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碳經濟包含著全球政治、經濟、金融新格局的調整與變動,而中美必然會成為主導這場革命的兩股最重要力量。
雖然伴隨著期望與非議,但低碳時代已經到來。
支持者鼓掌稱快。低碳經濟將改變人類長久以來掠奪式的發展模式,讓殘喘的地球得以喘息;繼信息革命之后,它將成為人類歷史上第四次技術革命,成為拉動世界經濟走出危機的新引擎;他還會催生一個碳交易市場,這在幾年后將會超越石油市場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
反對者悲觀失望。這里面涉嫌大國陰謀、政治炒作,將會再次加劇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掠奪與壓制;這不過是概念炒作、經濟泡沫,繼互聯網泡沫、房地產泡沫之后,人類只能飲鴆止渴,再造一個概念??
不可否認,隨著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大會的召開,低碳經濟必將成為大家持續關注的話題,而股市已經先行啟動,涉及低碳經濟的新能源股已經被輪番炒作。
巨大的商機與挑戰,低碳經濟包含著全球政治、經濟、金融新格局的調整與變動,而中美必然會成為主導這場革命的兩股重要力量。而在低碳時代中國將會怎樣發展,也將成為未來中國能源戰略的核心課題。
低碳經濟時代
在政治上,已經沒有再探討“是否”要推進低碳經濟的必要。
冰雹肆虐東京,紐約淪為冰凍廢墟,地球一片混亂??災難大片《后天》幻想了冰川紀的到來。這給人帶來思考,它是否真的到來,它將引發多大的災難?至少目前沒有專家能精確預計。
但是,氣溫上升對全球氣候的影響科學界已經形成一致的判斷,假如全球平均氣溫上升2℃,格陵蘭島的冰蓋將徹底融化,從而使得全球海洋的水平面上升7米,這還將導致三分之一的動植物種群因為天氣的變化而滅絕;如果氣溫上升3℃,全球變暖的趨勢將徹底失控,人類再也無力介入地球氣溫的變化。
除了科學家的表態之外,各國政要也做出了一致的決定,要在205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削減一半,并承諾未來10—20年內會采取措施大幅減少排放量。而在政治上,已經沒有再探討“是否”要推進低碳經濟的必要。
不過,承擔更多的減排義務,意味著本國經濟發展要付出更大的代價。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曾經簽訂了《京都議定書》,但美國國會最后未能批準,因為國會議員們認為這阻礙了美國經濟的發展。
因此,政治上的表態目前只能看作對未來的期望。現實地說,能否順利推進節能減排還要依賴于大國之間的談判和妥協,而各國政要似乎都不愿意在此退步。不過,在這樣的背景下,在環境壓力面前,在大國表態的基礎上,低碳經濟時代確信已經走來。
“世紀技術”主導權
特別是當氣候問題不僅限于政治領域和責任義務,還意味著一個龐大的市場的時候,美國的聲音便出現了。
2009年6月26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了《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亦稱氣候法案),聲稱對不接受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國家從2020年起實施貿易制裁。媒體評論這是美國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的重要談判籌碼,也是意圖在氣候變化問題上謀求世界領導權的重要一環。
美國曾經參與并主導了《京都議定書》的起草,并于1998年簽署了《京都議定書》,這領先歐盟、日本、俄羅斯政府對于推動《京都議定書》進入實施階段的進程。
但布什政府上臺以后,美國中止了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進程。標志事件是在2001年3月布什政府宣布拒絕批準《京都議定書》,而理由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會影響美國經濟發展”和“發展中國家也應該承擔減排和限排溫室氣體的義務”。
這讓美國備受國際譴責。但美國我行我素:截至2004年,主要工業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減少了3.3%,但美國的排放量比1990年上升了15.8%。顯然,《京都議定書》時代,主導權在歐盟和日本的手里。
但是有專家早就提到,美國只是在沒有經濟誘惑,反而要擔當多余利益的時候,放棄氣候問題的領導權。情況一旦改變,美國想要奪回領導權,不管從技術角度還是政治影響力,他都有這個能力。
現在看來,時機已經到來:氣候問題愈發突出,特別是當氣候問題不僅限于政治領域和責任義務,還意味著一個龐大的市場的時候,美國的聲音便出現了。
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尤其是美國經濟陷入泥淖,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根源并不在金融領域,而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拉動上一輪經濟增長的動力已經釋放完畢。美國適時出手:奧巴馬政府上臺,美國決意重新搶回國際氣候變化問題的主導權,這不僅限于在政治炒作、議題設置方面,更重要的體現是花巨資用于新能源投資和技術研發。外界對此評論,這與美國在政治領域的操作相得益彰,認為奧巴馬主張通過長期戰略投資,意圖是重新奪回“世紀技術”主導權。
歐洲和日本當然不會拱手相讓自己在低碳經濟領域的話語權,在各個領域布局。歐盟看好中國市場,據歐盟駐華大使賽日·安博介紹,歐盟已經在中國加大對新能源市場投資以及人才、技術轉移。
