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我國加入WTO和國際經濟、金融一體化的不斷發展,走跨國經營之路是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的必然選擇。在我國商業銀行推進跨國經營過程中,通過海外并購實現迅速擴張是我國商業銀行跨國經營的首要戰略。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危機也是轉機,這為我國商業銀行海外并購提供了歷史性機遇。
[關鍵詞] 金融危機 商業銀行 海外并購
一、跨國經營是我國商業銀行的必然選擇
商業銀行跨國經營是指商業銀行以國際市場作為其業務活動范圍,營銷網絡覆蓋全球或世界主要國家或地區,按照國際通行的規則進行金融合作與競爭,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直接或間接參與全球性金融服務。商業銀行跨國經營是國際經濟、金融一體化的必然結果。我國商業銀行中最早從事跨國經營的是中國銀行。改革開放以來,除中國銀行外,我國其他商業銀行也紛紛走出國門,開展跨國經營。尤其是加入WTO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的跨國經營得到了較快發展,截至2008年,我國已在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分支機構,海外機構的總資產高達3000億美元左右。可以說,加快發展,加速推進跨國經營是我國商業銀行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的必然選擇,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首先,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和日益國際化是我國商業銀行跨國經營的現實基礎。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經過了30年,年均9.8%的高速增長,總量規模迅速擴大,200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達27萬億元左右,超過德國進入世界前三行列,國力的增強為我國商業銀行跨國經營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與此同時,2001年我國正式加入WTO,我國經濟對外開放程度也持續不斷地提高,突出的表現就是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進入中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國際交往顯著增加,這在客觀上要求我國商業銀行加速跨國經營力度,以提高服務能力。
其次,我國銀行業整體應對全球競爭是我國商業銀行跨國經營的核心本質。2001年12月11日起,我國正式加入WTO。根據WTO的相關協議,自2006年底開始,我國已經取消所有對外資銀行的所有權、經營權的設立形式的限制,允許外資銀行向中國客戶提供人民幣業務服務,給予外資銀行國民待遇。這樣,大量的外資銀行涌入我國金融市場,有條件地經營各種金融業務,與我國銀行業進行競爭。根據銀監會最新的數據表明,截至2008年6月末,有46個國家和地區的196家銀行在華設立了241家代表處。外資銀行資金實力雄厚,經營管理手段靈活,金融工具先進,業務網絡廣泛,能為客戶提供快速、安全、通暢的服務,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可以說,我國金融業正進入全面的、真正激烈的競爭時代。而要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我國商業銀行積極開拓國際業務,全面提升國際競爭力。
再次,我國商業銀行自身追求利潤最大化是我國商業銀行跨國經營的內在動力。隨著金融創新步伐的加快,融資渠道多元化,資本市場發展迅猛,我國傳統商業銀行業務在金融業的市場份額在不斷縮小,銀行存貸利差也在縮小,盈利在下降。但跨國經營既可以逃避各種管制,享受寬松的經營環境,比如一些國家和地區積極促進金融業發展,為金融企業提供稅收優惠;跨國經營又可以分散經營風險,提高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比如當本國經濟低迷,企業盈利下降時,可以通過其分支機構在經濟較好國家和地區的盈利來彌補。這些對我國商業銀行降低經營成本,擴大收入來源,提升經營業績可以有很大的幫助。據統計,世界前十家最大的國際性銀行海外經營收益平均占到50%左右,而我國商業銀行的海外經營收益尚微不足道。因此,對利潤最大化的追求推動我國商業銀行跨國經營。
二、海外并購是我國商業銀行跨國經營的首要戰略
商業銀行跨國經營主要有兩種途徑,海外新建和海外并購。海外新建是指在海外設立代表處、海外分行等相關機構,并以此進行國際業務經營;海外并購就是通過購買外國企業部分或全部股份,從而取得該外國企業的經營控制權。與海外新建相比,海外并購既可以繞開相關壁壘,迅速進入東道國,又可以利用被并購企業的經營資源,快速占領市場,還能更容易爭取到資金融通,具有諸多優勢。因此,海外并購是商業銀行海外擴張,迅速做大做強的有效手段。
國際經驗表明,大型國際化銀行大都通過海外并購實現規模擴張。在通過并購尤其是海外并購迅速成長的商業銀行中,最為典型的是花旗銀行和匯豐銀行。花旗銀行通過一系列的并購成長為世界上最大的全能型金融集團公司之一,近年來依然沒有停止并購的腳步,2002年收購了墨西哥第二大銀行Banamex,2004年收購了韓國第二大商業銀行韓美銀行。尤其是匯豐銀行,匯豐銀行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了全球化擴張的進程。縱觀匯豐銀行成長的歷史,可以發現,并購尤其是海外并購是其全球化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購戰略一直服從于它的長期發展戰略和國際化戰略。近年來,世界范圍的大型國際化銀行紛紛通過并購擴張規模,比如2004年1月渣打銀行以33億美元收購了韓國第一銀行,2004年4月蘇格蘭皇家銀行以105億美元收購了美國第一憲章銀行,2004年10月西班牙桑坦德中央銀行以89億英鎊收購了英國阿比國民銀行,一舉成為歐元區市值最大的銀行等等。
從1998年開始,我國部分商業銀行也已經開始了海外并購之路。在1998年~2008年近十年的時間里,我國商業銀行進行了一系列的海外并購,這當中既包括幾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也包括股份制商業銀行。比如中國工商銀行,1998年2月,中國工商銀行收購英國西敏銀行所屬的西敏證券亞洲有限公司;2006年12月,中國工商銀行買入印尼哈利姆銀行90%股權;2007年10月,中國工商銀行支付約366.7億南非蘭特(約54.6億美元),收購南非標準銀行20%的股權,成為該行第一大股東;2008年1月,中國工商銀行又以5.83億美元收購我國澳門誠興銀行79.9%的股權。還有中國銀行及建設銀行,2001年8月,中國銀行并購印尼中央亞細亞銀行51%股權;2002年2月,中國建設銀行與我國香港大新銀行簽訂協議,以1億港元的價格收購大新銀行所持有的我國香港建新銀行30%的股份,中國建設銀行全資擁有我國香港建新銀行。在股份制商業銀行方面,1998年11月,中信實業銀行收購1922年創立的我國的香港嘉華銀行61.38%的股份,把金融業務擴展到海外;2007年10月,中國民生銀行與美國聯合銀行控股公司簽署投資協議,民生銀行將收購聯合銀行控股公司9.9%股份;2008年10月,中國招商銀行以46.6億美元收購我國的香港永隆銀行,永隆銀行成為招商銀行的全資附屬公司。走海外并購之路以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對此,我國商業銀行已經在積極地探索和實踐之中。
