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分析了企業年金發展遲緩,中小企業年金計劃止步不前的根本原因,提出加強對企業年金的宣傳教育,建立聯合企業年金計劃,加速中小企業的產業轉型,加強工會組織建設,有效運用各種內外監管手段,并組建聯合企業年金受托人委員會等對策。
[關鍵詞] 企業年金中小企業受托人委員會
企業年金作為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第二支柱”,旨在提高職工退休后生活水平,對國家基本養老保險進行重要補充。企業年金作為員工福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吸引、留住和激勵人才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中小企業而言,建立起適合自身特點的企業年金計劃,既有利于降低人員流動率,促進企業人力資源鞏固發展;又可以享受國家的稅收優惠政策,促進企業自身發展。
一、我國中小企業發展企業年金計劃的內部制約因素
自2004年《企業年金管理試行辦法》頒布以來,我國的企業年金市場規模穩步擴大,但企業年金參與者主要集中在國有大型企業和壟斷行業,中小企業的企業年金發展很落后。到2006年,全國只有約50家中小企業向勞保部門備案年金計劃,年金規模不到1億元。中小企業年金發展的滯后除了外部因素有關以外,還與以下因素有關。
中小企業職工對企業年金的認知度不高。由于經營范圍和規模都有限,其接受外界信息能力較弱,職工的文化素質偏低, 受“養兒防老”的傳統養老觀念的影響。很多職工無從知曉企業年金可以較大幅度提高其養老金替代率并改善其退休生活的好處,因此在部分中小企業,年金方案屢次得不到職工代表大會的通過。
中小企業盈利能力低。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總體上已經進入微利時代,中小企業經濟效益不好,擁有的資源有限,建立企業年金積累的基金規模必然是有限的。即便參與企業年金計劃,也必須繼續繳納占職工工資總額40%左右的基本養老保險、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險等費用。因此,建立企業年金會增加企業的長期成本支出,加劇其資金短缺。
中小企業生命周期過短,穩定性不強。大部分中小企業是民營企業,其特點就是勞動力流動較快,用工季節性強,勞動關系不穩定,企業生命周期較短。根據2005年《中國民營企業發展報告》, 我國民企的平均生命只有2.9年。沒有企業的長期生存發展,企業年金的長期激勵功能也無從體現。
中小企業工會組織建設落后,內部表決機制不健全。當前我國中小企業大部分屬于非國有經濟,工會組織很不完善,缺少建立企業年金所必需的內部表決制度。職工沒有代表自身利益的組織,以增強其與企業的談判力量,從而導致企業年金計劃遲遲不能建立。即便企業建立了年金計劃,但個體的分散性不利于職工維護自身權益。
中小企業雇主社會責任的缺失和信用危機。目前很多中小企業為了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在壓低職工工資的同時,處處逃避社會責任,是不可能積極為職工提供年金福利的。而且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管理苛刻、加班過多、隨意解雇等現象,從而導致了內部的信用危機,職工難以與企業建立起“心理契約”。而過高的離職率又帶來企業年金管理手續的轉移和接續問題,所以職工和企業都寧愿采取現金報酬的方式,而不愿意建立企業年金計劃。
二、加速發展中小企業年金計劃的對策
從長期來看,廣大中小企業將是我國企業年金市場的主體,為促進我國中小企業年金的發展,筆者針對以上中小企業所面臨的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1.加強對企業年金的宣傳和對職工的教育
國家相關部門應該組織專業人員深入到廣大中小企業和職工中,大力宣傳年金計劃的重要意義和相關知識,讓中小企業了解企業年金在養老保障體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自身人力資源管理對企業年金的需求性,促使中小企業及其職工樹立正確的福利制度觀念和投資理念,引導職工在未來生活保障與眼前現金收入之間做出合理抉擇。
2.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聯合企業年金計劃
聯合企業年金計劃指的是在經濟發達地區以及中小企業較為密集的地區,將符合一定條件的中小企業聯合起來舉辦企業年金計劃。它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它將原本應由多個企業分散承擔的受托人義務由一個專設機構即企業年金聯合理事會全權負責,這樣就省去了管理人選擇、合同備案、計劃設立等步驟,大大加快了建立企業年金制度的速度,也解決了中小企業專業人才缺乏的問題。而且同一區域的中小企業受地理環境的共同影響,對企業年金的需求比較一致,從而有助于受托人據此準確制定出符合當地情況的聯合企業年金計劃。
