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同時又是一個人均資源匱乏的國家,如何應對這種局面,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發展增殖型經濟。即運用知識、信息和自然資源的增殖效應,推動經濟發展,實現我國經濟轉型。發展增殖型經濟,是我國21世紀發展的根本出路。
[關鍵詞] 增殖型經濟知識信息生物工程
如何在資源日益匱乏,污染日益嚴重的中國走出一條“又好又快”的發展之路,一個有效的辦法,發展增殖型經濟。大力發展增殖型經濟,并使之成為我國產業的主體形式,將使我國在21世紀的競爭中處于有利的地位。
一、什么是增殖型經濟
所謂增殖型經濟,就是人們在消耗知識、信息和自然資源等生產要素生產產品時,生產要素不僅不會減少,相反呈增殖趨勢。就像向大海投放魚苗一樣,只要海水不被污染,魚苗就能自己長成一條條大魚,實現物質財富不斷增殖的目的。這種經濟即增殖型經濟。
增殖型經濟不同于增值型經濟。增值型經濟是傳統經濟的典型形式。它主要通過運用勞動工具,加工原材料,生產出新產品,使產品價值增值的經濟。其特點是大量消耗自然資源,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增值型經濟生產的目的是為了價值增值。而增殖型經濟是運用事物內生的能量,在投入很少資源甚至不用投入資源的條件下也能自我增殖的經濟。它雖然也重視增加產品的價值量,但它更強調通過知識、信息等手段,減少投入,增加社會財富和價值量。
增殖型經濟也不同于知識經濟。知識經濟也叫智能經濟,它是通過知識創造財富,它與物能經濟相對應。增殖型經濟的增殖不僅需要知識,還需要信息和自然的共同作用,增殖型經濟是知識、信息與自然資源相互“碰撞”,產生“鏈式反應”的結果。因此增殖型經濟所包含的內容更廣泛、更豐富,更反映時代的要求。與傳統經濟相比,增殖型經濟有以下四個特征:
1.知識累積增長性
據統計,“人類知識正以每十年增加以往知識總和的速度增長”。進入21世紀以后,這種增長的速度更快,勢頭更加猛烈,知識的累積增長效應更加明顯。人類知識之所以呈累積增長的趨勢,根本原因在于,知識在使用過程中并不會被消費掉。相反,人們使用某一知識的次數越多,越頻繁,其積累就越快、越多,并在積累過程中加深對所用知識的認識,形成新的知識體系。知識的這種累積增長特性表現在兩個方面:從個體的角度看,勞動者由于反復從事同一勞動,提高了他的勞動技能,使勞動者能生產出比初始階段更好的產品。從社會的角度看,知識的積累呈爆炸的方式增長。這種增長不是由于人類增加了勞動支出,而是由于知識傳播和相互迭加的結果。人類并未為這種知識的迭加支付新的費用。
2.邊際收益遞增性
它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信息產品邊際成本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復制成本幾乎是零,呈遞減趨勢。二是網絡信息價值具有累積增值的效應。根據網絡的價值以用戶數量的平方速度增長的梅卡夫法則,每增加一個投入單位,不僅能得到投入者應得的報酬,而且還能得到超過該投入以外的收益。例如,社會上只裝兩部電話,只有兩個人相互通話,總效用為2,邊際效用為2,當第三個電話用戶加入時,總效用增至6,邊際效用為4,當電話用戶增至4個時,總效用已達12,邊際效用為6,依此類推,可以發現,用戶的每一次擴大,得到收益的并不僅僅是新加入的用戶,而是總效用的增加。三是網絡信息呈自動增殖的趨勢。由于網上出現的信息會被自動記錄、歸納、整理、存儲起來,當網絡記憶的信息達到一定量時,信息在網絡中會自動整合,生成新的信息,這些信息對生產者來說具有更大的價值。四是信息在傳遞過程中呈爆炸式增長。由于信息在交換中可以被多個個體分享,信息擴散得越大,對信息發布者和信息接收者越有利,取得的信息越多,機會越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信息的這種低成本擴散,使信息呈爆炸式增長。
3.生產過程環保性
在信息化時代,知識從物質生產中獨立出來,成為一種專門的財富,生產知識這種財富比生產其他物質財富對自然的破壞更小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增殖型經濟的主體是信息,它的最大特點是節約社會資源,用更少的資源甚至不使用資源也能解決問題。如以往開會需要將各地的人員運送到一個地點進行,而網絡會議足不出戶就解決了所有問題,從而節約了大量的運輸資源、場地資源、人力資源等等。增殖型經濟與自然的交集點在于生物工程。生物工程運用生物的自然屬性促進生物的生長和增殖,其前提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可以說,破壞了自然運動規律,也就失去了對自然的利用價值。因此,生物工程從本質上說是以優良的環境為前提的,生物工程的發展過程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過程。
