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研究了我國近年來的低消費率現象,對居民消費率下降趨勢進行解讀,從投資、居民收入、儲蓄等方面分析了我國呈現低消費率現狀的主要原因,最后對如何提高居民消費率提出了若干可行性措施。
[關鍵詞] 消費率投資儲蓄居民收入
一、消費率變化分析
1.近年來消費率呈現下降趨勢。1978年至2005年間,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從3645.2億元增至183084.8億元;最終消費從2239.1億元增至96918.1億元,最終消費的增長率遠低于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導致消費率從1978年的61.43%降至2005年的52.94%。
進入21世紀,我國經濟水平突飛猛進,2003年~2006年,GDP年均增長10.4%。但我國的消費率卻出現了大幅減少,2001年至2005年,消費率從60.99%下降到52.94%。目前,我國最終消費率不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同等收入國家水平。
2.居民消費率逐年下降與政府消費率大幅上升。在我國的最終消費結構中,政府消費率與居民消費率長期保持“二八”比例。1978年到2005年間,居民消費總額增長了39.31倍,遠低于政府消費的53.19倍。居民消費的不足,靠政府消費拉動最終消費。
二、中國出現低消費率的原因分析
1.高投資率對消費率的擠出作用。1992年~2002年間,我國投資率平均高達39%,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僅為22%。高投資率意味著它在拉動國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擠出了消費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2004年全年投資、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分別為65%、32.3%,而這一數據在2005年上半年變成了75%、-18.7%。我國投資率與消費率的曲線的走勢幾乎是反向的,考慮到進出口對GDP的貢獻率很小,當投資率上升時,必定擠出部分的消費率。
工業化進程是導致我國投資率高的另一原因,加之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改造等領域投入大量資金,這一趨勢更加明顯。樂觀的是,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的深入,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費結構的升級,投資與消費的比例關系會逐漸下降并趨于穩定。
2.居民收入的緩慢增長影響了可支配收入的來源。2005年,我國人均收入為1100美元,不僅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而且落后于很多發展中國家。進入21世紀,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率徘徊在10%左右,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率還略低于城鎮。由于個人所得稅數額的相對穩定,對于中國大多數居民來說,其收入的多少直接影響到其可支配收入的多少。所以,收入低增長率最終會反映在低消費率上。
3.高儲蓄率降低了最終消費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從1978年的210.6億元到2005年的141051.0億元,我國儲蓄額增長近670倍。儲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越來越大,過高的儲蓄擠出了可支配收入,從而導致低消費率。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健全是導致高儲蓄率的一個原因。對未來的不確定,人們謹慎消費,將更多的收入用于儲蓄。
4.消費傾向與收入分配差距對消費率的作用。在我國,分享每年新增GDP40%的低收入群體,有著較高的消費傾向和較低的儲蓄率;而占新增GDP60%的高收入群體的消費傾向卻很低。
恩格爾系數居高不下,意味著低收入群體用于生活必須品的消費更多,所以這類人的消費率比較高。對于高收入群體,日常支出并非占收入的主體,相比之下,他們更愿將收入用于儲蓄以獲得更豐厚的經濟回報。這兩類人群不同的消費傾向——一方面低消費人群較高的消費率對總消費率的貢獻較小,另一方面,高收入人群較高的儲蓄率又加速了消費率與儲蓄率之間的差距,使消費率久久徘徊在較低水平。
三、對提高消費率的可行性措施分析
1.合理投資,適當調整經濟建設支出比重。近年來,政府用于生產性的支出偏多,而用于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等方面的支出卻不足。具體地講,財政應增加道路、運輸、橋梁、水利、電力、科研、文教、衛生等固定資產投資。為了保證經濟建設支出的合理規模和結構優化,政府投資應從一般競爭性行業向基礎產業和非競爭性行業轉移和集中。
2.穩定儲蓄,提高社會保障。(1)努力為居民提供其它安全的投資工具。改革開放后幾次較大幅的調息,都不曾減弱國民的儲蓄熱情,本息的安全是人們進行金融資產投資的第一選擇。如何挖掘儲蓄以外的安全投資工具是將儲蓄導向市場的重要措施。向國民開放收益穩定的設施項目,既能吸引大量儲蓄型投資者,又能降低了公用事業的投資成本。(2)建立覆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首先要加快社會保障法制建設步伐,建立起具有權威性的統一社會保障機構,統一組織、協調和管理社會保障重大事宜;同時要成立社會保障監督機構,建立與健全監督機制,對社會保障基金中的經營管理實施有效監督;建立多元化的籌資渠道和籌資模式,嚴格各種保險金的管理,確?;鸬谋V翟鲋?。(3)重樹消費觀。提倡節儉是中國的一種傳統的消費觀。但是,如果把節儉理解為壓制正常消費,壓低消費傾向,那也是不可取的。因而隨著收入的增長,國民消費水平要提高,我們要轉變對節儉內涵的理解。同時適當地宣傳提前消費、多元消費等新型消費理念,讓民眾對消費充滿新的熱情,保持并推動消費率的穩步增長。
3.解決貧富差距的問題。(1)合理縮減壟斷行業獲得的高收入。2005年我國電力、電信、石油、金融、保險、水電氣供應、煙草等行業共有職工833萬人,不足全國職工人數的8%,而他們的工資和工資外收入總額估算相當于當年全國職工工資總額的55% 。根據《反壟斷法》的實際需要,改革自然壟斷行業企業的治理結構,科學規劃自然壟斷行業的價格與收入增長,逐步破除各類行政性壟斷,拓寬社會資本的進入渠道。(2)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較大一部分社會群體因為就業區位或者行業差異,導致自身收入增長彈性較小、增長緩慢。重視提高這部分人的基本工資與福利,提高城鎮居民與農民工最低收入保障標準;擴大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的試點范圍,覆蓋更多人群,通過提供就業培訓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提升低收入人員的就業起點,提高收入。
參考文獻:
[1]潘成夫:我國最終消費率與收入分配的實證分析[J].現代財經,2006
[2]張繼彤:我國財政支出結構存在的問題及調整思路[J].商業研究,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