第二,在此運作模式下,各企業在托管人處都設有相互獨立的托管賬戶,托管人和投資管理人為其建立相互獨立的賬務體系進行清算、核算和估值,企業所選擇的賬戶管理人也為其單獨建立企業賬戶和個人賬戶。因此,其中任何一個企業的“生老病死”都不會影響整個聯合企業年金計劃的正常運營,從而避免了因中小企業生命周期短而給企業年金計劃造成的致命打擊。
第三,聯合企業年金計劃積累的年金規模有利于形成規模效應,攤薄年金計劃的各種成本費用,并大大提升中小企業的市場談判地位。另外,投資管理人對投資工具的選擇上也將更靈活,基金投資范圍將更廣闊,從而有利于降低基金風險,獲得更高的收益率。
3.加速產業轉型,提高盈利能力
中小企業應加大技術研發投入,進行高附加值生產,實現產業轉型,并在內部培育“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將企業利潤在企業和職工之間進行合理分配,增強職工的當前消費能力,減少職工的后顧之憂,從而達到穩定勞動關系、提高企業競爭能力的目的。從長遠來看,此舉必將促進企業年金更快更好的發展。
4.加強工會組織建設,完善內部表決機制
工會能夠有效地反映和爭取職工利益,是實現企業年金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條件。在中小企業內部應建立并完善企業主與職工的協商機制,以及與工會組織的談判機制,由工會代表職工與中小企業主進行集體談判、簽訂集體合同,以維護職工的正當權益。在發揮工會作用的過程中,應逐步提高職工在企業中的地位,尤其在制訂企業年金方案時,工會應充分聽取職工的意見,并通過職工代表大會等民主管理形式做出決定。
5.有效運用內外監管手段,強化企業社會責任
一方面,中小企業在內部應建立嚴格、透明的賬戶信息披露制度。中小企業在為職工建立個人賬戶后,應定期向職工打印、發放賬單,詳細說明賬戶情況,從而有助于職工監控年金積累過程,了解其從年金計劃的獲益狀況,并進行財務規劃。另一方面,各級勞動保障部門和行業協會應積極引導中小企業發展企業年金,督促其建立企業年金信息披露制度,定期通報和公布各企業的年金相關信息,并組織高水平的專業人員深入現場,開展定期、非定期的檢查工作,并提供改進建議,以促進企業年金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
6.組建聯合企業年金受托人委員會,確保年金安全
借鑒美國的經驗,在聯合企業年金計劃中可以建立一個由中小企業主和職工代表組成的聯合企業年金受托人委員會,由它作為中小企業的代表與各基金管理機構進行談判,并就年金繳費率、基金管理、待遇領取等相關事宜進行協商。受托人委員會還應加強對各基金管理機構的監督,聘請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進行審核,如經審查發現基金管理機構運營不合法,可以立即予以撤換,并通知有關監管部門對違法機構進行處罰。為了防止基金管理機構與受托人委員會內外勾結,合謀侵害中小企業的利益,受托人委員會應制定嚴格的內控制度,規定委員應以職工代表或中立人士為主,并詳細說明其內部各崗位的職責、義務和報告關系,確保中小企業能夠及時獲得有關信息,以便發揮中小企業的監督作用。
三、 結論
企業年金已經成為完善我國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重要環節,因此我國中小企業必須加速產業轉型,提高盈利能力,加強工會組織建設,完善內部表決機制,關鍵是參與聯合企業年金計劃,組建聯合企業年金受托人委員會,有效運用內外監管手段,盡快解決各種內部制約因素,以推動中小企業年金計劃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馮堂平:集合企業年金計劃探究[J].北方經濟,2007,09
[2]薛虎蒲曉紅:促進中小企業建立企業年金計劃的策略分析[J].經濟縱橫,2007,09
[3]邵騰偉:中小企業年金發展的模式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7,04
[4]劉軍麗:發展中小企業年金計劃.完善社會養老保險體系[N].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8,06(22):3
[5]何偉湯劍:聯合企業年金計劃——中小企業的“HR法寶”[J].湖北社會科學經濟論壇,2006,10
[6]李春玲:工會在美國企業年金制度發展中的作用[N].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7,12(21):6
[7]Agnieszka Chlon.Overview of Pension Fund Governance in OECD Countries[R].In Contractual Savings Conference: Supervisory Issues in Life Insurance and Private Pensions, 29 April-2 May 2002.Washington, D.C. April 30
[8]Dennis E.Logue,Jack.S.Rader. Managing Pension Plans[M].China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Publishing House,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