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持續整年衰退,對于獨立電影業,沒錢的日子不好過,悲觀情緒隨處可見。在曾經的一段時間里,為獨立電影作做發行是某些電影公司的主要生存之道,與商業片相比,獨立影片發行權的價格不但低廉,而且這些經過大小電影節檢閱的片子,前期已積累了不少人氣。2007年底編劇罷工時,獨立電影的發行著實風光過一把,沒想到,緊巴巴的日子這么快就到來了。
新興的小規模獨立制作公司很可能熬不過寒冬。像序幕影業(Overture Films)這樣正處于成長期的公司也鮮有賣座新片問世。就連規模相對較大的韋恩斯坦制作公司(the Weinstein Co.),對于新電影的選擇也是慎之又慎。
獨立電影發行商的日子不好過,制片人和投資人也同樣為難。像2929制片公司這樣的大公司也不肯再往獨立電影方面投錢了,而那些少數還肯出錢的公司,比如Overnight Films和Groundswell制片公司,不但壓低了投資數目,同時對影片的要求和預算也變得更加苛刻。據估計,就算按照經濟目前持續復蘇的狀況來看,美國今年一年的電影制作量也會比兩年前的550部大幅減少到300部左右。
美國Anonymous Content公司旗下的制片人史蒂夫#12539;戈林(Steve Golin)去年大部分時間都在運作影片《海貍》,不久前才終于和巔峰娛樂公司達成發行合約。他說:“我從沒見過這么混亂的局面,好不容易把電影拍完了,卻找不到肯接片子的發行商。”
面對混亂局面,業內很多人士仍抱有樂觀態度,他們相信獨立電影有能力自救,但要達到這一目標,獨立電影這個行業需要逆向思維,顛覆過去10年間形成的行業規則。
舉例說明:
《燃燒的平原》(The Burning Plain)
在過去幾年里,獨立電影一直存在一個最大問題,那就是在選擇項目上,投資人更喜歡那些被大公司淘汰下來的項目。拿到前期預算后,制片人就開始進行項目籌劃,但要知道,這些獨立制片人可沒有大公司的發行鏈和資金做后盾。
吉勒莫#12539;阿里加(Guillermo Arriaga)執導的《燃燒的平原》就是這樣一部作品。最初這部電影被夢工廠取名為《四大元素》(Four Elements),卻始終沒有發行。2007年影片被2929制片公司買下,最終決定以獨立電影的模式進行運作,當然,影片1500萬到2000萬美元的預算在獨立制作里算是相當高昂的。幾年來,這部電影似乎是為了拿獎而拍——有一位獲過奧斯卡獎的主演查理茲#12539;塞隆,有一個大有來頭的制作團隊,還有一位正在聲名鵲起、導寫兼俱的導演阿里加。
可事情未如發行方預期那般發展,影片今年在多倫多電影節的首映并沒有引起太大反響,畢竟最近這種高調亮相電影節的獨立電影太多了,票房都不甚理想,因此,發行商都不太愿意輕易簽出支票。
米拉麥克斯公司前主席馬克#12539;吉爾曾經在一次有關電影融資的會上表示:“三年前,每年送往圣丹斯參展的5000 部電影里,一般成本都在1000 萬美元以下,只有100部可以在本土公開發行,其中約20部可以賺到錢。今天則可能只有5部。”另外,根據美國電影協會統計,在北美發行一部獨立片的廣告費在去年上升了60%,但即使發行商多投錢,獨立電影的票房也很難有保證。

最終,Magnolia公司接下了《燃燒的平原》的發行任務,發行日期定在了今年9月份,此前一個月公司就通過DirecTV開始廣告宣傳,不過很難說這算得上是公司對于這部電影票房潛力的認可。
就在去年,諸如《燃燒的平原》這類經常在電影節露臉的電影還是美國本土發行公司看好的項目。獨立電影不得不面對的趨勢變化可見一斑。
ICM獨立制片部負責人說過:“過去幾年的問題是,許多電影拍攝時的花費都過高,如果拍電影的時候就花了太多的錢,為了保險起見,發行投入就相應要增加,這致使總投資額過大,很難找到發行商。”
同樣的價格,發行商更愿意選擇那些成本高一些,但不具備典型獨立電影模式的片子。因為預算比較高的電影可以從別的行業找到投資,同時也可以先拍出片子來再找發行商,但有一個要求,就是要拍得更像商業電影。
明年有兩部類似的影片,最近正在熱炒:詹姆斯#12539;卡梅隆(James Cameron)制作的3D片《圣地》(Sanctum)和馬修#12539;沃恩(Matthew Vaughn)導演的《海扁王》(Kick-Ass)。這兩部電影找的都是獨立投資人,負責籌資的人已經放出話來:“我相信這樣的電影總是能找到發行商,電影市場肯定有它們的一席之地。”
《摔角王》(The Wrestler)
其實,獨立電影并不是走入死胡同,拍出來的片子一樣也能夠有良好的市場表現,不過相應地需要節省一點成本,這樣的代表作就是《摔角王》。
阿羅諾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在拍完《珍愛源泉》(The Fountain)后聲名鵲起,有投資人愿意為他的新片拿出1500萬美元的預算,但為了海外票房,投資方提出了邀請尼古拉斯#12539;凱奇主演的條件。
