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以來真是假新聞不斷,堪稱一個假新聞泛濫的季節,炒作公司香水女孩被逼退學的假新聞、80后女拒讓座遭憤怒男鈔票猛抽耳光的假新聞、李湘懷上雙胞胎的假新聞、浙大女狂罵浙大教授的假新聞、女大學生腳踢孕婦的假新聞。高頻率出現的泛濫的假新聞極大地傷害了媒體的公信力,如今公眾看到一個稍顯反常、很吸引眼球的新聞,就會在心中本能地問一句,是否又是一條媒體炒作的假新聞。
與紙媒時代“紙餡包子”之類的傳統假新聞相比,網絡傳播時代,假新聞呈現出鮮明的網絡策劃、炒作和傳播特性,還有著濃厚的商業利益背景。
假新聞生產模式
比如80后女孩拒讓座遭憤怒男鈔票猛抽耳光的假新聞,就向人們清楚地呈現出網絡假新聞的新生產模式:編故事能力極強的網友先造假新聞,將幾年前發生在江蘇的一條類似的社會新聞改頭換面嫁接到青島,然后被轉貼到幾個著名的網絡論壇被網友頂成網絡熱帖,然后就是某個紙媒毫不求證地以“網友曝光”的形式當做新聞報道出來,再就是幾個影響力很大門戶網站瘋狂轉載這條新聞跟進炒作,各地都市報轉載新聞進一步形成“這是真事”的公眾印象。再荒誕的假新聞,經過這個生產模式,重復轉載一千次后就成了“真事”了。
在這個生產模式中,網友是假新聞的生產者,網絡論壇是假新聞的醞釀地,傳統紙媒是假新聞的洗白者和傳播者,門戶新聞網站是假新聞的炒作者和哄抬者。假新聞來于網絡,炒于都市化紙媒,再炒于網絡。人們都知道網上假消息泛濫,如果一條消息純粹來源于網絡,人們是不會輕易相信的。相對而言人們還是很相信紙媒的權威和公信,認為紙上印出來的白紙黑字比較可靠,經過層層把關后紙媒報道一般還是負責任的,所以網絡消息經過紙媒把關而報道后立刻會被洗成正經報道,獲得公眾信任。
在這個過程中,某些不負責任的紙媒充當了非常關鍵的角色,沒有紙媒的報道,網絡很難跨過“讓人相信”這個硬門檻,為了追求報道的影響力,搶發熱點事件的獨家新聞,第一時間搶占公眾的關注,有些記者根本不去核實網絡消息的真假,或者根本就無法判斷真假,就匆忙冠以“網友曝”的名義當做新聞報道出來,某些媒體甚至開辟了專版,派專人盯住網絡論壇,一發現熱門網帖來不及核實新聞源就趕緊報道出來,讓假新聞完成變成真新聞的最重要一次跳躍。
就這樣,紙媒利用網絡的造假力和影響力,網絡利用紙媒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你幫我傳播,我幫你炒熱,來自網絡熱于網絡,有紙媒作為“把假的洗成真的”的中介,有網媒“轉載一千次轟炸你的感官”,假的就成真的了。
網絡假新聞后的推手
而傳統紙媒時代的假新聞生產模式則完全不同,比如紙餡包子的出籠,它的生產是非常簡單的線性,某個電視臺記者為了收視率和出名,他一個人策劃和制造出了假新聞,生產、制造、傳播、炒作都以這個點為中心,其他人都被蒙在鼓中。而網絡時代則不是,造假是組織性的、非線性的、環環相扣的,許多人在毫無意識中被卷入其中,生產者、傳播者、炒作者的界限都模糊了,并且比過去更難察覺。從香水女孩被逼退學,到浙大女痛斥教授,以及以前的雅閣女和炫富女孩,這些假新聞都呈現了這種生產特征。
