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經營的《中華新聞報》,終于停刊了。冠有“中華”字樣,報名多好啊!如果現在要申請如此涵蓋寬闊的報名,很難批準。因此,這張報紙的停辦,多少有點令人惋惜。然而,名字再動聽,卻不能讓你擺脫困境,又有何用?主辦方終于覺得長痛不如短痛,申請停辦并很快得到新聞出版總署的批準。
《中華新聞報》停刊,在業內引起不大不小的震動。畢竟它不是一般機構辦的報紙,而是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中央級媒體經營不善停辦當屬首家。中國記協與全國那么多地方記協、那么多新聞單位有聯系,怎么連一張報紙都容不下?還真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但只要細心觀察一下辦報的生存環境,也就不難理解了。中國的報紙能生存下來的有這么幾種情況:一是市場化程度高,完全靠走市場打拼,比如都市類的報紙。二是權威性極強的報紙,比如黨委機關報,憑借政府資源的支撐,能經營得下去,就是發生了經濟困難,政府財政也會鼎力支持。三是背靠大機關大機構(包括大企業)的報社,由于主管主辦單位經費充裕,擠點錢出來扶持報刊并非難事。四是辦得好的行業報,業內歡迎,以較高的價格定價發行不虧本。還有一種行業報盡管辦得困難,并與主管機關脫了鉤,但主管方依然暗中變相支持。
《中華新聞報》有上述的優勢嗎?它并非國家確保的類似黨委機關報這樣的權威報紙,國家財政不可能給它扶持。在無法維持正常運轉的情況下,只能求助于主管主辦單位——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然而,這個機構的事業經費是有限的,偶爾打點“強心劑”是可以的,如果長期虧空,不停填窟窿斷然做不到。另一條途徑是聯絡各媒體動用一點資源支持,但他們之間沒有直接的上下級關系,業務關系有一些,比如評獎、職業道德教育等。但這種關系并非“鐵”的關系,剛性不夠。如果只是一種溝通、協調、聯絡的關系,達不到唇齒相依的程度,結不成實際的利益共同體,很難要求媒體全力支持你辦報。有時出于友誼、感情,偶爾支持可以,長此絕無可能。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走市場了。然而,走市場容易嗎?我想,當年創辦這張報紙其宗旨還是為了業內交流的需要,如果按市場化思路來辦報的話,肯定有悖初衷 。但不得已的情況下,也可以這樣做。我想中國記協也肯定想過這個問題。然而,要是早些年也許還可以,現在越來越難了,多年來報業激烈競爭,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已成定局。辦報最起碼的條件就是資金和人才,人才也與資金相連,沒有好的待遇也難吸納到高層次人才。這兩條《中華新聞報》都難做到。除非社會資本強力進入。但《中華新聞報》如今已嚴重資不抵債,人家考慮要消化現有人員、要考慮承擔原有的債務,再加上現在面臨金融風暴和新媒體的沖擊,并非辦報的黃金時代,鮮有人敢冒這個風險的。事實上,該報曾多次試圖引進戰略資本,但都未能如愿。面對這樣的辦報環境和自身的困境,如果再拖下去,肯定繼續虧空下去,債務越來越重。我們經常講報紙的核心競爭力,《中華新聞報》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說不上來。與其硬支撐下去,倒不如盡快了斷。《中華新聞報》的退出起到了示范作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早就提出非時政類報刊轉制和報刊退出機制的問題,這也就是讓你在走市場中求生存,辦得好的自然會留下來,辦不下去的自然淘汰。《中華新聞報》決非獨自一家,后面還會有硬撐也撐不下去的。果如此,才符合報業的市場規律。
(作者為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廣東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