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德勤全球的經驗看,未來中國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三個關鍵領域是:清潔技術、醫療保健與農業。
國際資本大量涌入中國資本市場是洪水猛獸?
“如果允許這些資本進入中國關鍵領域進行投資,其將成為中國政府復蘇戰略的補充部分。它能加速關鍵行業的重組,提高企業的效率,在未來幾年內將中國生產商與全球主要供應鏈和市場更緊密地連接起來。”做出這個判斷的,是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德勤的全球首席執行官奎勵杰(James H.Quigley)。
長期以來,德勤通過遍及全球140多個國家的網絡密切關注著各個市場的經濟金融數據指標。奎勵杰在接受《英才》記者專訪時表示,德勤全球今年最大的一筆投資正是投向中國市場,“我們在全球150多個市場都有業務,每年會根據每個市場的情況決定業務重點,今年我們從中確立了8個最重要的、最值得關注的市場。中國市場將是我們首要追加投資的對象。”
相信中國增長可持續
很明顯,中國正在降低之前對發達國家出口的高度依賴。中國復蘇戰略的部分內容會是尋求出口市場多元化。
德勤是最早做出中國經濟將會率先復蘇判斷的國際機構之一。事實上,德勤對中國的信心早在今年6月就已經體現出來。
金融危機波及之下,不少跨國企業紛紛收縮戰線,德勤卻逆市拓展中國西部業務。6月22日,德勤咨詢正式入駐重慶,開設其在中國的第12家分支機構。那是德勤首次布點中國西部地區。德勤的理由是,中國將是首先實現復蘇的市場之一,中國經濟也會恢復持續增長。
全球資本市場復蘇很快,近期股市的規模甚至達到了金融危機前的水平,但業界普遍認為,全球實體經濟并沒有實質性地好轉。對于人們擔心經濟復蘇可能會受阻的問題,奎勵杰認為,要了解復蘇的進程以及復蘇過程中的風險,就應該將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分開來觀察。
“從一系列指標來看,中國的金融貸款、貨幣供應、以及證券交易指數均有強勢表現。事實上,全球股票市場均表現出色、利率水平保持低位、債券市場略有回升、商品市場正緩慢恢復。而在這些指標中,不斷下降的風險利差尤為突出,因為這標志著金融市場活動正在恢復正常。”
實體經濟盡管也正經歷復蘇,但各國均無法對經濟增長的力度與持續性做出定論。中國經濟復蘇計劃的一個關鍵環節是根本性的結構調整,即將重點從出口轉移到增加居民消費。“盡管2009年中國居民消費增長強勁,但代替凈出口成為拉動GDP增長的主要動力的卻是貸款和固定資產投資。我們同時發現政府稅務收入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6%,而2009年上半年GDP增長的三分之二來自政府和國有企業的采購。中國經歷了生產者與消費者價格的輕微緊縮,但情況并不令人擔憂。”
奎勵杰依然相信中國市場增長的可持續性。“很明顯,中國正在降低之前對發達國家出口的高度依賴。我們認為中國復蘇戰略的部分內容會是尋求出口市場多元化。亞洲內部的貿易已經處于較高水平并增長迅速,許多自由貿易協議于2010年開始生效,將使東盟國家、中國及其他亞洲經濟體連接得更緊密。中國正在通過出口信貸、貨幣協議、援助計劃以及與非洲和拉美國家的特殊協議擴大貿易往來。”
看好“與人口有關”的產業
“根據我們的經驗,未來中國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三個關鍵領域是:清潔技術、醫療保健與農業。”
“我們觀察到,全球投資者繼續聚集大量專用投資基金投向中國與亞洲。”奎勵杰說。
是中國的機會越來越多、市場越來越大了,還是中國股市的游戲規則越來越國際化了?奎勵杰觀察認為,在很多中國投資者看來,國內資本市場的變化一直都讓人難以捉摸。比如,當政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市場注入流動性時,人們很難將基于企業基本價值創造的股票升值和由貨幣供應加速導致的流動性迅猛增加相關的增值區別開來。
