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一個身披粉袍的大紅蘿卜,能聞到令人癡醉的夾雜著泥土氣息的特有的微辣和清香;抓來一棵白玉翡翠般的大白菜,能聞到讓人津液倍生的水嫩香甜,看到透著紫意的泛著天光的拐把茄子,就能回憶起舌尖與之接觸的細膩和起伏的質感;聞蔥可以辣感貫全身,至達腳底,嚼蒜可以趕走所有的意念,直到一心一意從外到內的與之交融……
一碗清淡的蘑菇黃瓜湯,現在也許不止對饑餓者有迷人的誘惑力了,應該是那些整日里觥籌交錯、厚脂福膏的食者也頗為向往的。淡是起點,也是終點。從來真正的品味總是由淡及濃,又濃之漸淡。
君子之交淡如水,該不是平常的一句話,在看似寡淡中卻有著濃濃的情誼。中國特有的《高山流水》不比西方的交響雄渾,卻早已在淙淙叮咚間讓多少顆心為之感應,與之共起伏。
圣賢詩篇、流傳經典寥寥數語,或“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或“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卻復雜得讓很多人窮盡終生不得其解,不能頓悟。
嬰孩從母胎中剝離實是減,而減亦是加,人間又多一個生靈。思之同理,生命從開始到結束的過程,就是在經歷著一段加而減、減而加的過程:增加著經歷和所得,減損著壽命與時光。
過程是必要的,當腳步行至生命的轉折點,即是由加而減的轉折。此刻的減應該是心意的欣喜:減一些濃味醇飲,于淡然中品味滋味的清正與長久;減一些身外負贅,多體驗些心靈的閑適于悠遠。減去些,再減去些,從此可以意達千里,任意穿梭在過往與未來之間。刻減的生命從此復加,靈魂的笑靨映照在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的時空。
滋味從心,有時最濃的滋味就是最淡的滋味。比如渴極值死之人的驟飲;比如皇帝美味珍饈之后的乏味。
從來淡中滋味濃,念一遍,再念一遍,直至念到心底,直到體會出其中真意,從此生命欣欣然,擁有無上妙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