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本土電影的人,最近會被兩類熱鬧吸引:
一是本土片在國際參展的處境——
被國內媒體報道為“威尼斯受歡迎”、后來又把參展作為放映宣傳的《斗牛》,參加的只是展映和賣片性質的“地平線單元”。至于進入正賽的兩部華語片的遭遇,在評委會主席李安的介紹中則是:“《淚王子》這種看上去每個人都穿得很漂亮的片子,評委看的時候就已經有些冷感了”;而《意外》這樣的片子,在評選的過程中“我還需要向其他評委解釋香港殺手片的由來,以及他們20多年發展和變化的情況,以及發展出來怎樣新的調調……”。楊凡和鄭保瑞都是臺、港華語片里自成一格的導演,參賽遇此反應,本已讓人遺憾。更令人唏噓的是《斗牛》竟然都沒混到他們影片的待遇,別忘了,管虎當年也算新一代導演中的“有為青年”。
按照舊皇歷,內地電影相較于港臺片,多少還算有著在國際影展上獲獎的紀錄優勢和慣性。現在呢,一切似乎反過來了。人家參賽,我們賣片。而且還是在“港臺片整體低迷”這一眾所周知的大背景下!真是讓人看了感受復雜。再聯想到當初投拍聲勢頗大的金熊獎導演王全安的《紡織姑娘》,影片拍完一年后竟遲遲不敢投入市場,制片人宣稱要實行先沖獎再發行的策略,但最后也只是獲了有著青睞中國內地電影習慣的、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排序第二(評委會特別大獎)和第八(國際影評人獎)的兩個獎項!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在我們的部分媒體上被稱作“國際五大A級電影節”之一,但最重量的A級電影節是戛納、威尼斯、柏林這三個,第二檔的則包括捷克的卡羅維發利、日本的東京、俄羅斯的莫斯科、西班牙的圣塞巴斯蒂安電影節,蒙特利爾能不能在這幾個中排到第二位,其實是很值得推敲的。所以說,在《紡織姑娘》發行預期與收獲上,實際折射了內地文藝片目前的尷尬與微妙處境。何況就算得了最好的三個A級大獎中的一個又能怎樣?今天的金棕櫚、金獅和金熊,其含金量還能跟伯格曼、費里尼、特呂佛、法斯賓德那些年代相比嗎!
二是本土新片中稍微能在市場上拼搏一下的,都開始流行在上映前、上映初,拿預期的超高票房說事。
現在的商業片票房底線——比如說《風聲》,似乎都已經自信滿滿地升到兩億了,即便能支撐起華語片號召力,一部陰氣森森的片子,是否就能證明內地的電影制作和運作真有很大進步?這都是讓人困惑的縱深性話題。
再有一個眾星薈萃的《建國大業》,上映的頭一天半竟狂收4500萬元!估計就像王晶導演這樣的港片票房老油子也會連呼奇跡。《建國大業》的業績是不是就能被看作內地票房片制作水準的一個代表,值得商榷。
追求獎、追求錢(票房),是過往二十年華語片走過、且現今依然在走的榮譽之路,這條路上,本土觀眾的心情被真正關照和呵護過多少?影人們,不管條件如何艱苦,還是該捫心一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