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既沒有劇本,也沒有偶像,一切都在萌芽狀態。”這是目前大家對本土偶像劇的一致看法。因此,有業內人士表示,在這種初始階段,借鑒海外偶像劇模式,翻拍一些成熟劇目,或者改編一些文字作品,是可以允許并且無法繞過的路徑。
這些年在東南亞比較暢銷的偶像劇大多改編自日本漫畫,如《流星花園》《公主小妹》《薔薇之戀》《惡作劇之吻》等等。但是,對于看慣引進劇的內地觀眾而言,無論是哪種移植手法,本土版的翻拍總會被冠以“抄襲”、“山寨”、“雷人”的惡評,《丑女無敵》(翻拍自墨西哥版《最美麗的丑女孩》)、《加油,優雅!》(翻拍自墨西哥版《傻女孩也能上天堂》)等都在此之列。
在電視劇界,由于偶像劇市場沒有形成,最強勢、收入最高的編劇都在寫“大戲”,偶像劇通常都是“小孩寫給小孩看”,即使是《一起來看流星雨》,也是知名編劇汪海林帶著王雪靜、胡亞幽、于淼等幾個年輕編劇“費時兩年創作而成”。
那么,本土偶像劇的原創動力有多足?原創能力又是否足夠強大?而觀眾又需要什么樣的偶像劇?
原創動力
2009年3月17日,湖南衛視在金鷹網上做出官方聲明:由湖南電視臺、北京天娛傳媒有限公司、北京春秋風云影視策劃有限公司聯合制作的青春勵志偶像劇《流星雨》(暫定名)是原創作品,“與原日本漫畫《花樣男子》以及日本電視劇、電影《花樣男子》、韓國電視劇《花樣男子》、臺灣電視劇《流星花園》等作品無關。”同時為避免引發本劇與上述作品有關的不必要聯想,“本作品將更改劇名,新劇名確定后,將正式向社會各界公布。”
這樣的官方聲明不僅沒讓《流星雨》(后定名為《一起來看流星雨》)獲得國內觀眾認同,反而使觀眾對湖南衛視“逆向宣傳”的手法反感,認為這是“等著被罵抄襲”。
作為《一起來看流星雨》的編審,也是喜多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的汪海林對此頗有些無奈。他向《綜藝》表示,這部劇原來與日本集英社是有版權合作的,作為出品方之一的北京春秋風云也是韓劇《花樣男子》的投資方之一,《流星雨》最初是按照《花樣男子》的劇本進行改編的,但編到一半時日方發現,原著版權在賣給韓國后存在排他性,三年之內不允許再推出類似影視作品。據說中方投資人為此特意去日本尋找當初的會談紀要,雖說核實發現當時日方確實答應將版權賣給春秋風云,但是鑒于各方的合作實際,最終版權方還是沒有進行版權授權,于是妥協的結果是,只要劇名不用《流星花園》《花樣男子》,劇中主角不叫F4,其他內容只要不太相似就可以。“是一步步走到這種局面的,并不是刻意這樣去宣傳。”汪海林說。
那么,《一起來看流星雨》的編劇們是如何進行“原創”的?
在他們眼里,愛情一定是偶像劇的主線,社會背景要虛化,讓主人公生活在一個真空環境中,收視對象主攻90后。汪海林說,現在的媒體輿論主要掌握在80后手上,雖說他們的話語權很大,針對他們的口味創作或許會得到很多褒揚,引發的話題也會很多,但是80后大多不看國產劇,如果指向他們收視不會很好,“參加電視節時電視臺也會繞著你走,”正所謂“叫好不叫座是針對80后,叫座又叫好是針對年紀更大的觀眾。”
《一起來看流星雨》故事背景發生在商學院,這是一個介于高中和大學之間的模糊概念,制作方把它稱為大學預科,打了一個擦邊球。但是劇作在學生心理、感情形態上是照著中學生年齡段處理的。汪海林說,這樣做既回避了一些政策上的限制,也貼近90后觀眾的審美趨向,“青春期的感情狀態是多少年不會變的,只是不同年代在形態上、語言上有一些不同,十年前我做的《都是天使惹的禍》也是把護士心態降低到高中生,不要往大齡青年寫。”
此外,日韓的偶像劇形式多樣,比如黑色喜劇類、少年探案類、行業劇等,目前本土偶像劇所借鑒的還只是偏純情類的題材。汪海林認為,未來本土偶像劇可以在題材、風格上再進行拓展,但是考慮到現有國情,完全脫離現實、生活過于奢華的理念最好不要模仿。
時尚感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尹鴻說,由于急功近利,控制成本,電視劇粗制濫造現象嚴重,電視劇每年產量有一萬多集,但制作精美的不會超過10部。而這10部中青春偶像劇的身影更難覓到。對于其中原因,華誼兄弟天意影視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毅表示,一是因為偶像劇有市場風險,二是因為創作者的觀念,偶像劇對場景、道具、服裝、化妝、造型等外在元素要求非常高,投入不夠就會顯得不夠時尚,不符合劇情。在導演趙寶剛看來,國產偶像劇之所以在制作環節,尤其產業化方面落后于日劇、韓劇,與目前國內的文化產業格局有關。電視劇作坊式的生產方式、發展中國家的生活狀況,都很難產生相貌、談吐、文化、做派等方面都達到一定程度的偶像,或許再過10年、20年,這種局面會有所改觀。
