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軍事報道國際傳播生態作為整個媒介生態大河中的一條支流,與社會這個大系統的多個子系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考察我國電視軍事報道國際傳播生態狀況,不能僅有單一的視角,必須從多側面、多角度進行全維、立體的考察,既要橫向、縱向考察,又要宏觀、微觀考察。另外,在“軍事”和“國際傳播”的框定下,電視軍事報道國際傳播除了有著電視媒介的共有生態,又有其特殊性,比如對保密和傳播技術有較高要求,同時呈現出政治環境相對經濟環境的優勢、外部環境相對內部環境的優勢等特點。因此,考察我國軍事電視報道國際傳播生態狀況,既要把它放在整個社會環境中全面考察,又要注意把握好其外圍和度,重點考察與其生存發展緊密相關的生態環境,更科學、客觀、真實地揭示出其生存環境,并找到擺脫生存困境的方法。
一、我國電視軍事報道國際傳播歷時生態考察
⒈傳播科技的演進是我國電視軍事報道國際傳播得以進行的前提條件
上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的電視對外宣傳一直是向海外寄送節目,這種緩慢、低效的傳播方式顯然跟不上時代發展的節奏。90年代以后,中國電視國際傳播迎來了發展中的春天。一是衛星通信技術導引電視信號覆蓋全球。1992年10月1日,中央電視臺第一個國際衛星頻道,即第四套節目正式創辦并對外開播。它是電視對外傳播事業的一個新起點。1995年,中央電視臺首次實現了中央電視臺對外電視頻道節目信號的全球覆蓋,成為亞洲地區最先完成電視信號全球覆蓋的電視機構。二是節目海外落地為國際傳播順利進行提供有利支撐。中央電視臺有系統、成規模的海外落地始于20世紀90年代。隨著CCTV—4(中文國際頻道)、CCTV—9(英語國際頻道)、CCTV—E(西班牙語國際頻道)、CCTV—F(法語國際頻道)的相繼開播,使中國電視海外傳播步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2006年,中央電視臺又作出重大決策,在英國倫敦組建歐洲中心記者站,在美國華盛頓組建美洲中心記者站,把中心記者站作為駐外記者整體布局的核心。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截至2008年6月,中央電視臺四個國際頻道已在139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節目的落地入戶,合作落地的境外媒體共有219家,落地項目257個,整頻道落地項目的用戶總數達到8600萬戶,部分時段落地項目的用戶數超過1億戶。
綜觀央視國際傳播發展歷程,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從中國新聞航空寄送,轉變為通過自己的國際頻道衛星電視直接播出;二是從租臺播出中央電視臺節目,轉變為在外國建臺播出;三是從免費寄送節目,轉變為建立節目銷售網絡;四是從單一語種節目,轉變為多語種節目;五是從面向海外華人,轉變為面向華人和面向外國觀眾并重[1]。我國軍事電視報道立足于央視的國際傳播平臺,向世界展示了我軍的良好形象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⒉央視日漸成熟的傳播手法和技巧為我國電視軍事報道國際傳播提供了實踐經驗
首先,突出新聞節目的主導作用和龍頭地位。自央視中文國際頻道開播以來,新聞節目一直作為整個頻道的龍頭起著主導作用。“中國新聞”、“今日關注”和“海峽兩岸”是中文國際頻道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個新聞時事類的品牌欄目。以“今日關注”為例,該欄目密切跟蹤國內國際重大新聞事件,討論新聞話題,分析新聞背景,梳理新聞的來龍去脈,評論新聞事件的影響和發展趨勢,是典型的電視深度報道。其次,客觀報道提升媒體公信力。中文國際頻道確立了“客觀、公正、平衡、中立、超脫”的報道方針,在伊拉克戰爭報道中,中文國際頻道始終堅持這個原則,向全世界發出客觀、公正的聲音。日本《朝日新聞》報道說:“中國電視媒體以前所未有的姿態,對戰爭進行了全力以赴的報道,既不偏向歐美,也不倒向阿拉伯世界,采取獨立報道的姿態,增加了中國媒體在世界報道的分量。”英國BBC電臺在題為《中國媒體對伊戰的報道很平衡》的評論中認為,“中國電視對伊拉克戰爭的報道看起來出乎意料的平衡,令人嘆為觀止”。 這次報道確立了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在全球華語電視臺中的強勢品牌地位。再次,準確定位鎖定目標受眾。央視國際頻道把目標受眾定位為全球華人,為了更好地服務海外華人,滿足他們收視需求,中文國際頻道開辦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欄目,如“華人世界”、“中華醫藥”、“走遍中國”、“天涯共此時”、“國寶檔案”等,這些特色欄目,突出強化了中文國際頻道為海外華人觀眾構建精神家園的品牌定位。
央視的這些成功實踐,為我國電視軍事報道國際傳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使我國電視軍事報道國際傳播學有借鑒,趕有目標,預示著其具有強大的發展潛力。
二、我國電視軍事報道國際傳播現實生態考察
⒈信息傳播全球化的時代背景為我國電視軍事報道國際傳播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發展的機遇
