
與其他門戶的比較
從結果上看,一個公司的成功,不但是由機制、創始人決定的,而更是由它選擇的模式決定的。
《英才》:其他三大門戶全部都是創始人掌舵,唯有新浪不是,這種區別是否決定了新浪的基因?
曹國偉:這是一個事實,不是好與壞的問題,它就是兩種不同的股權結構、管理結構帶來的不同方式。它會帶來文化的不同,但它不是一個公司成敗的決定因素。從結果上看,一個公司發展,不單是由機制、創始人決定的,而更是由它選擇的模式決定的。模式非常好而進入的時機對,機制和人差一點,公司照樣可以很成功。
《英才》:你在新浪已經十年,是否反思過,哪些決定可能會重新選擇?
曹國偉:很多人問我這個問題,事實上,我也想不出。一個公司的發展按照這個軌跡都是有原因的。對與不對更多的在于天時,即進入的時間點,就像即時通訊、搜索。也許你能做出更好的產品,但是時機已經不對了,這時候只有顛覆性的東西才能取代,否則只能在后面追趕,這是我很多年前悟出的道理,所以我們很少進入別人已經做得很強的《英才》:游戲呢?
曹國偉:游戲不屬于這種,它屬于創意。對我們來說,股東與董事會,從來沒有要求我們一定要進入游戲。我們從公司的發展,戰略格局上來說,如果有一塊很賺錢的游戲,對整體的市場地位是有幫助的,但這并不是新浪一定要進入的領域。
《英才》:你現在有明確的目標嗎,到底做不做游戲?
曹國偉:無所謂,看機會。有一批喜歡新浪的股東,就喜歡新浪現在的品牌、模式、運營方式,他們堅持新浪不要做游戲,不管這個東西賺多少錢。短期的股東像對沖基金就不一樣了,他們只看股票最近有沒有可能要漲。
《英才》:做不做網游與新浪的理想和文化有沒有關系?
曹國偉:做網游的理想肯定和我們做媒體的理想是不一致的,理念上是有沖突的,實際上這也是新浪以前沒有努力去做網游最大的原因。做網游更多是為了利益吧,當然,作為商業公司追求利益不是錯的,只不過從戰略的角度來講,現在做網游的壁壘會比以前高很多,所以投資回報會有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