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合院
鄉下老家有一座四合院,五間北房,三間東房,三間西房,大門開在東南角。灰墻紅瓦,塑鋼門窗,屋內寬敞明亮。
這座院落是前年由舊宅翻新的,只有父母居住。其實原來的舊房子還很堅固,只是院子的基礎較低,排水不暢,下大雨時經常積水,給父母的生活帶來不便。于是我跟兩個弟弟商量,三人出資把房子翻修一下,沒想到,當時經濟并不富裕的兩個弟弟都說他們也有同樣的想法。把這個想法告訴父母,父母卻不同意,說房子還能住,你們掙點錢不容易,別把錢浪費在這上面。我們勸說道,您住在這樣的院子里,街坊們會說我們不孝敬,你們愿意讓兒子背這壞名聲?父母終于被說服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低矮的舊宅變換成了寬敞的新院。
春夏秋冬有序更替,風雨霜雪輪番光顧,豬牛狗貓各自吟哦,雞鴨鵝鳥交聲歡唱。農家特色,盡包容在這三百多平方的院落里。
通過這次翻新舊宅,既表達了我們的孝心,也凝結了“兄弟同心,其力斷金”的團結精神,是我人生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二、老棗樹
院子西南角的那棵老棗樹樹齡多少年了,連父親也說不清。他說,從他記事起就摟不過樹干來。
棗樹最初給我的印象,就像一位懶惰的村姑,春天,楊柳早披綠衣,杏桃已卸紅妝,春風喚過多遍,她才懶懶地抽出芽來,還一副羞答答的樣子。可能是怕別人說她懶吧,它開始疾追光陰,葉子長出不幾天就變得柔亮舒展,青翠綺麗,張揚著清新和昂揚的意氣。而且來不及足夠的孕育就匆忙開花了,花呈單調的黃色,小米粒大小,丑極了。卻偏偏有的人喜歡她,彩蝶歡舞著飛來了,蜜蜂哼唱著飛來了,連鳥兒也呼朋引友地飛來了。它們在枝葉間親密交談,各自戀愛。
小時候,我們貪戀棗花那一丁點兒蜜意,經常采下一串串棗樹葉子,舔食棗花。每當這時,母親就嚇唬我們,說棗花不能吃,吃了眼睛要長癤子的,我們就不敢再吃了。
過了農歷七月十五,那簇簇叢叢的大棗漸漸由青轉紅,像瑪瑙,像圓鈴,星星點點地掛在綠葉間,令人賞心悅目。這時,母親便提了籃子,爬到樹上,挑大的、沒蟲口的摘下來,在酒里滾過,儲在瓷壇子里,做成酒棗。
等棗全紅了,父親便用一根長桿打下來。母親揀拾了,曬在房頂上,曬干了,再收在一個口袋里。怕我們狗窩里放不住熱窩頭,就掛在房梁上,零碎給幾粒解饞。那棗兒皮紅肉厚,柔韌韌的,醇甜耐品,真是仙果味道。
到春節時,母親把壇子的封泥打開,一股醇香飄滿屋子、院子。她把酒棗分給孩子們,孩子們都跟得了寶貝一樣高興。母親還把干棗洗凈了,做棗山,蒸年糕,又好看又好吃。
也許真得老了,這幾年那棗樹盡顯龍鐘之態,結果也少了,但它仍頑強地活著,頂風冒雨,抽芽增枝,奉獻著甜美的果實,令人欽佩。
這棵老棗樹承載著我兒時的許多美好記憶,自然也是難得的財富。
三、父母親
古人說,人生最大的遺憾之一,就是“子欲養而親不待”。反過來,也佐證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老話。所幸的是,我的父母雙在,且身體健康。
我的父親和母親,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他們既不志懷高遠,也無成就大業,普通得就像廣闊田地的一杯黃土。但作為父母,他們賦予了我生命,從此注定了父子、母子之間一切骨肉親情的緣由和根本。父母對子女的愛全在細節里。他們扶我學走路,教我學說話,更重要的,他們通過言傳身教,讓我明白了春種秋收、有付出才有收獲等本真道理,知曉了東西南北、大小多少等丈量世界的基本概念,懂得了真善美、假惡丑等辨別是非的樸素標準。
父母能含辛茹苦地把我們兄妹五個拉扯大,實屬不易。年輕時,他們有一副挺拔健壯的身體,血氣方剛,精力充沛,是兒女們堅強的依靠。隨著兒女們羽翼漸豐,紛紛單飛,他們變老了,華發蓋頂,身子佝僂,還時不時惠染微恙,意識也開始變得遲鈍而保守,但他們仍以嘮叨的方式,用豐富的人生閱歷,向我們傳授人生經驗,提醒我們少走彎路。
父母好比太陽,兒女好比一朵朵向日葵。有父母在,兒女回家便是一份責任,便是一個因由,兄弟姊妹也會因此經常相聚。一家人便有一股向心力,凝聚力。有父母在,你便不會覺得自己老,生活就會充滿活力,就會多一層積極的意義。
父母是我在老家的最大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