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5日舉辦的德國法蘭克福書展,主題為數字化出版,共有361家參展商帶來了自己的數字出版產品。法蘭克福書展委員會主任Juergen Boos先生說:“2007年法蘭克福書展只有2%的參展商涉及數字出版產品,相比之下今年有了顯著的增長……市場對于數字出版的需求有了很大的空間……”他同時指出:“出版業仍舊是文化創意產業當中表現最為強勢的一支,我們一定要盡快利用數字化手段繼續擴大我們的優勢。”
2008年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的整體營業規模達530億元,比2007年增長46.42%。其中,數字報紙的收入達10億元,電子圖書的收入達2億元,博客的收入達9.75億元,在線音樂的收入達1.52億元,手機出版物的收入達150億元。同時,收費閱讀市場保持著快速增長的態勢。電子書收費閱讀銷售收入從2006年的3000萬元,2007年的3600萬元,達到了2008年的6900萬元,預計2009年收費閱讀市場產值將達到9100萬元。
面對出版資深人士指出的數字化出版的誘人前景和勢不可當的發展趨勢,面對上面那些誘人的數字所帶來的致命吸引,人們不禁要問,什么是數字化出版?數字化出版在21世紀又會為傳統出版帶來一些什么改變?
所謂數字化出版,是將各種圖、文、聲、像信息以數字(比特,bit)形式存入數據庫中,出版單位可根據需要對這些數據進行選擇、編輯、加工(包括數字化處理)、整合,然后以紙質出版物、光盤或網絡出版物的形式提供給讀者。如果說20世紀的出版是以電子化為基本特征的話,那么,數字化出版幾乎可以肯定成為21世紀出版的基本特征之一。
一、 出版資源數字化
自20世紀末出版進入電子化階段以來,國內很多出版單位對其出版資源大規模地進行數字化工作,期望能夠在未來的出版數字化浪潮中成為幸運的弄潮兒。然而,不久他們即發現這種工作不僅沒有為出版社帶來預期的效益,反而成了一種負擔與累贅。這是為什么?簡而言之,這是數字化處理過程不規范標準造成的。這種不標準數字化的結果只能產生大量的垃圾數據,為數字化資源的建設造成極大的浪費。
數字化出版資源,應該是以標準化格式存儲的有效的數字化出版資源。由其定義我們可以看出,與傳統意義上的出版資源相比,數字化出版資源具有兩個鮮明的特點,即數字化出版資源的有效性和標準化。
⒈數字化出版資源的有效性
數字化出版資源的有效性包含兩層含義,即數字化出版資源的版權有效性和數字化出版資源內容的有效性。
數字化出版資源版權有效性是指相關出版單位是否被授權對作品進行數字化,并享有數字化后作品的使用權與出版權。目前,多數國內出版社在與作者簽訂合同時,并沒有對如作品電子版的銷售途徑、銷售范圍、銷售時間等作出詳細規定;同時,面對數字化出版的特殊環境,出版社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可能會對作品電子版進行再加工,而此種加工可能未得到作者的授權。因此,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出版社應當重視數字化出版資源的版權保護工作,要進行版權授權的認證工作,確保數字化出版資源建設的版權有效性。
數字化出版資源內容的有效性是指出版社在進行數字化出版資源建設時,應當首先選取那些讀者需求強烈、市場需求持久、內容可有效維護與更新的作品,以體現數字化出版資源的效率性與可持續性。讀者是一切出版物的最終消費者,讀者的需求才能真正體現一件作品的價值,只有真正符合讀者需求的作品才能成為出版資源。同時,所有作品在出版一段時間后,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其中的內容總是有需要修訂之處,否則就會失去讀者。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出版資源數字化建設中,選取內容可有效維護與更新的作品,努力延長作品的生命周期。
⒉數字化出版資源的標準化
數字化出版資源的標準化,是指在對出版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的過程中,采用通用標準的格式對圖、文、聲、像等進行加工和存儲,使其在不同外部環境下的讀取與再加工具有同樣的精度與準確度。
關于漢字編碼與數字化存儲的GB 18030-2005 是現時最新的內碼字集,是GB 18030-2000的修訂版與GB2312-1980完全兼容,與GBK基本兼容,支持GB13000及Unicode的全部統一漢字,共收錄漢字70244個。
圖像資料的格式較多,主流圖像資料的存取格式包括與硬件設備無關的BMP格式(.bmp)、最早支持彩色圖像的PCX格式(.pcx)、支持多種編碼方法的TIFF格式(.tiff),以及基于LZW算法的連續色調的可無損壓縮的GIF格式(.gif)、目前網絡最流行的可實時傳輸的有損壓縮的JPEG格式(.jpeg或.jpg)和支持真彩與無損高壓縮率的最新圖像文件格式PNG(.png)。