三、國際金融危機為我國商業銀行海外并購帶來歷史性機遇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國際金融危機將引發前所未有的國際金融市場重構。2007年2月源于美國的次貸危機爆發,隨后,次貸危機的影響從單一的次級房屋抵押貸款證券市場蔓延到全球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波及全球各地的基金公司、投資銀行、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并進一步擴大到其他金融市場參與者,以及投資和消費領域,逐漸演變成一場歷史上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持續延伸,各國的金融體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許多商業銀行面臨經營困境。最新的資料顯示,2009年頭兩個月,美國已有14家銀行倒閉,危機發生以來已累計近40家銀行倒閉。據IMF預測,未來將有大量的歐洲銀行走向倒閉。而與之同時,以日本為代表的一些奉行保守借貸風格的商業銀行在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中受沖擊較小,憑借自身充裕的資金進行大規模的海外并購,2008年日本最大銀行集團三菱UFJ集團協議收購美國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20%左右股權便是一例。總之,在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中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金融市場遭受重創,為了應對危機,有關國家盡管紛紛出臺援助計劃,但金融市場流動性依然十分不足。可以預見,未來國際資本的跨境流動將不斷加劇,國際金融市場正逐漸拉開兼并收購、分化組合的大幕,一場轟轟烈烈的重構大戲正悄然進行。
歷史經驗表明,金融危機往往帶來海外并購良機。現在,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世界各國的金融資產價格大幅縮水,以美國資本市場為例,截至2009年2月底,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從最高的13136.69點跌到7062.93點,跌幅高達46%。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國家的金融業在危機中面臨困境,一些商業銀行因受危機影響引發資本不足,都在籌措資金、尋求合并對象。因此,這些國家除鼓勵在國內銀行之間進行合并以外,允許外國投資收購銀行或增加在本國銀行業的股份也將是化解危機的重要手段。比如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從1997年10月起, 泰國將外國投資者擁有銀行業股份的比例從25%提高到50%以上。印尼取消了外國股份在本國銀行業不能超過49%的限制,允許外國投資者擁有100%的股份。菲律賓國會于1998年2月通過法案,允許外國人在銀行中擁有投票權的股份從40%增加到60%。印度放松了對外資銀行的管制,外資銀行參股國內銀行的份額由原來的20%提高至49%,同時取消了外資銀行收購本地私有銀行的限制。可以預見,在這次危機中,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放松金融管制,這將為我國商業銀行海外并購帶來歷史性機遇。
值得慶幸的是,在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中,我國商業銀行沒有受到嚴重波及。雖然我國商業銀行也持有華爾街金融機構的債券,可是相對而言,我國“金融機構持有的次貸規模較小,此次次貸危機對中國銀行業影響不大”(資料來源: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年報)。來自《證券市場周刊》的統計資料也顯示,2007年我國各大商業銀行的次級債損失估計額與當年稅前利潤額之比除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稍多一點(分別約為4%和1%)外,其他商業銀行的這一比例平均都在1%以下。與此相對應的是,近些年來,我國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穩步、有序推進。從2003年開始,中行、建行、工行等先后實施了股份制改造,并在H股和A股上市。按照市值計算,目前這三家銀行均躋身全球十大銀行之列;而英國《銀行家》(The Banker)的銀行實力排名中,我國銀行在前十家中也榜上有名。截至2008年第四季度,我國主要商業銀行總資產達41萬億元,不良貸款率僅為2.49%,從資本利潤率和資產利潤率等指標看,我國主要商業銀行已基本達到國際先進銀行水平。總之,實力日益提升的我國商業銀行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小,資本充足,在人民幣逐漸升值的大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海外并購迎來難得的戰略機遇期。
當然,商業銀行海外并購既有機遇也有風險。從宏觀角度看,商業銀行海外并購面臨著法律法規、市場制度等與國家政策法規相關的外部環境風險;從微觀角度看,商業銀行海外并購還將面臨諸如并購決策風險、信息風險、定價風險、反并購風險和融資風險等與企業并購運作相關的風險。因此,我國商業銀行在實施海外并購戰略時,必須從企業自身發展戰略出發,既不盲目樂觀,也不因噎廢食,審時度勢,積極有序地開展跨國經營,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葛兆強:銀行并購、商業銀行成長與我國銀行業發展[J].國際金融研究,2005(2)
[2]朱正罡:國有商業銀行跨國經營戰略.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3]方茂楊 馮志文:國際金融業并購及其對中國金融業發展啟示.南方金融,2004(7)
[4]張曉松 李 煒:中國金融業“走出去”發展戰略研究.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
[5]李富有:中外金融業并購重組論.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
[6]白欽先 薛譽華:百年全球金融業并購:歷程、變遷及其效應[J].國際金融研究,2001(7)
[7]孔永新:迎接全球銀行并購浪潮.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