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實之美》開播于2009年伊始。10位年輕、相貌出眾的選手住進洛杉磯的同一幢大樓里,通過一系列的挑戰來證明誰才擁有“真實之美”。
最初,參賽的十位選手認為只要憑借光鮮華麗的外表就能在比賽中勝出,可惜他們只對了一半。外在美固然是評委打分的因素之一,但在比賽過程中,評委們還會根據選手們道德方面的表現進行評估,這一點是選手們事先不知道的。
在每一集中,選手們的外在美和內在美都將受到考驗。三位評委對選手們進行仔細觀察并給出評論,每周根據被偷拍到的表現的好壞淘汰一位選手。八集比賽全部結束以后將產生一名獲勝選手,獲勝者在得到現金獎勵的同時,可以登上《人物》雜志評選的“最美麗的100人”排行。
內容設置:比拼個人美德
當前各種選秀絕大多數關注的是選手的技能,如表演類、特技類等,賣點多是技藝。《真實之美》在內容設置上,把重點放在了選手美德的比拼上,在外表得到肯定的前提下,追求對于內在美的體現。這既保證觀眾視覺上的審美情趣,也能滿足了人們對于美好品德的追求。
出現在鏡頭前的選手在外貌上都有過人之處,男士們陽剛帥氣,女士們美麗自信,衣著光鮮。比賽中,選手們的禮貌、真誠、愛心、助人為樂、公德心、尊重他人等個人品德因素都將受到考驗。

以2009年播出的第一期為例。在節目開始的板塊中,當侍者在選手面前摔倒并弄臟他們的衣服、鞋子時,隱形攝像機記錄下了選手們的一舉一動;正式比賽開始前的化妝時刻,隱形攝像機拍攝了選手們各自化妝打扮時的言行,這些都考驗的是選手們生活中的美德到底如何。
選手Hadiyyahlah在體檢結束后,趁沒人在場,翻看了別人的體檢表。當她被宣布待定時,她無禮地轉身并爆出粗口。遇到兩手不得閑的店員,她也無動于衷,沒有提供幫助。最終,她被三位評委一致裁定為被淘汰者。
環節設置:生活化
在比賽環節設置上,節目摒棄了傳統選秀節目海選、現場表演、PK、短信投票的套路,把比賽現場從演播室搬到大家熟悉的生活中。這樣一來不僅很好地利用了觀眾對于公眾人物日常生活的好奇心理,也從一個側面反應了公眾人物在人前和人后的言行舉止是有差別的。鏡頭拍攝下的表現和隱形攝像頭記錄下的表現,有足夠的反差時,這個選手的個人品德就一清二楚了。現實生活的矛盾性由此也體現了出來。
在評委設置上,該節目回歸了選秀節目最原始的模式,即由專門的評委來點評選手的表現,并決定選手的去留,免除了人氣、金錢等因素的干擾,保證了比賽結果的權威性。比賽的所有考驗都存在于點滴生活中,沒有特別的競技環節,只是把生活中的個人言行放大,考驗選手們的品德和生活習慣。他們身上最為真實或者頗為丑陋的一面,在“追名逐利”的過程中尤為輕易地暴露在隱形鏡頭前。
其中有一個環節,兩位選手被考驗的是誰會給外送咖啡的店員開門。看似很平常的一個小細節,也能體現出選手對待他人的態度。
在獎項設置上,比賽冠軍選手可登上《人物》周刊的設置,滿足了選手們對于名利的追求。而且,這一設置對于該節目和《人物》周刊相互均有推廣作用。
國內的“模特大賽”、“形象小姐大賽”等都注重的是外表的選美,這類比賽往往專業性太強,或者商業味太濃,致使觀眾對其喪失興趣。
《真實之美》帶來一種新的思考方向,觀眾不熟悉T臺,不喜歡商業化的節目,但道德品質上的考驗可以在深層上抓住觀眾。《真實之美》通過這樣的方式呼吁社會,對于公眾人物的關注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外貌和衣著打扮的膚淺層次上,而應該更多關注其內在美德。節目的成功不僅在于抓住了人們的“愛美”之心,更引發了人們對于“美”的探討和思考,引導人們追求更高的標準——美貌和德行兼備。
(內容來源:SMG節目研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