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電視臺即將進入秋后“算賬”的時節。往往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年初很多開出的支票正在變得無法兌現,這里面自然包括很多無法實現的收視任務,以及難以企及的經營指標。面對這種尷尬局面,電視臺的高層自然會選擇性遺忘,而且也并不妨礙他們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喊出更豪邁的愿景,開出更加不靠譜的空頭支票。
很快,電視臺明年的廣告招商會就要在全國巡演。無論是面對媒體,還是廣告主,電視臺的首腦們差不多都已經準備了大把外交辭令。很快我們又會在電視臺們的廣告叫賣大會上目睹一種荒誕情形:每家電視臺包括衛視都聲稱自己的收視和覆蓋在上升,并擺出各色眼花繚亂的指標,向客戶和媒體傳達這樣一個結論:“你們瞧,今年我可沒白干??吹經],我還是在進步的。”
每家電視臺都在聲稱自己的進步,沒有哪一家敢低頭認衰,他們數據充分、引經據典,又有專家助陣,讓人不信都不行。這樣荒誕的畫面每年都會在這個時節發生。接下來,他們會暢談明年的光輝情景,通常還滿含悲壯地立下軍令狀來博取眼球。
例如,我最近聽到一個令人頗為驚訝的消息,據說南方某衛視放言“三年內收視市場份額進入全國省級衛視前五位”。之所以說“驚訝”,并不是懷疑該衛視在三年內殺進前五的能力,而是在我這幾年的觀察里,該衛視基本上是個“打醬油的”,一直遠離衛視廝殺的亂軍。我還不清楚他們受了什么刺激,突然有勇氣喊出這讓人聽了肝顫的排名。
通常聽到這種新聞,我總會聯想到一種悲壯的情形:省或市里的某領導龍顏大怒一聲令下,要求本地的衛視雄起,于是電視臺領導被逼簽下進入前幾名的軍令狀,但一年后衛視始終無法“進步”,不得已電視臺領導含恨掛冠而去。
這樣的悲慘結局,其實并不少見。這幾年,衛視之間撒狗血搞軍備競賽已經搞過很多輪了,在指令的鞭笞下,衛視們往往能爆發出驚人的上進心。要求進步是一件好事情,但困惑我的是,這些上進到底有什么深沉的動機和清晰的標準。地方經濟實力強,衛視難道就需要跟著牛么?地方人均GDP難道就可以和收視率掛鉤?要不是某種“大省心態”的作祟,我不知道這些衛視費勁折騰的動力來自哪里,反正廣告也不差錢。
其實大家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這個市場和產業都在進步,你有什么理由落在后面,拖大家的后腿、影響整體形象?所以你必須進步,影響力、收視率、覆蓋率、廣告收入必須都進步。到最后,你不得不宣布,你光榮的“進步”了!能這樣的被“進步”,也算是我們這個行業的一個進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