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似乎是中國車市不平凡的一年,先是奧運車的概念,再是12月5日出臺的《成品油價稅費改革方案》,再是12月19日中國宣布油價下降以及2009年起不收養路費等六項費用。在利好政策的促使下,2008年12月份的國產乘用車國內市場的終端銷量創造了歷史最高紀錄,也使四季度的市場累計為正增長。根據全國乘用車聯合會的統計數據,2008年全年乘用車累計銷量為6432804輛,同比增長7.4%。而2009年由于各種政策的刺激,汽車行業仍將保持比較好的增長勢頭。這為汽車消費信貸市場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從國外經驗來看,國外購車者中平均60%是靠消費信貸,美國高達80%,而去年中國購車者中僅有約10%的人能貸到款,因此中國汽車市場最嚴重的問題是少了消費信貸的鼎力支撐。
從國外汽車消費信貸市場成功的經驗來看,主要受益于國外成熟的市場:(1)完善的社會信用和法律體系;(2)完整的市場營銷、風險管理和財務分析體系;(3)完善的汽車金融業務監管體系:在政府有限監管下良好的產業自律、行業自律、金融體系自律和市場自律;(4)先進的數理統計理論為基礎的分析辦法和工具。
但分析我國的汽車消費信貸市場,目前處于調整發展階段,市場是不成熟和不完善的:第一,個人征信系統不完善。盡管我國已經建立了個人征信系統,但僅僅是個人在銀行的貸款以及信用卡記錄,個人及家庭的收入狀況不透明,個人的現金收入支出、個人的債權債務的情況、個人的社會誠信等沒有系統的信息記錄。同時,目前的征信系統缺乏一整套科學嚴密的個人信用評估程序和相應的評估模型,各家銀行對其使用標準各不相同,而其他金融機構未能使用該系統,個人在其他金融機構發生的貸款記錄也未能體現。因此,銀行在發展汽車消費信貸時會出現惜貸慎貸現象,或者汽車消費信貸質量不穩定等情況,從而制約銀行發展汽車消費信貸緩慢。第二,汽車消費信貸相關法律有待完善。盡管目前我國現行的法律、法令和相關的政策文件,如《汽車金融管理條例》、《個人消費貸款指導方針》、《汽車金融管理辦法》、《汽車貸款管理辦法》,為汽車消費信貸業務的開展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政策框架,使之具備了基本的可操作性,但這些法律法規缺乏相關的配套法律法規,其縝密性和完備性不足,針對性也不夠強,使得汽車消費信貸缺乏法律保障,同時,《擔保法》的相關規定也造成汽車信貸的擔保抵押的使用范圍有限,可操作性不強,特別是對于進口車的抵押登記必須等待機動車輛登記證出來才生效,而國內的進口車的抵押登記手續繁瑣,起碼需要辦理1個月時間,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商業銀行發展進口車消費信貸業務。第三,貸款回收保障制度不完善。盡管銀行或者汽車金融公司在發放貸款時成數控制在7成以下,但由于我國的二手車市場的發展剛剛起步,對于二手車的估價還是不規范,且市場的接受范圍較小,加上我國的起訴程序較漫長,一筆貸款的起訴到執行預計至少要3個月到半年,銀行的貸款一旦發生不良,其收回貸款的時間和收回款項是難以預計的,這也是制約商業銀行發展汽車消費信貸業務的原因之一。第四,國內汽車消費環境有待改善。汽車價格的不穩定以及購車的高稅費嚴重影響了國內的汽車消費市場;復雜的貸款手續嚴重制約了汽車消費貸款的發展,一筆汽車消費貸款在我國至少需經過6個機構,包括生產商、經銷商、銀行(金融機構)、保險公司、車管所及公證部門,從文件準備到銀行發放貸款一般需要7在~10天,進口車貸款的時間更長,辦理車輛抵押登記時間一般需要1個月,而在美國,一般只需要30分鐘就可以把車開走。第五,銀行的規章制度也制約著汽車消費貸款的發展。由于銀行能夠獲取申請人的信用資料不齊全,且汽車屬于動產,即使辦理了抵押登記,銀行也難以預料汽車的折舊程度,銀行沒有一套健全的個人信用評級系統,等等因素,致使銀行將汽車消費貸款設為較高風險的貸款品種,在貸款對象的要求上有一定程度的苛刻,在審批流程上有一定程度的拖長,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汽車消費信貸的發展。
因此,從中國汽車消費信貸市場的發展現狀出發,筆者認為,銀行金融機構的汽車消費信貸業務可以發展以下模式:
1.直接面對消費者的“直客式”模式
該模式主要是面向銀行的中高端客戶推出。銀行的網點多,信貸資金充裕,這是汽車金融服務公司難以比擬的優勢。該模式可以選擇以下的客戶群體:第一,收入穩定的客戶;第二,銀行的存量貸款客戶:人行征信記錄良好的、原貸款金額在50萬元以上的客戶;第三,對銀行效益貢獻度大的客戶。商業銀行可以根據這些客戶群體的具體情況先給予授信額度,在其申請汽車消費貸款時在審核消費者提供的購車合同和首付款發票(或收據)及必要的貸款資料符合條件后可給予不超過汽車車價的7成且不超過該授信額度的貸款額度,貸款直接發放到汽車經銷商的賬戶,貸款的擔保方式為車輛抵押。
2.尋找誠信度好、實力強的汽車經銷商合作的“間客式”模式
這是目前市場上最常見的模式:銀行+汽車經銷商合作模式。該模式下,汽車經銷商直接面對客戶,引導客戶向商業銀行申請汽車消費貸款。
依照《汽車金融機構管理辦法》,汽車經銷商不能建立自己的汽車金融公司,且國內的汽車經銷商一般經濟實力比較弱,沒有實力獨立從事汽車消費信貸,因此,汽車經銷商均會選擇同商業銀行或汽車金融公司合作,而銀行或汽車金融公司會根據汽車經銷商的經濟實力、誠信度、經營狀況等給予不同的金融政策和配套的金融服務,互惠互利達到共贏局面。在該模式下,銀行或汽車金融公司通過貸款審批后直接發放貸款到汽車經銷商的銀行賬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