與圖像資料相比,音頻資料的格式較多,無損格式如WAV、PCM、TTA、FLAC、AU、APE、TAK、WavPack(WV)等,有損格式如MP3、Windows Media Audio(WMA)、Ogg Vorbis(OGG)、AAC 等。
二、 出版管理數字化
數字化管理是指利用計算機、通信、網絡等技術,通過統計技術量化管理對象與管理行為,實現研發、計劃、組織、生產、協調、銷售、服務、創新等職能的管理活動和方法。國內出版系統的出版管理數字化,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的辦公自動化和信息平臺的建設,但僅有這些是不夠的。出版管理數字化,包括數字化信息交流、反饋與對接,網絡數據庫的建設,傳統編輯、發行、財務軟件的整合等內容,目的是實現出版社的數字化管理,全面提高資源利用率與管理效率。
國內大多數出版社已經進行了部分這方面的建設,開始了出版管理數字化的進程。利用計算機、網絡等技術,可以實現編輯與發行、編輯與印制、編輯與財務、印制與發行、印制與財務、發行與財務等之間的無縫銜接,規范了出版流程,提高出版效率。利用通用接口技術和標準化數據,方便出版社與書店的信息交流與共享,使出版社能夠及時獲得實時或近實時數據,并迅速做出調整,提高出版社的反應速度與應急能力。
目前,出版管理數字化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避免低水平的無效的管理數字化和如何有效與現有編輯、發行與財務軟件實現無縫對接。低水平的管理數字化主要表現為紙質單據與數字化表格數據并存,同時存在嚴重重復現象,不僅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也造成了事實上的管理混亂。出版管理數字化建設不能脫離實際情況,盲目求高求全,要認清現實情況,對當前使用的編輯、發行與財務系統進行系統化改造與升級,逐步完成特定出版單位的數字化管理的改造。
三、 編輯工作的數字化
在編輯工作數字化的工程中,主要包括智能編輯軟件的開發與使用,數字化出版編輯平臺的建立,選題申報、書號申請與印制的管理,以及出版管理中涉及編輯工作的內容。
編輯加工作為傳統出版的核心過程,貫穿作品的出版全過程,從選題的提出、選題論證,到選題申報,再到印刷、發行,無不需要編輯的全程參與。智能化編輯軟件的作用,就是利用計算機、網絡等技術,輔助編輯更好地完成這些工作。一個好的智能化編輯軟件,將幫助編輯從繁忙的文字性案頭工作解脫出來,完成從案頭編輯向策劃編輯的轉變,工作內容由文字編輯轉變為選題的策劃與開發,促進出版社獨立研發高級能力的建設。
目前國內多數出版社已經采用的出版社管理軟件中,編輯的工作作為核心環節,其重要性已得到充分重視,所有的工作均以編輯為中心展開。這實際上為編輯初步建立了數字化出版編輯平臺,使得編輯工作向兩個方向延伸:一是通過編輯流程的細化和再分,從形式上擴大了編輯工作的范圍;二是通過對數字化出版資源的再開發,從內容上擴大了編輯工作的范圍。
四、 發行工作的數字化
出版社發行系統是出版社所有系統中最早涉及數字化的部門。由于計算機、網絡等技術的發展,使得發行出現了新的變化,包括網上書店、網絡訂單、網絡宣傳以及網上大型發行業務平臺的建設,都對傳統意義上的發行工作提出了數字化要求。
發行的數字化,就是利用計算機、網絡等技術,縮短出版社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將出版物及時、迅速、準確地呈送到讀者面前,并在最大范圍內將讀者的意見以最快的速度反饋回來,即實現發行信息交流的實時化和雙向化。同時,利用標準化的接口技術和數據,實現與書店、其他發行單位在網絡上的信息共享。
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在發行工作中的應用,從時間、空間上有效縮短了出版社與讀者之間的距離,不僅可以使讀者可以迅速、準確地找到所需要的出版物,還減少了發行的中間環節,有效降低了發行成本。同時,網上書店、大型網上發行業務平臺的建設和共享,一方面可以使發行單位及時獲取實時發行信息,有針對性地作出調整,另一方面可以跨越時間與地域的限制,真正實現發行全國化。
總之,在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數字化出版已經成為今后出版業發展的方向,這是大勢所趨,也是無法阻擋的。在網絡時代,傳統的出版機構將不得不完全改變現有的經營模式,這就要我們轉變思想,順應數字化浪潮的要求,盡早完成對傳統出版業的數字化改造。
參考文獻
[1]莊光平:《數字化出版風頭正健商機無限》,《經濟日報》,2009-5-14
[2]陽志清:《數字媒介與網絡出版》,《湖南電子音像》,2001(3)
[3]柳斌杰:《用數字化帶動我國出版業的現代化》,《出版發行研究》,2006(11)
[4]全國出版專業職業資格考試辦公室編,《出版專業理論與實務》(中級),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