觀察人士擔心,在低碳經濟轉型階段,很多規則尚不明確,發達國家之間以及與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爭奪、政治炒作,必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加劇。
這一點也得到了香港天大研究院副院長王健民的認同。他參加了首屆“中美清潔能源務實合作戰略論壇”,在會上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布魯金斯學會主席桑頓分別強調了中國必須走低碳經濟之路和中國節能減排市場的前景。王健民用給出的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中國每年的碳排放量是18億多噸,美國是13億多噸,中國單位GDP產生的碳排放量是它的兩倍多。因此,中國有巨大的減排空間,但是中國對傳統能源的依賴是很長時間存在的,因此他建議,中國發展新能源的同時,更應該提高傳統行業的能效。
碳交易話語權
預計2012年全球碳市場將達到1500億美元,有望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
在爭奪整個低碳政治經濟話語權的過程中,碳交易顯然是最重要的一環。
西方國家普遍認可通過碳交易市場來實現減排,但碳交易也要依賴完備的機制,同時涉及國際合作、技術轉移。業內人士認為,這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兩大陣營面臨的新課題,很多問題目前僅限于大國之間的口頭承諾,并沒有具體措施可以依靠。
與碳交易相關的話題將是未來氣候談判問題持續的話題。央行行長周小川曾表示,今后各國國際收支平衡、貿易摩擦、匯率問題都會與碳市場高度聯系起來。
而碳交易本身會產生一個龐大的交易市場,業界人士預測者將在數年內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碳市場成交額的增長速度驚人,2008年成交總額據報為1263.45億美元;預計2012年全球碳市場將達到1500億美元,有望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
從實體經濟的角度看,碳交易是實體經濟中的排放企業將其碳排放權根據各個實體的減排成本不同進行交易;由于不同企業的排放量、減排成本不同,一些持有較多排放權的企業可以將多余的指標出售給排放權不足的企業;碳排放權可以像一般的商品在排放企業間交易。
從虛擬經濟的角度看,金融機構為了防范氣候變化的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以及為了獲得更多、更可持續的利潤,開發了一些基于碳排放權的保險產品、衍生產品及結構性產品;于是碳排放權逐漸成為一種金融工具,其價格越來越依賴于金融市場,這意味著碳排放權不再是簡單的商品。目前,中國開始探索構建自己的碳市場僅限于企業行為,2008年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環境交易所及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的相繼建立被視為碳市場的先鋒,但是在中國碳市場構建方面,社
科院專家潘家華認為中國不具備條件,“沒有制度、沒有技術體系、沒有檢測”。
很多業界人士對于中國金融機構表現頗為失望,認為中國必須加快參與構建碳市場,他們提出警醒之語:在未來的全球碳市場中,沒有自己的交易體系,就無法獲得相應的定價權;參與構建碳市場,可以增強中國在金融危機中參與國際金融市場體系構建的活動,增強未來國際金融游戲規則制訂的話語權。
對于中國商業銀行,社科院金融所曾剛認為,他們應進一步加強對“低碳經濟”轉型的認識,逐步實現銀行經濟業績、環境業績和社會業績協調發展的機制,以確保在“低碳經濟”轉型過程中,不要在起步落后。
拉動美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更為理性的看法是相對低碳,實現低碳經濟是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實現低碳經濟最好的方法當然是能源結構的低碳,尤其是以太陽能等能源利用為標志的清潔能源利用。奧巴馬也已經把發展新能源定義為拉動美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繼之經濟學家、科學家也暢想,信息技術革命之后人類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將在新能源領域產生。
但這畢竟需要時間,目前的新能源利用大都靠政府補貼,尚沒有商業價值,不具有市場競爭力。
更為理性的看法是相對低碳,實現低碳經濟是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此概念下的低碳經濟,需要從傳統產業降低能耗、傳統能源清潔利用、政府補貼、新能源逐步推廣以及利用稅收、交易等市場機制實現。
這里面涉及新能源技術革命、技術領先主導權,發達國家傳統產業技術轉移,碳交易市場游戲規則制訂,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對于發展與責任的厘定。
對于責任問題,西方媒體認為,過去氣候變化談判“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已經過時,我們已經進入一個共同責任、共同利益的時代。但是,這中間的核心問題是,碳交易游戲規則如何制訂?如果沒有顧及發展中國家發展需求與產業技術水平,他們怎么可能承諾實現其在某一行業具有約束力的減排目標?即使他們承諾在某一行業的減排指標,沒有合理的投資和技術轉讓機制,發展中國家怎樣實現?