吳毅說,為什么過了這么多年人們還能提起《將愛情進行到底》,就是因為它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部劇“貼合年輕人視角,反映出青春的律動”。作為《將愛情進行到底》的導演,張一白說當年雖說要拍一部偶像劇,但是他并不知道具體該怎么拍,于是他就把自己過去看電影、拍MV的經歷和感覺用在這部劇上,“當時我們也剛剛離開校園五六年,在社會生活中歷練了一段時間,就想把這些感覺表現出來,也沒想過多少年之后這部戲仍會被大家喜歡,只不過是當時有一撥年輕人有這樣的想法,正好有這樣一批演員也呼之欲出,大家就一起把這件事做成了。”
“偶像劇在劇作、拍攝、演員上都有自己的特點和規律,用傳統電視劇的方法去做會有問題。”張一白認為,這種規律首先在于偶像劇是為年輕人拍的戲,是對年輕人觀念、生活方式的表現,不要指望在這種戲中體現太多教化作用,“不要總想著告訴年輕人什么是正確的生活方式、正確的戀愛觀、人生觀。這樣注定會失敗,因為任何一個年代的年輕人都不會是聽命于教條、聽命于說教、聽命于指點。”
張一白認為,偶像劇一定是時尚的,回避了時尚感,用再年輕的演員演也不靈,不是說年輕人演的劇就叫偶像劇,關鍵是體現出來的心態、生活狀態是年輕的。他說當年他們拍《將愛》時就抓住一點——“撲面而來的青春氣息”,“時尚感不是說用幾個漂亮演員、穿幾身漂亮衣服就可以解決的,它是一種氣質,一種語言,是一種生活方式,表達感情、甚至是勵志的方式。”據了解,《將愛》目前正在策劃推出圖書珍藏版,《將愛》續集的計劃也有望在年底成形。
完美偶像
《現代漢語詞典》對“偶像”的定義是“用木頭、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的人敬奉的人像,比喻盲目崇拜的對象。”正因為這種盲目性,有很多人認為沒有天生的偶像,偶像都是通過包裝、營銷生產出來的。汪海林表示,一個完美的偶像肯定是揚長避短,在公眾面前盡量突出他光彩的一面,幕后有大量的人塑造他,比如《一起來看流星雨》中,配音演員的作用有時要“頂半個演員,甚至半個以上。”“本土偶像一定要找到本土特質,不能一上來讓人感覺特像一個日劇、韓劇的明星。在《一起來看流星雨》中,我們所以選擇張翰擔任男一號就是因為他很中國,形象、氣質都是內地的。”汪海林說。
以“青春劇”見長的趙寶剛曾對媒體表示,他并不刻意要做有偶像特征的東西,他更愿意把自己的作品評價為“充分展現了當代文化”,他認為大家之所以會喜歡某一人物,并不是因為他長相好看、服裝漂亮等這些浮在面兒上的東西,而是因為他身上有本土的文化精神,符合每個時代的審美特征。雖說不同時代有共性的審美,比如心地善良、愛情忠貞,但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個性特征。“我們在做片子時,盡量去講文化精神的導向,這是帶動和引領人們認知偶像最基本的要素,再加上健康、陽光、心態好的青年形象,人物就容易成功。”張一白也認為,偶像揠苗助長不來,也是包裝不出來的,一定要契合那個時代、那批觀眾的審美趣味,而“如今年輕人的趣味已經與過去不太一樣”。
南京電視臺節目購銷部主任于勇表示,當今社會年輕人最大的特點是多元化,但是歷史有時是用另外一種形式在重復,不管哪個年代的年輕人都需要被關注,希望自己被主流認可,但是,現在很多反映年輕人的電視劇都太“皮毛”,即便是反映了他們的主流意識也不是他們真正的生活狀態,就是因為把不住他們的脈。“其實當今的年輕人也做了很多讓我們動容的事情,比如在汶川地震中做志愿者。上世紀初五四運動講的是科學與民主,年輕人在每一次變革中都是社會的叛逆者,這種叛逆既有毀滅性的也有革命性的,如果把握住他們的社會心理和國民心態,這類電視劇其實是容易做起來的,因為針對最活躍的人的作品最是能打動人。”
《一起來看流星雨》之所以由“流星雨”變“雷陣雨”,除了與劇本“又翻拍又原創”有關外,劇中主角們“去奢侈化”的座駕、“富二代”們“低層次”的生活、端木磊無處不在的“蝴蝶結”……這些外在造型也“功不可沒”。對此,汪海林表示,他們不在乎觀眾是否批評造型、服裝、用什么車等等,他認為拍偶像劇不是說找漂亮的演員,有好的置景、美術、化妝、平臺就一定能成功,“《一起來看流星雨》的演員之前都沒有演過戲,重要的還是故事、感情,戲有沒有寫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