4.生產結果倍增性
它突出地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教育投資回報率比其他投資回報率高得多。目前世界各國增加一年教育的邊際回報率一般在10%以上,雖然我國高等教育的回報率偏低。但自改革開放以來,增加一年教育的邊際回報率顯著增加。以廈門市2000年各類學歷的收入為例,“個人受教育程度與個人月收入之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即文化程度越高,個人月收入也越高。其中個人月收入最高的受教育群體是研究生,其個人月收入為4428.57元,而個人月收入最低的受教育群體是文盲,其個人月收入為655.56元,前者是后者的5.48倍”。其次,信息的生產為企業和社會帶來巨大的收益。以聯想集團為例,“在進行了信息化改造以后的2000年,庫存周轉周期從100天下降到22天,積壓損失從5%下降到0.19%,公司總體費用率由1995年的20%降至9%”。信息化每年為公司帶來數千萬元的收益。最后,生物工程為經營者帶來巨大的增殖效益。通過基因工程,可以改變動植物的生理特征,使產量成倍增加,使品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如經過航天育種,可以使農作物的產量翻番,可以大規模地提高產品品質,可以培育出原來沒有的新品種。它不僅可以解決我國的吃飯問題,而且也為從事生物工程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
二、我國需要發展增殖型經濟
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最終核實,2007年GDP現價總量為257306億元”。由改革開放前的世界第13位上升到第3位,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又躍上一個新臺階。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我國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問題也日益嚴重。在資源總量方面,“我國石油儲量僅占世界的1.8%,天然氣占0.7%,鐵礦石不足9%,銅礦不足5%,鉛礦不足2%。在人均資源方面,我國人均礦產資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耕地、草地資源是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水資源是四分之一,人均森林資源是五分之一,人均能源占有量是七分之一,其中人均石油占有量是十分之一。而我國原儲量、產量和出口量上均居世界首位的鎢、稀土、銻和錫等優勢礦種,因為濫采亂挖和過度出口,絕對儲量已下降了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按現有產量水平,保障程度亦已不超過10年”。
然而,我國資源消耗增長速度驚人。“從1990年到2001年,我國石油消耗量增長100%,天然氣增長92%,銅增長189%,鉛增長380%,鋅增長311%,十種有色金屬平均增長276%”。在資源日益減少的同時,我國能源利用效率卻十分低下。“如果日本為1,意大利為1.33,法國為1.5,德國為1.5,英國為2.17,美國為2.67,加拿大為3.5,而我國高達11.5。每噸標準煤的產出率,我國相當于美國的29.6%,歐盟的16.8%。日本的10.3%”。
于此同時,我國生態惡化的范圍在擴大,程度在加劇,危害在加重;生態環境整體功能在下降,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在減弱。生態環境建設中邊治理邊破壞、點上治理面上破壞、城市治理農村破壞,治理趕不上破壞的問題仍很突出。產生以上問題,根源在于目前我國發展的是耗能大污染重的加工工業。只要我國不改變目前這種產業模式,就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高消耗、高污染問題。中國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要求發展增殖型經濟。
