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開始對日劇小心翼翼的模仿,到購買版權名正言順地翻拍,到自己琢磨劇本培養本土偶像,再到電視臺自制自播蔚然成風,十余年間,國產偶像劇一路摸索前行

從1997年的《真空愛情記錄》、1998年的《將愛情進行到底》、1999年的《真情告白》,再到最近兩年的《丑女無敵》《加油!網球王子》《一起來看流行雨》等,算起來國產偶像劇已歷經十余年發展。從最開始對日劇小心翼翼的模仿,到購買版權名正言順地翻拍,再到自己琢磨劇本培養本土偶像,這十多年,國產偶像劇不能說沒有做過努力,也產生了一些有影響力的作品。
然而,由于偶像劇觀眾主要為年輕人,而年輕人早已不是電視臺的主要收視群體,因此有太多偶像劇在播出后出現絕對收視點偏低的局面,這直接導致各大電視臺對類似劇集的排斥。尤其是《海洋館的約會》等幾部劇遭遇商業滑鐵盧后,大多數制作公司都不敢在沒有談好投資回報、播出平臺的前提下,啟動拍攝一部偶像劇。
與制作公司的謹小慎微相比,今年播出機構對待偶像劇的態度轉向積極:湖南衛視《一起來看流星雨》創下暑期檔偶像劇收視新高,東方衛視《加油!優雅》再掀季播劇拍攝熱潮,江西衛視《愛情公寓》引發觀眾熱捧……同時,盡管外界對《流星雨》惡評不斷,依然阻擋不了制作方拍續集的決心。而除了湖南衛視,安徽衛視自制劇《幸福一定強》(《王子變青蛙》續集)據說已在網絡版權市場上標出高價,浙江衛視也將打造4部自制劇——《歌舞青春》《愛上女主播》《我的野蠻女友》《我愛記歌詞》……
電視臺自制自播儼然已成趨勢,這是否會讓一貫低靡的偶像劇市場出現轉機?
投拍熱潮的背后
現在大家都在走湖南模式,各個臺的定制劇都在雄起,這是一個方向,但偶像劇能在湖南衛視興起是因為它的娛樂立臺的基礎。
“投拍偶像劇是電視臺跳出紅海、調整競爭方式的選擇。”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尹鴻向《綜藝》表示,偶像劇出現投拍熱潮是電視劇競爭的必然產物,這些年電視劇市場對觀眾、頻道的爭奪也導致演員匱乏,以至于現在電視劇制作成本、購買成本都非常高,為了搶奪優勢資源,電視臺不得不尋找新的出路,轉型制作偶像劇可以拓展新的演員資源,同時爭取青少年觀眾擴張頻道收視群體。
11年前播出的《將愛情進行到底》至今讓很多觀眾念念不忘,甚至有評價認為,除了這部劇,內地迄今為止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偶像劇。然而就是這樣一部口碑甚佳的作品,當年的收視成績也不是很好。該劇導演張一白說,偶像劇由于太小眾一直不受播出平臺待見,現在之所以大家都愿意拍主要是因為播出環境好了,最早煽起偶像劇風潮的湖南衛視選擇的播出時段是晚間十點檔,這個時間正是年輕人吃喝玩樂結束后回家打開電視的時間,同時自制劇、定制劇模式也解決了播出瓶頸問題,這讓廣告植入有了保障。
結合綜藝節目和引進劇的觀眾群,嘗試制作偶像劇不失為一種切合實際的戰略考慮。相比長盛不衰的綜藝節目,電視劇曾一度是湖南衛視的軟肋,但其晚間十點檔的金鷹獨播劇場是一個例外,這個劇場以播出諸如《轉角遇到愛》《我的淘氣王子》等引進偶像劇為主。而東方衛視則擁有上海的地緣優勢,在這個中國最大的4A廣告集散地,植入廣告的偶像劇擴充了衛視平臺的廣告吸納量。目前業內對這兩家衛視的偶像劇前景都比較看好。