對于中國而言,中國石油大學能源戰略研究室主任王震通過對日本石油利用發展歷程的觀察,認為中國在能源利用環節尚有很大空間可以挖掘。
新奧 低碳革命
王玉鎖作為一名企業家除了關心科技上的思想革命,還要考慮未來商業模式上的變革。
北京東南的小城廊坊,有一家企業吸引了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的注意,甚至在訪華之時,他還要驅車前往新奧參觀訪問。雖然在中國默默無聞,但新奧的煤基清潔能源技術不僅吸引了朱棣文,還吸引了美國金融大鱷羅杰斯旗下杜克能源的注意,不久前杜克能源與新奧達成了合作協議。
新奧這家公司以經營城市燃氣而起家,如今卻執著于新能源的開發。新奧正在研究的新能源布局,涉及太陽能、風能、煤化工以及生物質能,通過一個完備的系統,實現煤的清潔、循環利用。在河北廊坊的新奧園區內,有一座保密性極高的大樓,在新奧內部這座大樓被稱為中試基地。這里就是新奧整個煤基能源的循環實驗場。《英才》記者有幸參觀了中試基地的控制室,大屏幕上顯示著各個環節的視頻監控。
在中試基地旁,還有碩大的太陽能電池板的對比測試試驗場,此外園區里還有依靠生物化工技術的微藻生物柴油技術試驗場。
當《英才》記者問及新奧集團董事局主席王玉鎖去年對于科技的投入是多少的時候,王玉鎖說有4億元,這一數字甚至讓某些自詡為高科技的企業都會相形見絀。
提及煤化工項目,新奧首席科學家甘中學博士介紹:按照一般思路,煤需要在高溫下進行氣化才能形成化工產品,而后又需要對高溫氣體進行降溫、分解、環保等手段進行處理,這一過程不僅損失煤本身的熱能,而且還要投入大量資金用于購買環保設備,這無形中就升高了生產成本。
最終解決新奧煤化工難題的是一次“低碳能源之路”思想的革命。其主旨就是如果以煤為原料進行燃燒,這是原始的高碳能源,因為煤主要成分是碳。而未來的“低碳能源”就是要將煤作為一種化工原料,進行深度加工,整個分子結構中,降低碳的比例,增加氫和氧的比例,進而釋放更大的熱量,而且沒有污染。
王玉鎖作為一名企業家除了關心科技上的思想革命之外,他還考慮的是未來商業模式上的變革。
據王玉鎖估算,未來會形成30萬億的煤化工市場規模,顯然新奧并沒有能力占據所有份額。未來的商業模式會是:新奧作為擁有核心技術的公司,成為一家提供解決方案的能源服務公司,用技術參與到整個市場的運作之中。通過提供煤化工的工程服務,來實現新奧能源服務企業的最終轉變。而在此之前,新奧會通過核心技術生產煤化工產品,形成上下游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如果將來技術革命引發產業革命,新奧的技術在滿足自身需求之下,想在更大的范圍內發揮作用,我覺得離不開國家的支持。”
而對于盈利問題,王玉鎖看得更為長遠,“我們思考問題不能按一個時期來思考。現在油價下來是因為經濟不好,而經濟不好不能是一個常態,如果是一個常態我們社會就垮臺了,肯定我們要看未來的。同時,新奧煤化工有兩個優勢,一個是終端,一個是原料,即使經濟2010年沒有復蘇,那么我們的下游渠道會讓我們的生產和現金流得以很好的維持,并不會構成對資金鏈的威脅。”
2009年初,新奧總投資8.6億元建設的新奧烏蘭察布無井式氣化采煤項目,已經成功實現采煤氣化燃燒發電,這標志著地下氣化采煤取得突破性進展,按照規劃到2010年這里將建成年產2萬噸優質甲醇生產線。
今年1月,無井式氣化采煤項目順利通過國家科技成果鑒定,到目前,項目平穩運行300多天,累計氣化燃燒發電46.9萬度。
愛普生 減排90%怎么做到?