更重要的是,與傳統假新聞相比,網絡時代的假新聞呈現出鮮明的商業利益背景,并形成了非常成熟的產業利益鏈。為了將公眾的眼球轉化為商業利潤,許多炒作公司都做起了炒作假新聞的生意。比如香水女孩被逼退學那條假新聞,背后顯然就有公關公司和策劃公司的背景,從策劃公司委托公關公司,到公關公司找網站和寫手炒作,再挑逗和刺激網絡跟進,這一切背后都有一雙看得見的手在操縱。
筆者曾經也很傻很天真、很憤怒很沖動,見不得網上那些不平事,看到有人在網上叫囂就忍不住跳起來,但自從知道那個上網找罵的“90后炫富女”是人策劃出來后,就感覺像吃了蒼蠅那么惡心,意識到利用網民的正義感和憤怒感可能已成為一種產業。有了一次受人之托合作炒作某個話題的經歷之后,更堅定了這種想法。
某天郵箱收到一位自稱某策劃公司張某的來信,說從某媒體看到筆者的專欄評論,想結識云云,給了MSN讓加為好友。加為好友閑聊幾句后就說:我們正在為一個網絡客戶策劃網上宣傳,然后希望在本月中能有平面媒體的聲音。筆者稀里糊涂問什么項目,他說“由于是話題炒作,所以比較適合做評論,您是名報評論員,很了不起啊,因此冒昧打擾。”他接著問筆者在哪些報紙寫評論專欄,筆者如實相告。他說“太好了,您能把評論在這幾家媒體都發布嗎,那幾家媒體都是我們的目標發布媒體”。筆者還是沒搞清楚干什么事,他終于開始跟筆者講細節:“大概給你介紹一下這個項目的操作手法,在這個月10日左右,就會有一段視頻曝光,然后就是網絡進行話題炒作,最后需要平面媒體對此發出一些聲音。”發完這些信息他加了一句:“呵呵,我想,您是一位資深媒體人,對這類手法應該很熟悉了吧。”
看來筆者的見識真的太少了,感覺甚是慚愧,不過漸漸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在筆者表示出不感興趣后,他接著向筆者“公關”:我們策劃的這個話題還是很有爭論價值的。待視頻上線后,我第一時間發鏈接給你看。過了幾天,他又給我發信息說:不知你有沒有留意網上有個“一天花光100萬元”的活動宣傳啊。他說,這個活動現在網上挺火的,該活動是某網站委托我們執行的,這是上海某報的報道,很詳細地講了這個活動,不知您是否有興趣看一下。他看筆者很久沒有回應他,可能忙著找其他人去了。不久筆者就看到了那條新聞越炒越熱。
很顯然,從策劃公司委托公關公司,到公關公司找網站和寫手炒作,再挑逗和刺激網絡跟進,這已經形成一條成熟的產業鏈。
評論假新聞該當何責
其實假新聞不僅涉及網絡網友、紙媒記者、公司炒家和網絡推手,還涉及到輿論生態鏈和文化工業鏈上的另一個重要角色,那就是評論寫手。評論寫手是不采訪的,不接近第一手的事實,遠離事件現場以鍵盤為武器,以評論媒體的報道為生。記者報道什么,他們評什么,記者報道了假新聞,他們也就把自己的評論建立在假新聞基礎上。業內寫手們對不幸評到了假新聞有個說法,叫“踩到了狗屎”。
近來幾起假新聞中,由于造假所指迎合了寫手們慣有的偏見和亢奮的評論欲,嗅覺靈敏的評論寫手當然沒有缺席。比如香水女孩事件中,有人激動地要為女孩提供法律援助。鈔票抽臉事件中,他們言辭激烈地批評“不讓座就抽臉的道德專制”。浙大女狂批教授新聞中,立即有評者上升到了愛國主義的高度——將自己的價值判斷建立在子烏虛有的現實上,新聞造假被揭穿后,那些評論看起來就顯得相當滑稽和可笑了。
