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已公映的作品來看,《風聲》或可代表內地商業類型片的最高水準。
高群書、陳國富聯合執導的這部國產諜戰懸疑片當然還不能稱為“完美之作”,但影片表現出的質素卻也可以打八十以上分數。《風聲》的全面發力讓影片最終呈現出的整體高質量令人吃驚。
在剛剛過去的暑期檔眾多國產電影里,《竊聽風云》可以說是香港優秀類型片的典范,它和《風聲》相似的成功之處在于,都在一個完整敘事里,用非常精致的電影手法讓觀眾與片中人物取得情感共鳴。特別是《風聲》的故事題材跟內地觀眾更有情感代入的先天優勢,所以《風聲》的故事更能以情動人。
一個汪偽政府跟日軍聯手嚴刑逼供尋找共產黨臥底的故事,故事環境相當孤立和封閉,導演稍微處理不好影片敘事就會落入俗套、機械的“殺人游戲”模式。但《風聲》引導觀眾關注的還是幾個角色本身,著眼于幾個人物的情感世界。影片整體對人物情感的描述已經大于故事迷局的設計,相信這是《風聲》能夠在國內取得商業成功的要因之一。

《風聲》最明顯的優點是所有演員的優秀表演,甚至連片中門口守電話的龍套演員都表演得恰到好處,其他幾個主要角色的演技更可謂精湛,絕對可以讓《風聲》拿一個“年度集體表演獎”──蘇有朋、黃曉明和李冰冰的表演出人意料,特別是黃曉明給人印象最為深刻;張涵予、王志文、英達的演繹雖談不上突破,但準確到位;至于周迅,依然是輕靈而直覺性的表現,但遠遠比“李米”更能打動人。至于其他多位明星的客串演出,都可以說恰到好處,特別是影片開場朱旭的客串,從頭到尾一句臺詞都沒有,但角色的拿捏分毫不差。
影片整體表演的突出,正說明《風聲》在敘事和制作層面的從容,讓兩位導演(主要是負責現場拍攝工作的高群書導演)可以把焦點放到每個演員的表演狀態上,因為演員的表演最能體現導演的功力,也是商業類型片劃分優劣的重要標準。
影片《風聲》也有缺憾,比如前半段的節奏還可以更抓人,比如個別劇情細節還有邏輯偏差,比如片中臺詞中的“斯里蘭卡”其實在1972年之前應該被稱作“錫蘭”等等。但這些瑕疵都不影響《風聲》成為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
如果說三年前的夏天,《瘋狂的石頭》讓我深吸了一口氣,那到了《風聲》,這口氣可以放心呼出來了。自《風聲》開始,國產類型片終于越來越像類型片了,也越來越明確地朝著“好看”的方向邁進。
《風聲》就像一把大錘,在那堵厚重高大的圍墻上,砸出了一個大口子,讓人對墻外的那個美麗新世界多了一份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