“衡量中國股市的關鍵因素主要還是在于市場的波動性,與流動性是否過于充裕關系不大。相反,資金量的增加其實是加速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加速中國關鍵行業重組的好機會。在此機遇下,中國無疑將獲得更為強勁的復蘇增長。”奎勵杰說根據德勤全球的經驗看,未來中國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三個關鍵領域是:清潔技術、醫療保健與農業。
“清潔技術項目在公用事業上的應用發展正變得更加經濟可行。”就在最近,德勤與美國清潔技術產業投資集團聯合發布了涵蓋北美、歐洲、中國及印度的134家公司的2009年第三季度清潔技術領域風險投資調查,結果顯示,風險投資投在這134家公司的資金總額高達15.9億美元。
“一切與人口有關的產業”也是德勤所關注中國市場的一個重點,比如,醫療保健和消費零售業。德勤近日對30家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的私募基金的一項調查顯示,在中國創業板開啟利好刺激下,私募基金紛紛計劃加速投資,而對于未來的投資方向,國內私募基金最青睞醫療保健業、消費零售業以及能源產業。其中,醫療保健行業的發展速度最快,預計交易量將從去年末位排名躍升到第二位,私募機構做出這一判斷的原因是更為關注內地老齡化的趨勢,以及政府主導的公共醫療體系建設的開支大幅增加。
此外,奎勵杰認為近年來農業也開始備受資本青睞。農業以其特有的屬性,歷來為資本市場所關注。實際上,無論是在國內外證券市場、期貨市場、私募投資領域及信貸市場,農業都因投資回報穩健而備受矚目。除了看好這三大領域,對于目前全球普遍關注的新能源產業,德勤中國首席執行官盧伯卿在接受《英才》記者專訪時,既表示了肯定,同時也認為應該多些冷靜:“確實有很多人把錢放在新能源領域里,也希望它能夠產生所謂的綠色能源,可是這個東西一般來講,還是需要大量的投入。有很多公司在沒有形成一個真正的商業模式的時候,就把大量的錢丟給它去燒了。燒錢的時候公司是不看它的基本面的,而是看它燒錢的速度,這樣的發展是不健康的。”“走出去”關鍵在于整合的能力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中國企業海外收購成功的關鍵在于其整合新業務的能力。
2009年,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的熱情給了那些喜歡給經濟現象貼標簽的人一個機會——毫無疑問,今年是中國企業的“跨國并購年”。
眼下,無論發達還是新興經濟體都出現并購與重組活動不斷增加的狀況。奎勵杰認為,極具吸引力的資產價格是當前重組與并購加快的一大原因。2007年,中國的企業家對高價格的期望主要是基于IPO的出色表現,危機之后,這些期望得到調整,并使得基于完善商業模式的并購活動成為可能。
“如果以美元計價,中國境外并購活動仍然主要集中于資源收購。但德勤中國也見到一些集中針對美、德市場的大型技術收購項目,包括收購奢侈名牌的知名品牌、收購市場渠道、新的優勢業務、甚至管理資源等項目。”
不過,這些在奎勵杰口中“成熟且多元化的境外投資戰略的例證”在中國企業身上還是占少數,在盧伯卿看來,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中國企業海外收購成功的關鍵在于其整合新業務的能力。
“中國企業必須先從戰略方向上看,這個標的跟自己的戰略到底合不合拍?在磨合期,企業的并購就像男女之間談朋友一樣,最后走向了共同組建家庭的環節上的時候,要考慮到的不光只是戰略上的吻合,還要看文化上是不是可以走在一起,企業性格是否能夠融合。不能只是單從條件上考慮。全世界我們一直做一些調查、分析,到目前為止,并購合并的成功率占40%,有時候40%都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