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08年源自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金融海嘯迅速演變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各國經濟均遭受到不同程度影響。為了找到問題的緣由,從金融危機的事實中得出科學的結論,反思美國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與主要經濟理論的關系及其政策走向,同時,在經濟危機中反思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經濟理論,明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正確理解主要經濟理論和宏觀調控調控政策,面對困難,堅定信心,共度難關。
[關鍵詞] 金融危機 緣由 經濟理論 反思
美國次貸危機發端于2006年下半年,在2007年2月引發世人普遍關注,2007年8月升級成席卷全球金融市場的風暴,到2008年9月已演變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國際社會、世界各國都積極應對,百姓生活正在變化;但全球金融危機的蔓延趨勢仍然沒有見底,也導致中國一些中小企業倒閉破產,失業增加,引發大量的農民工返鄉潮等一系列問題。對此,找準緣由,明確方向,反思主要的經濟理論是具有現實意義。
一、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原由及趨勢
2001年美國經濟跌入了近十年來的低谷,新上任的小布什總統為扭轉美國經濟的不景氣,為刺激消費便運用宏觀經濟變量調控的辦法刺激經濟,大幅度減稅和降低利率,并期望通過大力發展房地產市場來帶動相關行業的復蘇。
為追逐利潤,華爾街金融機構違反了國際金融領域所一貫奉行的審慎原則。在“居者有其屋”的“美國夢”的驅使下,向沒有信用證明、沒有固定收入來源卻有大量其他負債的購房者提供了大量貸款,并通過金融衍生工具,把這些貸款層層打包出售,進而形成了一個近乎完整的金融鏈條:專業機構提供次級信用貸款,投資銀行發行金融衍生產品,評級機構提供信用評級保障,保險公司進行風險安全擔保,投資銀行、專業銀行、保險資金、企業年金和其他社會資金則蜂擁而入,以1∶20或1∶30甚至更高的杠桿比例極大地放大了次貸產品的盈利水平與投資風險。在這個過程中,整個金融業籠罩在一個巨大的金融幻覺之中:全球經濟會持續繁榮,美國經濟會持續低利率,房地產價格會只升不降,次貸產品也會只有高收益而不會有高風險,而如果有風險,也會有別人扛著而不可能輪到自己。這種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相互依托但卻誰也不愿意也不能夠承擔風險的金融鏈條本身就極為脆弱,一旦金融幻覺破滅,整個鏈條就會立刻崩斷,產品風險、產業風險、行業風險甚至系統風險就會不期而至,整體經濟也就會面臨難以抵御也難以把握的巨大風險。而這,恰恰就是此次次貸危機演化進程的一個完整圖景。
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的超低利率政策更是為次貸危機提供了合適的土壤。為此美國儲備銀行就開始不斷降低聯邦基準利率,在兩年半的時間里,聯邦基準利率從2001年1月的6.5%調至2003年6月的1%,這直接刺激了次級抵押貸款需求量的上升,而次級抵押貸款的增加又直接拉動了美國的房地產市場,推動了美國經濟的增長。但是,危機往往隱藏在繁榮中,此時,物價水平不斷往上攀升,為抑制通貨膨脹,美聯儲又不得不提高利率水平。自2004年6月的1%提到至2007年9月的5.25%,共加息17次,這直接增加了按揭人的成本,導致浮動抵押貸款違約率和取消抵押品贖回權的次級貸款比重均出現大幅攀升。由于采用零首付以及在無抵押無擔保的情況下,違約對借款人造成的實質性的經濟損失較小,因此違約率大大增加,金融機構資產出現大幅度縮水,為了保證流動性,金融機構出售資產,減少甚至停止信貸投放,導致社會資金的周轉出現困難,從而引發金融市場危機和經濟危機。由于全球化條件下金融具有快速傳導性,本來是美國的次貸危機就引起了其他開放經濟體的金融危機。
對于投資者而言,在房地產市場繁榮時期,申請次級抵押貸款的誘惑力也相當之大。由于次級貸款寬松的發放條件和審核程序,對于原本不能申請住房抵押貸款的低收入階層通過申請次級債使他們擁有自己的房地產,這也成為投機者進入房地產的最佳通道,虛擬經濟過度,美國房地產泡沫破滅,房屋價格持續下跌,房地產市場風險向各個領域轉移。信用缺失則是直接走向金融危機的階梯。以致信用危機導致信心危機,信心危機導致發展危機。
綜上所述,美國政府為刺激經濟復蘇的寬松的貨幣政策促使了次級抵押貸款的迅速增長和美國居民的過渡消費,造成了資產價格泡沫;監管制度的漏洞和監管手段的不足使金融體系的風險逐步積累,是導致此次危機的主要原因;華爾街的經濟精英們違背信用原則,漠視風險控制,缺乏制衡機制,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迷狂中陶醉,將社會責任拋諸腦后;美聯儲為抑制經濟過熱和穩定通貨膨脹預期大幅度地提高利率的貨幣政策,直接促使這次次級抵押貸款償付危機的爆發。而究其根源在于金融創新中對于信用風險的控制不當。美國金融危機的主要形式是投資銀行危機。