華誼兄弟天意影視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毅表示,現在大家都在走湖南模式,各個臺的定制劇都在雄起,這是一個方向,但偶像劇能在湖南衛視興起是因為它的娛樂立臺的基礎,有一批忠實受眾,其他臺能否獲得這種效果要綜合考慮本臺的具體情況,因為這牽扯到制作本體、編播體系、受眾定位等各種因素。
至于其他電視臺參與偶像劇的風險,尹鴻表示,國內大多數頻道的品牌認知度都很低,觀眾對平臺的青睞度不是很高,所以有時跟風也能跟出一定的效果。不過,對于自制劇業務原本不強的機構來說,如果不能接連推出幾部有影響力的作品,也會影響平臺的慣有優勢。
什么是偶像劇
在商業運作環節,偶像劇具有制作成本低、拍攝周期短、對新媒體運用程度高等特點。
盡管偶像劇風生水起,但其概念一直缺少清晰的界定,比如《奮斗》到底算不算偶像劇在業內就存有爭議。維基百科對偶像劇的定義是:偶像劇又稱青春偶像劇,是指集數不多(一般30集以內),以面貌俊美的演員、符合社會流行的造型服飾、適合年輕人的偶像藝人、細膩愛情戲為主要元素的現代時裝電視劇,是以青少年為主要收視對象的劇種。
尹鴻認為,現在的青春劇、都市劇、校園劇等概念更多是題材的界定,不是類型的界定,因為這些劇可能是偶像劇,也可能是主旋律劇或教育劇。他對偶像劇的理解是以青年人為主要題材,以輕松、浪漫、愛情為主要內容,選用偶像派而不是演技派為主要演員,風格明快、活潑、娛樂,帶有青年人成長特點的電視劇。“過去的偶像劇與情節劇基本上混在一起,現在的偶像劇又有些情景劇味道了。”
“偶像劇與青春劇是兩個概念。”吳毅認為,偶像劇的最大特點一是明星效應,演員要時尚、漂亮;二是故事相對唯美和虛幻,給人夢幻般的感覺;三是有相對固定的模式,不是灰姑娘就是青蛙王子。而青春劇則可能全部起用新人,更有青春氣息,充滿張力,關注成長故事,而且貼近現實。
在商業運作環節,偶像劇具有制作成本低、拍攝周期短、對新媒體運用程度高等特點。
不少偶像劇在推廣時不僅在網絡上設置論壇、社區,也利用網絡傳播音樂、故事、幕后新聞等,可延伸、可互動的空間很多。同時,電視臺自制偶像劇也給本臺的選秀明星提供了一個出路,《一起來看流星雨》《加油!網球王子》等均是如此。
“偶像劇不是一個完全靠收視率來決定命運的電視劇類型。”尹鴻說,由于偶像劇的題材內容與消費人群的需求聯系在一起,因此它植入廣告的可能性會大一些,現在有很多制作方愿意介入也是因為有廣告商在推動。據了解,《一起來看流星雨》的植入廣告收入在1000萬元左右;《加油!網球王子》總投資1000萬元左右,植入廣告一項就收回了約三分之一的成本;《幸福一定強》的植入廣告收入也過千萬元。天娛傳媒總經理龍丹妮表示,不論現在的植入方式是否粗糙或者“雷人”,最起碼它代表了國內原創偶像劇多元化拓展商業模式的嘗試,并且事實證明這是一個必然的發展方向。
播出平臺需求幾何
如果僅有一兩部很好,購買意義不是很大,因為劇場不能冒頻道收視人群大進大出的風險。
對于播出平臺的實際容量、未來喜好,目前業內認識不一。
樂觀者如吳毅認為,如果是好的偶像劇,電視臺需求應該很大,否則不會買那么多引進片,無非是對播出時段有時效要求,比如要安排在暑假播出。悲觀者如汪海林則表示,未來偶像劇理想的全國播出平臺應該只有兩三家及一些地面頻道。因為電視臺買片還是看收視率,而目前除了《一起來看流星雨》收視還可以,其他偶像劇都表現平平,有的還比較差,這些都會制約偶像劇的發展。“《暗算》起來以后,諜戰劇都在贏,所以市場才會形成,偶像劇如果只是一兩部贏,市場很難做起來。”
那么,播出平臺對本土偶像劇的需求到底有多大?