他們要打造的是《燃燒的平原》那類的獨立電影:情節,明星,高預算。
但是,阿羅諾夫斯基沒有同意,他把預算大幅減少到了600萬美元,選擇米基#12539;洛克(Mickey Rourke)作主演,他或許沒有凱奇的海外號召力,但卻更適合這部電影的風格。
這個決定最終改變了一切,減少預算除了讓電影的情節更好看外,還能給出發行商更容易接受的合理出價。最終福克斯探照燈以400萬美元獲得了該片的發行權。雖然主演洛克沖擊奧斯卡未果,但《摔角王》照樣在美國國內取得2600萬美元的票房,位居當年類型電影票房第五。
《摔角王》的成功說明一個事實:獨立電影要“做大”,首先需要“做小”。圣丹斯電影節主席約翰#12539;庫珀(John Cooper)說,未來的一段時間,大明星高成本的獨立電影恐怕會遇冷,倒是那些由片酬200萬美元以內演員主演的低成本獨立電影會成為熱門。
獅門公司的驚悚片《三日危情》(The Next Three Days)即將進入后期制作。這部片子的情節比較主流,也有名導保羅#12539;哈吉斯和羅素#12539;克勞這種一線明星的加盟,但據說這部電影的成本只有1200萬美元左右。
項目成本太高,大明星聚集的電影恐怕最終很難被負責掏錢的發行商接受。
凱瑟琳#12539;澤塔瓊斯的浪漫喜劇片《姐弟戀》(The Rebound)是一部成本相對較高的獨立電影,成本在2500萬美元左右。由于有澤塔瓊斯的號召力,所以影片海外票房表現尚可,但在美國本土卻遇冷,幾個月都找不到發行渠道。倒不是沒有發行商出價,只是價格都低于制作成本。
這部電影的制作公司負責人馬克#12539;吉爾倒并沒有為此太過擔憂,他認為還是與一家能夠拿出足夠營銷成本的公司合作更好:“我們不愿意走區域發行的路子,要讓一部電影又好看又賣座當然不容易,我們不想因為錢的問題把一部前景看好的片子毀掉。”
《姐弟戀》這樣的片子說明了一個問題:如果電影人想在沒有制片廠支持、全靠明星撐門面的情況下拍一部獨立電影,而拍攝成本又高于一定水平的話,電影拍竣后的出路可能會比較少。
《拆彈部隊》(The Hurt Locker)
還有一種電影是“混血兒”。展現駐伊拉克美軍拆彈專家的動作劇情片《拆彈部隊》就是這類片子,它說不上是傳統的商業片,但又絕對不是冷僻主題。
這部電影的預算將近1500萬美元,是《摔角王》的兩倍還多,和《燃燒的平原》相當。不過與《燃燒的平原》不同的是,這部電影有吸引人的緊張情節:拆彈人員無時無刻都要面對危險。
對于一部嚴肅電影來說,1500萬美元的成本已屬相當高,但這部電影并沒有把錢砸在大明星的片酬上,導演凱瑟琳#12539;畢格羅特意找了些生面孔出演,因為在導演看來,這部電影的主角并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一種生死攸關的緊張感。
這部電影首次在多倫多電影節亮相時非常低調。首先,電影的編劇是一位戰地記者馬克#12539;鮑爾。其次,電影的導演可以說是好萊塢的“局外人”,在過去的18年里,導演畢格羅都是籍籍無名的小角色,只有一部作品成績尚可。低調還因為這部電影的伊拉克戰爭背景。從美軍進攻伊拉克以來,與之相關的電影數不勝數,但幾乎在票上均未成功,不管是加文#12539;胡德(Gavin Hood)導演、明星云集的《反恐疑云》(Rendition),還是金伯利#12539;皮爾斯(Kimberly Peirce)導演的《止損》(Stop-Loss),再到去年的《決戰以拉谷》,伊戰題材的電影無一例外在票房上遇冷。很多電影公司根本不喜歡與伊拉克題材的電影,又怎么愿意再買這樣一部電影來發行呢?
但是,巔峰娛樂公司最終還是決定以150萬美元買下這部電影的美國國內發行權。其后,這部電影一直被“冷藏”,與此同時,巔峰公司靠吸血鬼題材的青春片《暮光之城》大賺特賺。巔峰公司的發行負責人謝菲爾表示:“當時我們都說不好《拆彈部隊》能有多大潛力,但我們都很清楚,前路不一定好走,必須謹慎再謹慎。”
在深思熟慮了10個月以后,《拆彈部隊》被打造成一部融合獨立電影特征和商業電影吸引力的作品,發行公司在電視預告片中著重展現的動作場面和緊張氣氛引起了許多男性觀眾的興趣。目前《拆彈部隊》已經賺得1110萬美元的票房,也保持了不錯的單屏幕平均收益。影片票房上的成功和影評家的正面反應及口口相傳的票房帶動效應有很大關系。
《拆彈部隊》說明“獨立電影的劇本”加上“商業電影的感染力”可以成為新的成功公式。經濟衰退,觀眾走進電影院,是愿意熱熱鬧鬧的看上兩個半小時讓人熱血沸騰、不過腦子的大戰,還是愿意踏踏實實跟著人物糾結的故事和導演“前衛”的拍攝手法共同探討人生真諦?答案不難想像。
經濟衰退,很多行業的規則都在發生著改變,獨立電影這個極易受經濟大環境影響的產業,如何在保持自己特質的同時,保證票房,或者至少保證讓觀眾們有機會看到,是需要很多業內人士思考的問題。就現在而言,不管是拍電影的還是發行電影的,省錢就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