美國金融危機向經濟危機的轉化是一個全面性與世界性的過程,第一階段是過度消費型的國家發生經濟危機,第二階段是過度生產型的國家發生經濟危機,第三階段是過度資源供應型的國家發生經濟危機,消費—生產—資源供應的因果鏈條將發生全面斷裂。10年來的經濟全球化過程已經把整個世界經濟聯結成一個命運共同體,很難有哪個國家能在這場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中獨善其身。美國金融危機不但對世界經濟造成了巨大沖擊,而且還將深刻影響和改變整個金融體制與金融機制,深刻影響和改變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相互關系與相互聯系,深刻影響和改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與發展機制。雖然美國與世界各國的政府都在不遺余力地救市,從全球金融危機向全球經濟危機的轉化已經很難逆轉的進程。
二、影響美國經濟發展的若干主要經濟理論
市場經濟的經濟運行理論方面,傳統經濟學有兩根理論支柱:一是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演化成為自由競爭經濟理論;二是薩伊定律:“供給會創造它自身的需求”。兩者合而升華為市場機制自動調節的均衡理論,進而推演到市場自動調節的完善性和協調性,把市場經濟營運的市場調節機制推崇到完美無缺的最高境界。新古典學派代表阿?馬歇爾以均衡價格理論體系的傳統自由放任經濟學當時居于統治地位,面對30年代經濟大危機那種嚴重危困局勢,顯示傳統理論與經濟現實完全脫節,現實要求要重新塑造理論與籌謀政策;面對危機,凱恩斯創建了就業一般理論。凱恩斯認為,有效需求不足是經濟發展的障礙之所在,其中,消費需求不足居有獨特的主要作用,投資需求不足只不過是消費需求不足的派生現象。在解救對策方面則堅決主張采用政府干預:以財政政策為主藥的需求管理模式,彌補有效需求不足,達到并維持充分就業,消除經濟危機和充分發揮積極潛力作為經濟政策的戰略目標。這就改變了傳統經濟學只求保持價格穩定、聽任市場調節、保持經濟均衡的戰略目標。
市場經濟在實質上就是貨幣—價格經濟。西方社會經濟的正常、健康運行是以貨幣穩定為前提的。因此,就短期而言,凱恩斯主義的政府干預理論是有效的;就長期而言,自由放任、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理論以及薩伊定律更有其合理成分,它是市場經濟的精神實質。成熟的市場經濟文化背景下,遇到經濟不好時,政府的一切措施最終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盡快把脫軌失衡的美國經濟扭轉到市場經濟的正確軌道上去。經濟自由主義者把發揮自由競爭、自由市場機制的作用作為基本原則,充分信賴和盡力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這反映了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調整國家干預的范圍、內容和方向,保證市場經濟機制正常地發生作用的客觀需要。一般而言,國家干預主義者把國家干預和調節經濟放在首要地位,反對那種聽任市場機制盲目發揮作用的經濟觀點和經濟政策,在經濟危機時,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由此可知,科學的主要經濟理論影響美國經濟發展的方向、內容、范圍和政策制定,彼此相互交替,主導并影響市場經濟的發展。美國經濟學家們認為,“克林頓奉行一條中間路線,既不是共和黨堅持的正統的私人經營計劃,也不是民主黨熱衷的政府干預計劃。”小布什政府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面對金融危機,調用7000億美元救市;美國當選總統奧巴馬表示,他提出的7750億美元救助計劃的頭號目標是“創造300萬個就業機會”,其中包括新的稅收政策、財政救助方案、生產可替代能源、基礎建設和醫療科技現代化等。科學的主要經濟理論更多的包含著對未來經濟發展方向的指引,而經濟好轉的動力可能正是源自這里。
三、在經濟危機中反思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經濟理論
改革開放以來,一些廣為人們接受的經濟理論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影響甚大。然而面對沿海一帶一些兩頭在外的企業的大量倒閉、轉移,有必要反思這些主要經濟理論的約束條件、適應背景、發揮作用的機理和效果,以使我們的經濟發展能夠更為科學的理論指導,找到路徑,明確方向、發掘希望、堅強信心、提升人民的福祉。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機制能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亞當·斯密名之曰“看不見的手”,演化成為自由競爭經濟理論。“看不見的手”比“看得見的手”更重要,它反應了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調整國家干預的范圍、內容和方向,保證市場經濟機制正常地發生作用的客觀需要。