對此,評了假新聞的人似乎是沒有任何職業羞恥感的,以詭辯為業的他們會有無數個理由為自己辯護:首先,評論者只是根據記者的報道進行評論,責任在記者,評論者沒有任何責任,誰知道那是假的啊;然后,即使評的是假新聞,可是說的那些道理沒有錯,人們聽聽這些道理也是沒錯的;再就是,即使是假新聞,可是假新聞映照出的社會鏡像是真的,在具體個案中是假的,在其他時候卻真有這種事情,所以批判也沒有錯。
從法律角度看,評論者評了假新聞確實不該承擔責任,能力、理性和權力所限,他們很多時候無從辨別新聞的真假,職業分工也使他們沒必要去辨別,只能根據新聞提供的事實進行評論——依法而言,只能去追究新聞源頭上報道者的責任,評論者至多只是假新聞的引用者和傳播者。不承擔法律責任,但卻是該承擔道德責任,該在專業能力和職業操守上受到譴責。
雖然在職業分工上評論寫手是根據媒體的報道進行評論,但評論是一種獨立于新聞的文體,而不是新聞的跟屁蟲和信息附庸,不只是“配”的角色。評論家并非沒有自己的主見,不能完全跟新聞走,應該對新聞有自己獨到的判斷。雖然接觸不了第一現場第一事實,但卻能夠根據新聞規律和傳播規律對信息的真偽作出自己的判斷,使自己的評論建立在客觀事實基礎上,而不是毫無主見地被新聞牽著鼻子走,陷入新聞所設的陷阱,被臆造的沖突所誘引。
假新聞并不難識別
不要跟筆者詭辯“誰知道記者報道的是真是假啊”,許多新聞是能一眼識別出其真偽的。比如紙媒上經常可見的那些冠以“網友曝”的新聞,十有八九不是真的,或摻了許多假。網友當然是可以曝光一些丑聞的,隨著網絡監督的興盛,來自網絡曝光的新聞線索會越來越多。但紙媒報道這些新聞時,就不能簡單地網友曝什么你就登什么了,作為新聞信息的把關人,你得核實消息源,不能聽信一面之詞,必須從多個角度去采寫相關信息,采訪相關利益者的聲音,有了眉目確證了以后再拿到新聞紙上去——可許多冠以“網友曝”之類的新聞都缺乏這種功課,記者根本沒有進行核實就搬到版面上去了,為了避免被追究假新聞責任,所以冠以“網友曝”的前綴,這樣如果是假的就可把責任全部推到網絡身上去了。從新聞文本和新聞規律來看,有沒有確證的新聞源,有沒有另一方的聲音,有沒有可以互證的多條源頭,評者在專業上應該能判斷出真假的。
還有許多看起來非常刺激、卻不符合常理的新聞,評者也應能根據常識判斷出真偽。比如用鈔票抽女孩耳光那條新聞,明顯帶著段子編排的痕跡。還有浙大女痛批教授的網文,從常識可判斷出是造出來的。香水女孩事件也是,北外至于愚蠢到開除一個僅僅在博客上撰文批評了教育制度的女生嗎,香水女孩的博文怎么那么快就被某網推到首頁形成熱點,用點腦子就能判斷出其中的玄機——如果評者能稍微理性一點兒,節制一下亢奮的道德熱情,節制一個急于評論、匆忙下結論、第二天就見報的批評欲和發表欲,是能分辨出真假的。
有意思的,筆者至今似乎尚未見到有一個評論寫手站出來為評了假新聞說聲對不起,仿佛什么事情也沒有發生過。平時批評起政府、官員、明星做錯了事拒不道歉的時候,一個個理直氣壯、氣勢洶洶、真理在握,唾沫星子可以淹死人——可自己在判斷上犯了錯誤的時候,報道了就報道了,評了就評了,過去就過去了,全都不說話了,仿佛什么事都沒發生過,毫無羞愧感地繼續扮演“斗士”形象。這樣的寫手,毫無自省精神,矛頭專門指向別人,寫出來的文章怎么讓人信服?
(作者系《中國青年報》編輯、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