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不知不覺做新聞節目主播已近十個年頭了,近十載的工作經歷豐富了我的人生、豐富了我的感受,也讓我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
每天我都會接觸到不同的新聞稿件,它們涉及到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老百姓關心的話題,既有時政報道、經濟報道,也有許多社會新聞。稿件題材的多樣性使我認識到主持人不但要提高自己的新聞敏銳性,更要加強自身知識的積累和業務能力的提高。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來越高。如今電視頻道不斷增加,觀眾對節目有了更多的選擇。作為一名電視新聞播音員不僅要具備形象、氣質、聲音、普通話等基本條件,在新的形勢下,必須改變傳統的播報方式,以情動人,不斷提高播音藝術水平,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和適應觀眾的需求。
電視新聞播音員如何做到聲與情、貌與神的和諧統一,讓新聞伴隨著自己的情感入情入理地走進觀眾的心田、感染受眾,達到良好的預期的宣傳效果呢?
一、加強學習,提高素養
“汝真要學詩,功夫在詩外”。新聞播音工作不僅僅是在鏡頭前,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知識的積累。多學習是基礎,不僅要學習業務,而且要學習政治理論及其他相關知識。厚積才能薄發,只有雜取,才能求精,才能駕輕就熟。只有提高政治素養和業務水平,才能對社會現象進行客觀公正的理性分析和思考,正確認識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現象,準確把握每一條新聞的價值,才能在播音時準確生動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感染觀眾的情緒,引起觀眾的共鳴。例如,九原區政府率先在全自治區對全區農民采取全額免征農業稅的大膽舉措。這條新聞直接反映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給九原區農民帶來的實惠,也體現了黨和政府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播報這一類新聞時,要站在農民朋友的角度去考慮這一政策給他們帶來的好處。免征農業稅,就是為農民兄弟姐妹增加收入,想到這點,微笑就會自然而然的從心底流露在臉上,這時采用靠前的用聲狀態,聲音亮,表情也隨著聲音上揚,能夠充分表達農民得到實惠后內心的喜悅之情以及對黨和政府的感激之情。再比如,包頭市榮獲了“首批全國文明城市”的殊榮后,每一個包頭人都為之感到無比的欣喜和自豪,社會各行各業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形式慶祝這件令全市人民歡欣鼓舞的喜事。在播報這類新聞時,同樣采用靠前的用聲狀態,如果情緒上再激昂一些、再喜悅一些,就更能表達出屬于包頭人的那份自豪和激情。
二、勤于實踐,蘊蓄真情
電視新聞播音員對社會、對生活、對事業、對他人、對家庭都要有一顆真誠的愛心,也就是要有情感內質。這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培養情感內質并在播音時把握好自己的情感,在注重業務和理論學習的同時,還要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
新聞播音員播報每一條新聞,都要調動情感儲備,認真把握情感。要多深入實際,在生活中注意細心觀察。記得在一個驕陽似火的夏日里,我與其他記者到固陽、達茂采訪,太陽光晃得人眼睛都睜不開,當采訪車行駛在很陡的盤山公路上時,車內的我不由心跳加快,一路上提心吊膽。到達目的地后,電視臺的工作人員爬到近十米高的電線桿上安裝有線線盒,當我走過去準備手扶電線桿進行現場報道時,才感覺到電線桿竟被太陽曬得有些燙手,我趕緊把手縮回來站到一旁。太陽火辣辣的,即便是撐著傘也感覺身上的汗直往外冒。待工作人員安裝完下來后,只見他的衣服被汗水浸透了,而他卻一刻也沒有停歇,便與同行的工作人員拎著工具箱和一大堆的電線朝著下一個電線桿走去……這一切都被我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就在那一刻,我想到了市委、市政府和市廣電局為了讓老百姓看上電視,不知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財力,克服了多少困難,真正踐行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回來后,記者采制了新聞《戶戶通廣播電視走進千家萬戶》,有了親身經歷和真實體驗后,情感便很容易調動,播起來也從容自如,把握也恰到好處。