因此,我們必須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內涵的政治體制改革,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絕不走封閉僵化的計劃經濟的老路。我們是在國民經濟面臨崩潰,人民生活極度貧困的情況下開始改革開放的,敢于實行“大包干”,廢除人民公社管理體制,解決了國人的溫飽問題。1992年,實行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實踐證明市場經濟能夠激發創造財富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人們能夠自主努力改善生活。如果經濟體制不合理,人們就會懶得動腦筋,不愿出力氣;如果是有正常的激勵機制,渴望過上更好生活的欲望就會促使人們千方百計地尋找發展機會,從而也為社會創造財富。實踐也證明,相比于傳統計劃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尊重人的自主性,肯定人們要求富起來的正當性,具有改善民生的內在動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倡競爭,鼓勵優勝,具有改善民生的壓力。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一切可以動用的資源都被充分調動起來投入生產,人們能夠也必須領先自己的勞動來改善生活,創造未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平等競爭、優勝劣汰是保證社會經濟效率和創造力的必要條件,是人們通過自主努力改善生活,創造社會財富的基本途徑,而競爭中有成功者,就有失利者。
然而面對沿海一帶一些兩頭在外的企業的大量倒閉、轉移,這是危,也是機,必須領先運用市場機制的自發力量進行經濟轉型,轉變原材料在外,核心技術在外,產品銷售在外的經濟發展模式。李義平認為,“一個大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應當不同于小國家的發展模式,我們既要重視外需,也要重視內需。”早在1776年,亞當·斯密就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深刻指出:“中國幅員遼闊,居民是那么多,氣候是多種多樣,因此各地有各種各樣的產物,各省間的水運交通,大部分又是及其便利,所以單單這個廣大的國內市場,就能支持很大的制造業,并且容許很客觀的分工程度。……假如能在國內市場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余各地的市場,那么更大的國外貿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國制造品,大大改進其制造業的生產。”面對金融危機,中國在全面參與全球市場的道路上沒有回頭路可走。在外需市場方面,中國真正的挑戰在于當前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在其主要的海外市場不斷加深時,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這要在全球經濟交易規則的調整中尋求利益協調與均衡。在內需市場方面,投資過度,房地產把活錢變成了死錢,銀行、企業、消費者捂緊錢包,流動資金減少,有效消費需求下降,訂單數銳減,這些是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傳導后,眾多企業直面的難題。金融危機又使就業難雪上加霜。因為,就業問題由來已久,主要是由人口問題上相繼出現三個高峰:當前已面臨的就業高峰,本世紀30年代的總量高峰,本世紀40年代的老齡化高峰,所以,政府促進就業應成為當務之急。
因此,我們應當把思想統一到科學發展觀上,遵循科學的經濟理論的指導,正確理解市場配置資源的有效方式;政府要運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定的貨幣政策加大農業及其基礎建設投資,增加就業機會;企業可減少員工的工作時間,但必須加大對員工的培訓;失業者要靠自己努力擺脫困境,政府要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制度。面對困難,堅定信心,共度難關。
參考文獻:
[1](美)克林頓面臨的經濟挑戰.《波士頓環球報》,1993年11月4日
[2]李義平:正確理解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若干經濟理論[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北京,2008年(6)第45頁
[3]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J].郭大力、王亞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第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