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瓶生產線上,總是有些殘次玻璃瓶,不是瓶口不圓就是瓶底破損。生產出來的瓶子,廢品率一直居高不下。
經理找了好多專家解決,專家們也采取了很多科學合理的辦法。先是對瓶口采取模具控制,設計了一個像瓶蓋一樣的模具,只要是不合格的瓶口一套上模具,警報系統就會發出鳴叫,然后機械臂就自動揀出這些不合格的瓶子。但還是有漏網之魚。專家對瓶底設計了垂直度檢驗,只要是那些瓶底有問題的瓶子,站立在流水線上時,總會歪斜,所以只要超過一定的限度,紅外線就可以掃描到,提示系統就會指揮機械臂再次揀出這些不合格產品。
但是很多瓶子,只有到了客戶裝液體的時候,才發現瓶底有裂紋或者瓶口有瑕疵,裝進去的液體總是外溢。
一天,專家再次對檢驗設備進行細致調節的時候,一位流水線上的工人拿著一瓶礦泉水遞給專家。蹲在地上的專家沒有接好,瓶子一下碰到褲子上,灑濕了他的褲子。工人一個勁兒道歉,急忙拿毛巾給專家擦。這時,專家看到,掉在地上的瓶子,水正不斷從瓶口流出來……
突然,專家興奮地抱著工人大叫:“你真是太了不起了!”
工人一臉茫然。
專家立即解釋道:“既然不合格的產品裝上液體老是往外溢,為什么不從結尾做起呢?”
問題的癥結一下找到了,專家很快在流水線的末端放置了一個簡易水盆,特制了一個瓶塞。每個瓶子無論好壞,全部用特制瓶塞蓋住瓶口,然后瓶子都從水盆里經過。如果發現按哪個瓶子里有水,就說明這個瓶子一定漏水,是不合格產品。而這個水盆,只花費了幾十塊錢。
當所有辦法都無法解決困擾時,從事物的結尾做起,反向思索,多有意外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