三、我國發展增殖型經濟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國經濟要想從目前的加工工業向增殖型經濟這一新的產業模式過渡,必須大力完善增殖型經濟發展的條件,就目前情況來說,要發展增殖型經濟,必須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良好的大眾化教育,并出現大量高素質的人才
在傳統的物能經濟時代,人們也重視教育,但由于受社會生產力水平所限,培養的人才主要用于加工工業。結果,加工的產品越多,對自然造成的破壞也越大。在信息化時代,由于教育在推動社會知識總量增長中處于主導地位,因此,它為增殖型經濟提供了不竭的知識動力。教育在增殖型經濟中雖然具有決定性作用,但教育并不是增殖型經濟,只有當教育產生的知識作用于信息和自然,信息和自然在新知識的引導下運行的時候,增殖型經濟才能高速增長。目前,我國的一些地區教育水平雖然很高,但增殖型經濟發展并不快,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增殖型經濟的各種要素沒有形成合力。而要形成這種合力,必須打通增殖型經濟與教育的“死鏈接”,因此,抓好教育只是形成增殖型經濟的一個條件。
2.社會生產力已經發展到信息化時代
傳統經濟以物能經濟為特征,在物能經濟時代,信息的價值隱含于物質財富之中,它的價值只能以物質所體現的價值計算。因此,這一時期的信息雖然具有實實在在的價值,但它不能直接以信息的形式表現出來。人類進入信息化時代以后,物質財富只是知識和信息的延伸,是知識和信息的載體,知識和信息直接表現為社會財富。此時,“知識和信息可以脫離物質而獨立存在”。如軟件產品,其龐大的價值使其載體光盤及其他媒介的價值可以忽略不計,而直接用某某軟件命名。也只有到了信息化時代,信息才可能通過信息渠道發揮其獨特的作用。如果沒有現代傳媒業的發展,如果沒有電信業的普及,如果沒有互聯網在全世界的運用,信息產業就不可能成為引領社會前進的火車頭。同樣,自然界從人類產生的那天起已經有了種植業、養殖業,在進入信息化時代以前,它們只是一種自然的增殖過程,不可能按照人的意志改變生物的生長模式,更不可能成為增殖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到了信息化時代以后,知識、信息和自然才可能發揮獨特的增殖作用。可以說,正是由于社會知識呈爆炸式增長,社會進入信息化時代,知識、信息和自然的增殖作用才可能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并推動整個社會向增殖型經濟過渡。
知識、信息和自然資源呈鏈式反應狀態。這就是,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增加對教育的投入,教育的發展使社會知識總量增加,知識在向信息產業擴散的過程中以梅卡夫法則呈幾何級數增長,知識以生物工程的形式作用于自然,并促進社會物質財富的增長,社會信息爆炸式增長,以及物質財富的增加,形成更大的經濟總量。新的社會經濟規模又以更大的能量將知識和物質財富反饋于教育和科研,推動教育和科研的發展,從而推動社會知識的增長。知識總量的快速增加推動信息產業和生物工程的發展,從而促進經濟更快地增長。這種鏈式“快中子”反應,又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教育資源和條件,促進教育更快地發展,教育的進一步增長反過來又推動社會知識總量的增加,以致無窮。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發展增殖型經濟能用現有的資源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產品,能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使社會經濟高速增長,使中國在21世紀的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發展增殖型經濟是我國今后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張建民:太原大學學報,2000年1期,第19頁
[2]張義禎:福建省委黨校學報,第56頁,2005.9
[3]《哈爾濱工業大學信息中心網,2006年12月19日
[4]人民日報,2009年01月15日第一版。
[5]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06年9月26日公告
[6]濮小金編著:信息管理學,第127頁,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