從世界傳播格局來看,西方信息霸權凸顯文化帝國主義。首先,西方主要通訊社對世界信息傳播形成壟斷。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時代的加速發展西方憑借他們的資金、技術和傳統新聞網絡優勢,掌握世界輿論主導權對我們形成合圍,美國等西方媒體壟斷了世界大部分地區近90%的新聞傳播,美聯社目前國內外用戶近1.5萬戶;路透社的財經新聞和國際新聞擁有55.8萬國際訂戶;法新社在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展用戶僅美國新聞署的編制就1萬多人擁有200多個新聞中心,分布在世界上百個國家和地區,用30多種語言出版80種雜志和60種周刊、半月刊,向全球發行,總量超過3千萬份。其次,外資傳媒進入我國并給我國傳媒業帶來沖擊。1995年,美國維亞康姆公司旗下的MTV全球網以與中國開展節目交換的形式進入中國。2002年1月23日,世界著名傳媒巨頭默多克的新聞集團全資子公司STAR集團的一個全新的綜藝頻道已獲準在廣東地區落地。這個新的綜藝頻道被命名為“星空衛視”,這是中國首次將有線網落地權授予一個外資的新頻道。2000年,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在與中方開始談判媒體雙向開放的同時閃電收購了位于香港地區的華娛電視臺,并使之在2002年2月成為第一個在中國大陸落地的境外電視頻道。再次,信息傳播的不對稱在軍事領域體現得尤為明顯。在競爭十分激烈的軍事信息傳播領域,我軍的對外軍事宣傳力度和向國外輸出宣傳品的數量都比較小,每年僅靠中央對外媒體的零星報道和軍隊為數不多的十幾家可以對外訂閱發行的報刊,以及解放軍報社開設的中國軍網英文版。另外,由于我國對衛星電視、越洋廣播、互聯網絡的控制和屏蔽能力還很薄弱,與西方國家之間亦存在著出入境信息流量的逆差,且相當懸殊。
從傳播內容看,大量進行意識形態滲透。西方媒體一直標榜其報道的客觀、真實,但透過客觀、真實的表面,我們不難發現報道的背后隱含著不可告人的意識形態滲透。以美國之音為例,冷戰結束后美國政府給美國之音提出6大任務:(1)對抗共產黨和極權國家;(2)鼓動美國式新聞自由;(3)輸出美國的價值觀;(4)提供廣泛的學習機會;(5)向全球解釋美國的政策;(6)為美國的文化、貿易、旅游服務。事實已經證明在重大國際事件和外交事務中美國主流媒體都是扮演政府代言人的角色[2]。“美國之音”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策略有:一是以報道事實為名,把主觀傾向隱藏于新聞事實之中。二是報道數量上追求平衡的假象,掩蓋了有所側重和指向的真實意圖。三是通過提供包含價值觀念的信息服務,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從傳播手段看,以“妖魔化”中國為基本手法。西方媒體運用嫻熟的新聞報道技巧,妖魔化中國方式多種多樣,他們為了丑化中國的國際形象,貶損中國的國際聲譽,不惜損害媒介公信力,違背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操守,歪曲事實真相,甚至造謠誣蔑,主要有:其一,偷梁換柱,篡改、歪曲事實真相達到瞞天過海的目的。例如, 在報道西藏“3·14”事件中,德國《柏林晨報》網站18日將一張西藏武警解救被襲漢族人的照片說成是在抓捕藏人;美國福克斯電視臺網站刊登圖片稱,中國軍人將藏人抗議者拉上卡車,可圖片中明明是印度警察。其二,先入為主,通過對人物或事件“定格”使人們在頭腦中形成思維定勢。西方媒體善于運用關鍵詞或標志性的符號在受眾頭腦中建立某種形象,使人們形成西方媒體希望形成的思維定勢。比如,講到中國的“持不同政見者”必加“著名的”或“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談到達賴喇嘛,一定是“西藏流亡精神領袖”;提到1989年“天安門事件”,西方很多人想到的是“獨擋坦克”的場面。其三,造謠中傷,進行赤裸裸地栽贓和詆毀。在報道我國處置西藏“3·14”事件中,《泰晤士報》等媒體諸如“軍事鎮壓”、“武力管制”、“藏人被殺數百人”等文字隨處可見,全然不顧事件的騷亂本質和事實真相。
信息傳播的全球化一方面給我國電視軍事報道國際傳播帶來了挑戰,另一方面,客觀上加快了我國電視軍事報道國際傳播的發展。比如引進優秀節目和先進理念,借鑒新的傳播手法和技巧,有利于使我國電視軍事報道國際傳播與西方媒體共享該領域的成果。從開始階段不適應有種“狼來了”的恐慌心理到后來逐漸適應形成“與狼共舞”的包容心理,反映了我國電視軍事報道國際傳播在全球化這一大的背景下對自身所作的正確調適。
⒉我國的對外政策和國家安全戰略為我國進行軍事報道國際傳播提供了依據,并明確了努力的方向
首先,我國的對外政策和一系列法規文件,確保了我國電視軍事報道國際傳播不偏離方向。不可否認,國際傳播與對外宣傳在內容和形式上有著較大區別,但其指導思想、目的和基本原則有一種共融性。
中央軍委文件[2008]《關于加強和改進軍事對外宣傳工作的意見》明確了軍事對外宣傳工作的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黨、國家和軍隊的工作大局,認真執行中央對外工作方針,著眼讓世界全面了解中國軍隊、客觀理解我國防政策和建軍理念,以塑造我軍良好形象為主要任務,以運用輿論武器為重要手段,以增強我軍軟實力為根本目的,積極有效地開展對外宣傳和輿論斗爭,努力營造有利于我國的國際輿論環境。同時,指出了軍事對外宣傳工作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堅持服從大局、正面引導。緊密圍繞黨和國家政治、外交、軍事斗爭的大局,站在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積極宣傳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新成就新風貌,客觀介紹軍隊建設中的矛盾和困難,積極回應各方關切,樹立我軍良好形象。