2008年是《京都議定書》第一個減排承諾期的起始年,精工愛普生公司(Seiko Epson Corporation)當年公開發布了公司面向下一代的環境愿景,其中旨在降低公司二氧化碳總體(貫穿所有產品和服務的生命周期)排放量的計劃引人注意:將產品完整生命周期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90%;實現所有產品的資源重復利用和循環利用;將二氧化碳的直接排放量減少90%,消除溫室氣體(除二氧化碳外)的排放;作為生態系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與當地社區共同努力,恢復和保護生物多樣性。
這對于中國企業聽起來似乎是無法實現的目標,但是愛普生卻把這一目標融入整個公司的發展方向。那么愛普生公司究竟要怎樣去做呢?
為實現“2050年環境愿景”所設立的目標,愛普生將在第一個十年中采取以下措施:
減少零件生產過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零件設計成能源節約和資源節約型產品)。在產品的生命周期中,零件排放的二氧化碳所占比例最高。開發出全新的業務模式,不但能夠延長終端用戶產品的使用壽命,用戶最終還可將產品返回給愛普生。組建專家組,積極研究如何將凈室能源的使用量減少一半。
愛普生的技術創新對節能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過去4年里,墨水噴射印刷機的能源消耗量降低了73%,而噴射器的能源消耗量在過去10年里降低了90%。愛普生為其終身保修打印噴頭所開發的獨家微壓電噴墨技術降低了所需電壓和電流的總量,從而極大地降低了能源消耗量。
丹佛斯 政治行動是關鍵
“技術并不是減少溫室效應的主要障礙,有效利用能源的解決方案已經存在。”丹佛斯中國總裁鮑爾森(M o g e n sTerp Paulsen)的開場白聽起來獨樹一幟,“政治行動才是改變世界氣候的關鍵。只有通過政策支持,才可以讓所有利益相關方更為開放、民主和負責任的參與,使每個地球公民都能夠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嵌入到個體意識中。這就是為什么丹佛斯成為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峰會主要合作伙伴的原因。”
一個全球公認的事實是,如何減少二氧化碳含量、更好地利用能源迫切需要更為實際的答案,這就是召開哥本哈根會議的初衷。丹佛斯積極支持氣候交易,因為它為世界上每個民族都設立了清晰的減排目標并指明了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技術轉移的方法。近數十年來,“丹麥供熱節能模式”令國際社會廣為稱道。作為丹麥最大的工業集團之一的丹佛斯,在過去76年中在其供熱、制冷和傳動三大業務領域內一直致力于生產和傳遞節能解決方案。
“丹佛斯通過兩種方式在中國進行技術轉移。”鮑爾森表示,“一個途徑是通過我們的產品,這些產品包含了丹佛斯的先進技術;另一個途徑是通過丹佛斯在中國的合資企業。通過指導合資企業生產出符合歐洲環保標準的產品,中國企業可以學到我們先進的生產方法。”
據鮑爾森介紹,丹佛斯已在華實施了14個類似的區域供熱項目。短短幾年,丹佛斯中國成長迅速,中國區對集團的貢獻已經從全球第8位上升到第4位。
據丹麥建筑研究所的調查,30%—35%的能源可以通過現在已有的技術節省。以恒溫器為例,僅僅在歐洲,大約5億個散熱器都沒有恒溫器。如果把這些散熱器裝上恒溫器,歐洲能馬上減少500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能使歐洲滿足《京都議定書》上的一半目標,投資也大大少于利用新技術和可持續能源減少同樣排放量所需要的費用。
“具有可持續發展特點的低碳經濟是未來全球發展的一大趨勢,它的影響將不僅局限在經濟層面,更重要的是將影響到所有人的生活方式。”鮑爾森總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