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的教育經過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21世紀的中國教育伴隨國家的強盛,逐步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了現代化。然而我國基礎教育階段中的不公平現象是亟待我們解決的教育難題。本文主要從教育不公平現象、教育正義,以及建設和諧社會三方面闡述我國基礎教育公平與和諧社會建設的關系。
[關鍵詞] 基礎教育 教育差異 教育公平 教育正義 構建和諧社會
一、當前我國基礎教育中存在的不公平現象
教育公平的概念源源流長,追求教育公平是人類社會古老的想法。所謂教育公平,是指國家對教育資源進行配置時所依據的合理性的規范或原則。這里所說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會整體的發展和穩定,符合社會成員的個體發展和需要,并從兩者的辯證關系出發來統一配置教育資源。教育公平分為三層,概括起來就是: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然而教育公平的發展有一定的相對性,在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不受限制、完全意義上的絕對公平,它必然依賴一定的社會條件的存在,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人們對教育公平觀念的認識的影響而產生變化。中國當前教育不公平現象主要體現在:
第一,城鄉居民的生活條件的差異是我國二元社會結構的特征,它也是城鄉居民教育機會不均的最嚴重表現。
第二,城鎮居民的工作單位性質是我國社會分層中較為特殊的一個標準,仍然影響居民的生活條件及其子女的教育機會。
第三,家庭經濟收入的差距加大,致使各階層教育消費方式不同,產生了新的教育不公平。
第四,育機會的不平等。
我國當前存在的種種教育不公平現象,多是由是歷史因素形成的,只能通過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而逐步加以解決。值得重視的是導致教育不公平現象。當前教育不公平中的制度性不公平,主要體現在資源配置失衡的局面仍未改變和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導向”等方面。另外,中國的教育腐敗現象正在加劇教育不公平的程度。這種腐敗集中表現在對公平競爭的升學考試制度的破壞上,通過權力和金錢的交易,換取私有的教育資源。
怎么樣才能解決這樣的問題?在教育權力平等的前提下,我們還必須經過高度的篩選、分流的教育制度,著重考慮經濟的合理性,要求在資源配置和教學過程中,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讓他們享受平等的教育;同時,又以承認個體差異、發展的不平衡為前提,給每一個兒童提供另外不同的教育,使其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從而保證他們教育過程中的公平待遇和教育質量,教育公平能夠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獲得知識,并突出他們自身個體的特性。
二、教育正義的回歸
面對著當前教育制度下的種種不公平現象,教育正義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人們在呼喚教育正義的回歸?!罢x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蔽覀兛梢杂妹绹麄惱韺W家羅爾斯的正義原則來參照當前教育領域中不正義的現象,先看羅爾斯的兩個正義原則:
第一個正義原則:每個人對與所有人所擁有的最廣泛平等的基本自由體系相容的類似自由體系都應有一種平等的權利(平等自由的原則)。
第二個正義原則: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應這樣安排,使它們:(1)在正義的儲存原則一致的情況下,適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差別原則);(2)依系于在機會公平平等的條件下職務和地位向所有人開放(機會的公正平等原則)。
其中,第一個原則優先于第二原則,而第二原則中的機會公正平等原則又優于差別原則。這兩個原則的要義是平等地分配各種基本權利和義務,同時盡量平等地分配社會合作所產生的利益和負擔,堅持各種職務和地位平等地向所有人開放,只允許那種能給最少受惠者帶來補償利益的不平等分配,任何人或團體除非以一種有利于最少受惠者的方式謀利,否則就不能獲得一種比他人更好的生活。我們可以根據如此的原則來分析基礎教育中存在的擇校問題。
很多家長在子女的擇校問題上都選擇就近入學。就近入學政策的制定是把自然賦予的條件作為一個既定的標準來執行,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解決的辦法就是先實現一種程序上的正義,羅爾斯認為純粹程序的定義概念可以通過對完善和不完善的程序正義的比較來理解。例如幾個人要分一個蛋糕,假定公平的劃分是人人平等得一份,怎樣才能保證這一結果的公平性呢?普遍的辦法就是讓一個人來劃分蛋糕并只能最后才能得到蛋糕,其他人都被允許在他之前拿。這樣他就會平等地劃分這塊蛋糕,因為這樣他才能確保自己得到可能有的那最大的一份。這個例子說明了完善的程序正義的兩個特征,一是對什么是公正的分配有一個獨立的標準,二是設計一種保證達到預期結果的程序是有可能的。因此我們的就近入學的原則就在無法保證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的前提下只能是不公平的。只有通過政府財政投入和教育主管部門的平衡,將教育資源盡量平等分配(絕對平分是可能的),在幾乎不存在資源分配差異的基礎上執行就近入學的原則才可能是公平的。當然,對于廣泛的公平的追求無疑會忽視了那部分優秀學生的優先發展權,,要達到一種必須保證不損害其他的人的利益分配的基礎上,至少有一方的利益增長的情況,這種分配方式才是一種有效率的優化改進。這也應該是我們教育追求達到目標。
