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外部市場需求的萎縮給我國的經濟造成不小的沖擊,尤其是出口制造業。本文從金融危機對經濟的影響出發,探討我國該如何進行產業調整,促進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地發展。
[關鍵詞] 金融危機產業調整
2008年下半年以來,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華爾街金融風暴,快速席卷整個國際金融市場,演變成全球性金融危機,世界經濟出現明顯下滑,進而使發達國家幾乎整體陷入衰退。美國次貸危機進一步發展、蔓延,嚴重影響到了中國經濟和貿易持續穩定增長。2008年前三個季度中國對美國出口1891億美元,增長速度比2007年同期回落4.6個百分點。珠三角大量工廠倒閉,農民工回流帶來的就業問題都是金融危機帶給中國的挑戰。找出一種新的增長模式,一種共享式經濟增長模式,使經濟長期穩定地發展,這應該是中國所追求的。
一、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出口上,出口增速明顯放慢。全球經濟尤其是美國經濟減速會對中國的出口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美國經濟減速或衰退不僅降低中國的出口增速,而且減少中國的貿易順差規模。統計表明,美國經濟增長降低1%,中國對美國出口增速降低4%。另外,中國許多貿易伙伴國的經濟增速也會因美國經濟減速而下降。以對美國出口占中國出口比重20%左右計算,美國經濟增速下降1%,中國的總出口增速大致下降2%。而實際上,美國對中國的貿易總量高達中國出口貿易總量近百分之五十。當因美國經濟增長乏力導致的國內需求下降發生后,其對中國商品需求的增速也將下降,這將對中國的出口貿易增長造成抑制作用,從而影響國內經濟的發展。
微觀層面上,企業尤其是出口企業,景氣指數下降幅度逐季加大。2008年一、二、三、四季度廣東企業景氣指數分別為136.7、137.6、132.9和111.0,二、三季度景氣指數沒有像往年一樣出現明顯上漲特征,四季度則明顯下滑21.9點。與上年同期比,四個季度下降的幅度依次加大,反映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的逐步加深,企業生產經營困難逐步加大。不同類型的出口企業面臨更多的貿易保護壁壘。2008年上半年,珠三角等地大量中小企業倒閉。就行業來看,最先受到沖擊的是玩具行業,接下來是紡織服裝出口行業。仔細分析可以發現,陷入倒閉困境中的主要是加工貿易企業。 從出口企業的性質來看,前三季度,國有企業出口累計同比增長18.9%,僅回落0.6個百分點;外資企業同比增長19.9%,回落4.4個百分點;私營企業同比增長30.7%,回落達10.7個百分點。受到沖擊的出口企業往往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且多數是私營企業。
二、我國現有經濟結構
在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下,由于中國承接的大多是來自國外比較落后的產業,在國內政策扶持下的粗放型大規模發展相當迅速,很快對世界市場形成擠占影響,日用品尤其是服裝產品正成為全世界服裝產業的眾矢之的,貿易摩擦不斷。這樣的發展趨勢也就形成了我國目前產業結構落后,生產高能耗、高污染,出口產品附加值低的局面。此外,廉價勞動力也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數據顯示,亞洲國家和地區平均勞動力成本在產品中所占的比例為4%,而中國為3.5%。從亞洲整體水平看,中國勞動力價格依然處于較低的位置,勞動力價格優勢非常明顯。
從長期來看,我國的這種經濟發展模式已經受到沖擊。首先,粗放式增長結構不可持續。我們將失去賴以棲息的生存環境,不可再生的土地和礦產資源,換回來外匯儲備的迅速積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技術改進有限,產業升級遲滯。其次,我國的勞動力比較優勢也不可持續。新勞動法的實施,是勞動成本大大提高,部分制造業生產廠商已經開始從我國向周邊勞動力更加低廉的國家轉移生產線。
三、我國經濟調整策略
第一,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向高技術和高附加值型轉變,培養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突破核心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從根本上緩解產業發展的制約瓶頸,提高制造業產品的本土研發配套與系統生產能力,形成相對完整的制造業產品產業鏈。技術創新體系是一種全面動員市場能力和政府資源,兼顧發展近期需求和戰略需求,以提高技術創新國際競爭力和技術進步可持續性為目標的創新系統建設。要克服微觀的企業、高校或科研機構等單個要素從事技術創新活動的局限,努力使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中介機構,以及政府等各個關鍵要素形成一個有機的、相互作用的技術創新整體。
第二,加強要素市場建設,加速和完善進出口政策體系,引導經濟健康發展。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必須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但也要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和支持、引導作用積極推進政府管理制度創新,加快政府職能轉換,使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得以順利進行。
第三,調整出口績效評價機制,從注重出口創匯轉變到注重出口結構的優化和效益提升。我國的低層次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在世界市場已經處于飽和狀態,要繼續擴大這類產業規模,勢必造成出口的“貧困化增長”,所以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必須要重新進行市場定位,以世界市場需求為導向,著力于新型化、多層次化、精細化產品開發。
第四,加強國內外區域經濟合作,通過優勢互補促進互動發展。地區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首要任務是進行產業在空間上的合理布局。確定各地區戰略性行業或優勢行業,實行錯位發展,以實現地區間合作的產業分工和協作。同時,我國應積極參與國際分工,發揮“后發優勢”,充分利用在全球高技術產業中爭得一席之地的機遇,通過加工貿易與跨國公司合作,取得分工中跨國公司技術外溢、管理經驗等好處,盡量降低學習的成本,提高學習效率,為我國產業結構和出口商品結構優化積累人力和技術。
參考文獻:
[1]閆曉東:沿海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研究,2005
[2]劉關溪:客觀認識全球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平衡與不平衡,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