其次,扭轉我軍在國際上的負面形象,提高我軍的軍事威懾力,對我國電視軍事報道國際傳播提出了現實目標。一方面,我國軍隊在國際上的負面形象亟待扭轉。2006年年初,新華社組織了一次“中國軍隊海外媒體形象調查”,調查顯示中國軍隊的海外媒體形象以負面為主。這些負面形象主要有“軍事威脅”、“缺乏透明”、“裝備落后”、“形式主義”等等。調查結果表明:在國際社會,我軍關于塑造和維護軍隊形象傳播的廣度和深度是遠遠不夠的,以至于喪失了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另一方面,軍事報道國際傳播成為提高我軍軍事威懾的“隱形武器”。電視作為最有影響力的現代傳媒,成為了現代戰爭中精神殺戮、意志摧毀、心里震懾的無形戰場。從伊拉克戰爭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電視已經融進戰爭,影響戰爭,對戰爭策略、戰爭方式、戰爭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電視媒體的介入擴大了戰爭的覆蓋面,提高了戰爭的輻射力和影響力。為了在現代戰爭中占據主動,電視軍事節目只有及早動手,加快發展,儲備影響力,提高業務技能,才能在“精神殺戮”的無形戰場上發揮重要作用。
⒊中國媒體的強勢崛起和一批高素質媒介從業人員的加入,為我國軍事報道國際傳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首先,重大事件的精彩表現彰顯央視作為國家電視臺的“旗艦”地位。在“神六”報道中,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新聞頻道等多個頻道進行了長達數十個小時的全程直播,向海內外觀眾介紹這一中國航空航天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事件。在這次重大事件中,中央電視臺14個駐外記者站點協同配合,形成了深度訪談和全面反饋相結合的全球直播報道方案。在美國、印度、俄羅斯、法國及中國香港,電視臺總部統一調度駐外記者設立分演播室,邀請駐在國或地區的宇航專家、宇航員及相關嘉賓共同評述“神六”飛天和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與臺內主演播室實時對接。駐柏林、布魯塞爾、東京、以及澳門地區、中國臺北等站的記者,則通過緊密跟蹤各國和各地區反應,第一時間介紹了事件在全球產生的影響。這是中央電視臺歷史上第一次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多點接力視頻直播,也是中央電視臺駐外記者聯動報道規模效應的一次集中體現,節目獲得了極佳的效果,受到了海外觀眾的一致好評。在2006年中非論壇北京峰會、2007年香港回歸十周年、“嫦娥奔月”探月工程等報道中,中央電視臺繼續有上佳表現。
其次,一批高素質媒介從業人員的加入。媒介從業人員包括記者、主持人(含嘉賓主持人)、節目制片人、策劃、編導等,一批高素質的媒介從業人員加入我國電視軍事報道國際傳播極大提升了節目的品位和傳播的效果。原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員的岳斌,現為中央電視臺“軍事報道”主持人;“軍事天地”欄目主持人唐劍,只要有機會,他就和基層官兵一起訓練、野營,更真實地拍攝和反映部隊生活;“防務新觀察”嘉賓主持張召忠,兼具了嘉賓和主持人兩種角色;曾擔任央視駐歐記者站首席記者顧玉龍現任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國際新聞制片人。因出色報道1999年科索沃戰爭獲當年中國新聞一等獎,榮獲中宣部和人事部頒發的“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他們除了具有一般廣播電視節目人的品質之外,還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對軍營的熱愛,對軍營生活有著深厚的感情,自身為現役軍人或有過軍營生活的體驗;二是熟悉軍事語境和軍隊話語體系,能夠熟練運用軍語,并能夠在不同題材的軍事節目中靈活跳轉,駕馭自如;三是能以多元化的視角對軍事活動從理想信念、價值取向、職業道德等方面進行理性思辨,并能從睿智和悲憫中折射出一種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1]趙化勇:《中央電視臺發展史》,(1958—1997),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年版,第435頁
[2]杰弗里·科恩:《冷戰后美國之音的六大任務》,《世界廣播電視參考》,1996年第9期
[3]何芳芳:《美國之音對華滲透的傳播策略》,《軍事記者》
(作者趙志剛系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新聞傳播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鵬飛、王菲菲系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新聞傳播系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