三、善于表達,分寸得當
首先要積極自覺地參與采訪和編輯,使情感提前進入角色。制作新聞節目不是孤立的,它是群體協作的工作,一個好的新聞主播,同時也應該是一位優秀的記者。因此,新聞播音員要盡可能參與采編過程,努力培養自己的新聞采編能力,這樣可以使新聞前期工作、采編工作與自己的播講相銜接,提前進入“角色”。一次,我和記者采制一篇題為《垃圾袋肆虐田間復墾者望而卻步》的長消息,一到現場,我便被滿樹、滿地、漫天飛舞的垃圾袋驚呆了,要想處理掉這些垃圾袋絕非易事,再回頭看看那些被采訪的復墾者,一臉茫然絕望的神情……我認真地與記者進行交流,深刻理解報道內容。在了解了新聞事件的來源、新聞背景、編輯過程和要表達的主題后,我的心被深深的觸動了,也逐漸儲備了自己的情感,播音時有對象感,內容把握準確,情感把握真切。這條新聞做得非常成功,播出后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有很多觀眾打來電話詢問此事。新聞播出后的第三天,被采訪的復墾者將一面寫著“人民記者為人民”的錦旗送到了電視臺。原來,有幾位老師看了新聞之后,想給孩子們上一堂生動的環保教育課,便帶領著學生們徹底地清理了那里的垃圾袋兒。這條新聞的播出提高了市民對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識,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正源于此,這條新聞榮獲了當年包頭市“電信杯”頭條新聞大賽一等獎,內蒙古好新聞評比二等獎和全國城市電視臺新聞長消息類二等獎。
其次,播音時既要“真實”,又要“真誠”。
播音員播音時要有真情、有激情,要用真誠坦蕩的心靈、質樸熱忱的態度,使自己內心的情感自然流露,并與新的事實融為一體,借助情感做催化劑,去贏得觀眾情感上的共鳴。
第三,播音時要把握好情感流露的“分寸”。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每一條新聞所表述的內容和感情色彩是各不相同、千差萬別的,播音員能否準確的表現出這千差萬別,就在于平時的積累,就在于“分寸”的把握,這種把握可以體現播音員對每條新聞在社會生活中價值的正確認識和感受。例如,震驚中外的“11·21”空難事件。當天正值我主播新聞,當遇難者名單隨著悲哀的樂曲在屏幕上慢慢滾動時,我發現了一個非常熟悉的名字,他是我和愛人最要好的朋友。當時,我的心仿佛被什么東西緊緊地揪著,有一種無法言說的難受。想到他年邁的父母失去了兒子、賢惠的妻子失去了丈夫、年幼的兒子失去了父親,想到我和愛人突然間永遠的失去了一位好友,想到所有的遇難者給他們的親人帶來的巨大悲痛,便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眼淚不禁流了下來……這時,該我播報這條新聞了。看著參與采訪這條新聞的記者,看著所有制作人員等待的目光,我努力地控制著自己的情緒,強忍悲痛,擦干淚痕,坐到播音臺前,盡量調整好自己的表情,用低沉緩慢的語調向觀眾播報了這條新聞。后來,一位知情的編輯對我說:“空難那條新聞把握得很到位,播得很好,真不容易。”新聞是客觀真實的,我認為播音時要有真情實感,但不要純粹的宣泄感情,因為情感把握的關鍵是“分寸”,感情的流露要有內心依據,但在播音時千萬不能恣意做作,更不能用過分的語調、表情、形體語言去面對觀眾,要從新聞傳播的特定要求,個人情感流露的自然體現方式,做到入情入理、適度得體。
當前的宣傳工作要求我們要努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要以人為本”,新聞宣傳也是如此。作為新聞主播,融合適度的感情色彩來播報新聞,以情動人,能夠增加與觀眾的交流、縮短與觀眾的距離。當觀眾朋友真正被我們豐富的播報方式所感染、所打動,就一定會給予我們更多的關注,鎖定我們的頻道,從而提高新聞節目的收視率,使我們更好地為大眾服務。
(作者單位:包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