教育作為促進每個人精神發展的力量,必須平等地尊重、關懷和保護每個人平等的基本權利,確保所有的教育資源、教育機會、教育行動的公正性。因此,教育領域中正義價值是絕對優先于效率和功利的。
三、教育公平與構建和諧社會
教育公平是關注民生在教育領域內的具體要求,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支撐和重要標志。我國基礎教育中城鄉、地區之間存在的不公平現象,影響到國民素質的整體提高,進而加劇了城鄉、地區之間的經濟和社會差別。為保證社會穩定,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必須重視并力爭消除教育不公平現象。
推進教育公平,第一,要規范教育收費行為,嚴格執行上級關于學校收費的有關規定,嚴肅查處違規收費行為,切實解決少數地區、少數學校所存在的亂收費問題:第二,要規范辦學行為,重點清理“一校兩制”、“校中?!薄ⅰ靶V邪唷焙透闹茖W校違規辦學問題,為廣大青少年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創造條件;第三要規范招生行為,做到尊重學生自愿,實施陽光操作,維護好解決好在招生環節上的教育公平;第四要規范教師從教行為,著力解決少數教師從事有償家教的問題,減輕學生家長的經濟負擔,引導教師把主要精力用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第五要切實推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構建起穩定可靠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機制,通過加快“合格學校”建設步伐、深入開展城鄉學校結對幫扶活動等途徑,進一步縮小城鄉學校的辦學差距,使廣大農村青少年也能就地獲取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
基礎教育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部分,“百年樹人”,必須從基礎教育抓起,充分發揮基礎教育對于和諧社會的基礎性、先導性與全局性作用:
1.實現教育公平,奠定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更好地協調各方利益關系,大力促進和逐步實現基礎教育公平,這是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切身利益問題入手的重要舉措。當前,解決基礎教育的公平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縮小區域之間、學校之間的差距。第二,維護外來務工農民子女受教育權益。第三,努力緩解擇校矛盾。
2.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以人為本的基礎教育就是要以學生發展為本,真正理解學生的個體需求,尊重學生的自我選擇,煥發學生的生命活力。以人為本的基礎教育的目標就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我們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就是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其基本內涵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
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基礎教育的根本任務。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將人文精神滲透在教育實施過程中。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把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質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突破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3.深化改革,打造開放、民主、法治、多元的基礎教育
基礎教育必須“先一步,高一層”,要解放思想,深化教育改革,大膽探索建設一流基礎教育的新體制、新機制。和諧社會,人心所向,只有實現我國基礎教育的公平才能更好地建構和諧社會,教育是實現社會公平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應該是社會的平衡器、穩定器。
參考文獻:
[1]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N].2000年05期
[2]張林英:紅河學院學報[J].
[3]理查德.科克(著)馮斌(譯)[A].80/20法則
[4]“和諧社會背景下的上海教育公平與效率研究——基礎教育發展方式與公共管理創新研究”[z].中信出版社,上海普教科研網,2007—5—25
[5]劉 堯:中國教育不公平現象歸因分析[R].中國義務教育法
[6]郭彩琴:教育公平論:西方教育公平理論的哲學思考[M].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4.11
[7]陳曉琴:教育公平之我見——公平的教育解讀[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17卷第1期,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