南京電視臺節目購銷部主任于勇表示,對于偶像劇電視臺不能一概而論要還是不要,雖然絕對收視率是通用貨幣,但在目前這個收視率體系中,年輕人是“空心”的,而現在很多廣告商尤其是國際廣告商在投放廣告時,已經不僅僅看絕對收視點,還要看目標人群、覆蓋率、到達率等數據,比如肯德基在投放時肯定希望里面有15-24歲的人群。盡管針對湖南衛視的自制偶像劇批評不斷,但它畢竟針對年輕觀眾做了系列化產品。收視人群中有年輕人,廣告商就會跟進。“電視臺要想保持主流媒體的位置,就一定要對所有的觀眾都有關照,然后結合自己的媒介定位,主攻某一人群,有所為有所不為。”
“當大家都不做一件事情時,有時候商機反而會大。”于勇介紹,過去南京電視臺購買的青春偶像劇非常少,今年則試圖對采購理念做出調整,具體來說就是,在城市臺多頻道多劇場的情況下,實現電視劇播出的差異化,首先從收視人群的差異化開始。他認為所謂偶像劇是從制作的角度劃分,電視臺在安排劇場時從收視人群劃分,年輕人愛看的劇未必是偶像劇,哪怕針對年輕觀眾的劇場與針對中老年觀眾的劇場在同一時間播出同一部劇,但如果做到人群導向差異化,都會掙到收視點。“所以我們買劇時不在乎它是不是偶像劇,而是看它是否有足夠強的故事性,能不能打動人。”
于勇說,目前市場中叫好又叫座的本土偶像劇太少,如果僅有一兩部很好購買意義不是很大,因為劇場不能冒頻道收視人群大進大出的風險,至少要保證2到3個月的供應量且能夠連續集中播出,劇場才能形成一種“勢”,才能培養觀眾、廣告的約會效應。“現在既要考率觀眾的差異化需求,也要綜合考慮各種競爭壓力,是漸漸地改良而不是激進地推進。”于勇還表示,由于體量有限,一般城市臺或省臺的地面頻道很少買“期貨”,但是偶像劇的觀眾人群大量生活在城市,因此城市臺之間可以嘗試聯手做一些定制劇。
市場前景
過度競爭的好處是可以推動盡快成長,或許未來兩至三年,偶像劇的生產模式會相對成型,但是無序供給會導致同質化傾向。
雖說目前進入偶像劇市場的電視臺姿態都比較高調,但能夠自產自銷的電視臺畢竟不多,而制作公司投拍偶像劇的熱情并沒有明顯高漲。業內普遍認為,大多數電視臺購買偶像劇都非常謹慎,如果制作公司自己做好后再去推銷肯定是賠本買賣,因此制作公司最好是先確定播出平臺,自己作為承制方去掙點制作費。
其實對于大多數制作公司而言,偶像劇不是它們擅長的類型,于是借鑒日韓模式、采用合拍成為偶像劇廣泛采用的方式。浙江華策影視有限公司總經理趙依芳表示,國產偶像劇沒有利潤空間,要走海外發行必須要有境外偶像參與。
吳毅說,他的第一部偶像劇是《白領公寓》,當時只引進了安在旭一個韓國演員,到2007年他做《戀愛兵法》時,中韓雙方在導演、編劇、主演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組合。“這部劇在成色上還是不錯的,也收回了成本(2000多萬元),但做這部劇還是不像我做其他劇那么自如。合拍最大的障礙是民族習慣和文化差異,需要很好的調節和融合,并且要找到很好的題材,選擇合適的播放平臺、播放時機。”
“偶像劇這么多年一直做不起來與整體的創作觀念和環境有關,我們也缺少比較陽光、比較純美的偶像演員。但正因為不好才有空間,偶像劇的標桿并不高,好的作品是可以產生的,作為制作公司,必須有強大的原創動力才能驅使公司進步。”吳毅說,明年天意影視計劃通過兩部劇來探索偶像劇的不同運作方式。一部是《青春,擰巴的愛情》,號稱要打造成“真正意義上的青春片”。該劇由天意影視獨資,劇本完全原創,所有主創人員均不超過30歲,預計明年三四月份開機;另一部劇《愛上女主播》,改編自韓國同名電視劇,是浙江衛視定制劇,預計明年一月份開機。
《我的愛情面包》《就想愛著你》《你永遠不會獨行》等,浙江華策影視最近三年每年會推出一至兩部偶像劇。趙依芳表示,偶像劇是一個有潛力的劇種,未來應該會有很好的發展空間。張一白的觀點是,雖說現在播出平臺對待偶像劇的態度有所改變,但是偶像劇市場能否出現逆轉,還取決于制作人用什么樣的思路、方法去做,而偶像、演員問題是最容易解決的。
如果大家一起來做偶像劇,市場會出現什么變化?對此尹鴻表示,過度競爭的好處是可以推動盡快成長,或許未來兩至三年,偶像劇的生產模式會相對成型,但是無序供給會導致同質化傾向,中國的電視多年都是如此,不管什么電視都只能紅一陣子,“模仿心理可能導致大家集體掉入陷阱,當滿街都是大白菜的時候,觀眾的興趣必然會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