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受哲學唯理論思想的影響,西方經濟學中強調理性演繹的認識方法占據了主流地位,本文旨在通過分析演繹主義在西方經濟學中的生成與發展,結合理性演繹自身存在的缺憾,探討經濟分析中的科學方法論問題。
[關鍵詞] 經濟學方法論 演繹主義 缺陷
經濟學中的演繹法產生于西方唯理論的基礎上,受唯理論的影響,理性演繹法在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方法論中都占有主流地位,其中,以李嘉圖、西尼爾、穆勒和凱爾恩斯、效用學派、現代奧地利學派和羅賓斯等人的經濟認識論為代表。
一、演繹主義的發展歷程
演繹法最早產生于斯密的《國富論》,在該書中,歸納法被認為是同演繹法相并列的研究方法;自李嘉圖則拋棄了歸納法,而將演繹法發展到至極,開辟了西方經濟學家強調理性演繹法的傳統,此后,理性演繹法逐漸成為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認識論的主流。
李嘉圖強調抽象的理論演繹,他將高度抽象的經濟模型直接應用于現實世界,李嘉圖之后,西尼爾對演繹法做了進一步的發揮和闡述,他承認經濟學現實運用需要收集事實,但還是堅持認為經濟學本身依賴于推理而不是觀察。他對經濟學演繹的前提做了進一步的發揮和闡述,提出了幾個可以作為公理的演繹前提,這些前提是:“(1)每個人都希望以盡可能少的犧牲獲得更多的財富。(2)限制世界上的人口或限制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人數的,只是精神上或物質上的缺陷,或者是各個階級中各人對于在養成的習慣下所要求的那類財富可能不足以適應其要求的顧慮。(3)勞動的力量和生產財富的其他手段的力量,借助于將由此所產生的產品作為繼續生產的工具,可以無定限的增加。(4)假使農業技術不變,在某一地區之內的土地上所使用的增益勞動,一般會產生比例遞減的報酬,也就是說,盡管在土地上增加勞動,雖然總的報酬會有所增加,但報酬不能隨著勞動成比例的增加。”西尼爾集中和系統的分析了理論演繹的前提,并從這些理性公理出發,進行演繹推理,達到結論。
約翰·穆勒根據西尼爾的理論前提進一步提出了經濟人假設,該假設后來成為經濟學理論進行推導演繹的最基本前提。穆勒認為在認識經濟現象的方法上應該采用演繹法,演繹法與歸納法是兩種相對立的認識方法。他認為歸納邏輯適用于自然學,而在經濟學研究中只有理性演繹法才是惟一適用的認識方法。此外,他還認為政治經濟學是許多理性演繹分析的結合,并得出政治經濟學結論只有經過思索和聯想才能認識到。
穆勒的嫡傳弟子凱爾恩斯被看做是最后一位古典經濟學家,他認為,將演繹法與歸納法明確的區分開是經濟認識方法趨于成熟的表現。凱爾恩斯反對當時人們認為政治經濟學是一種假說的演繹的觀點,他認為經濟學家能夠在頭腦中進行思考和實驗,因而經濟學假設就不是一系列不切實際的猜想,而是從現實的前提之上加以推演的產物。凱爾恩斯同時提出,要否定演繹法推演出來的經濟學法則,“只有通過表明原理和假設條件不存在,或者這個規律所肯定的趨勢并沒有和從他的假設所產生的結果相一致時才能被駁倒”。
效用學派在經濟認識論的一個明顯特點也是推崇理性演繹法在認識經濟現象中的作用,并將它導向了極端。效用學派的經濟理論體系將人類經濟抽象為人的欲望和滿足欲望的物質的有限性,將國民經濟抽象為個體經濟,從這兩點出發,尋找孤立的個人怎樣活動才能保證最大限度效用的原則,并由此演繹出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效用學派所強調的理性演繹法將心理學引入了經濟研究中,由此產生的“邊際革命”把純粹理性的邏輯演繹又推進了一步。
上世紀30年代,極端的經濟理性演繹方法得到了羅賓斯和現代奧地利學派的進一步推崇。奧地利學派認為檢驗經濟理論的最終標準是基于純粹理性的邏輯推理。羅賓斯重申并發展了理性主義,認為經濟理論的命題都是從一系列假設中推繹出來的,指出“人們不需要人為地進行實驗來確立它們的有效性:它們是我們日常經驗的基本素材,以至于我們只能認為它們的存在是顯然的。”他認為經濟認識論中的重要原理都是從人們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公認事實中推理演繹出來的。
二、理性演繹的缺憾
理性邏輯演繹法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重要手段,在經濟學的分析中,理性邏輯演繹是人類認識自然社會經濟的必備的認識工具。從經濟研究的角度看,邏輯演繹主要是通過建立某些假設前提,然后在這些前提的基礎上利用邏輯知識推導出相關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演繹法追求理論的嚴密推理,通過對經濟現象的邏輯演繹,可以得到對經濟現象的科學的普遍性認識,這一點也是歸納法所難以做到的。
理性演繹法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首先,演繹法的出發點是否真實需要經驗及實踐加以證明,而演繹法本身無法做到這一點,如果演繹的前提是錯誤的,那么,由此演繹出來的結論便是毫無意義的;其次,如果過于強調演繹僅僅停留在演繹的范圍之內,而不對新出現的情況做出具體的分析,那么所得出的結論也是很有局限性的;再次,現實實際中許多問題無法通過理性演繹進行分析,例如分析市場信號,以及經濟行為者活動的規則和特征時,僅僅依靠理性演繹的認識工具是遠遠不夠的。
三、科學的經濟研究方法論:演繹與歸納的結合
由于理性演繹法自身的缺陷,實現正確認識經濟現象需要理性演繹法和經驗歸納法的相結合。歸納法是從眾多的個別經驗或事實的考察分析中找出答案的研究方法,演繹則是由假定前提出發,經過推理得出結論。大多數理論演繹的前提都是歸納的結果,拋棄歸納法只能導致演繹假設的不確定性,從而無法保證其推理結果的真實性。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指出的:“歸納法和演繹法都是科學的思想中所必須采用的方法,正如左右兩足是走路不可缺少的一樣”;“經濟學需要用歸納法和演繹法,但為了不同的目的,采用這兩種方法的比重也不同。”
正如經濟學中其他方法論之間存在的交叉關系,歸納法與演繹法之間也是互相補充互相支持的,只有對二者的結合使用,才能實現對經濟現象的科學全面的認識。
參考文獻:
[1]陳孝兵:經濟學的方法論:紛爭及其后果.經濟學家,2004.8
[2]沈振東:演繹主義與經濟學方法論.管理,2008(3)
[3]李章呂:論演繹法與新知.決策管理,2008年第11期,第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