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論分析構筑了一個簡單的純粹交易經濟模型,采用賣者拍賣機制通過各個市場的逐次調整,得到各個市場的一般均衡。在傳統分析框架的缺陷中,最基本的是缺乏微觀基礎,而這又是保證經濟政策與政策效果之間內在聯系所不可或缺的。由于托賓等人的杰出貢獻,貨幣一般均衡理論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得到了極大的進步。
[關鍵詞] 貨幣一般均衡 微觀基礎 哈恩難題
在早期將貨幣納入新古典體系的工作中,托賓的努力是影響深遠的。Tobin將貨幣作為第二種資產引進到索洛增長模型中,建立了包含兩種資本,即物質資本和貨幣資本的增長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儲蓄決策和資產分配決策,同時進入到個體家庭的最優決策過程中。帕廷金將這種傳統發揮到極致,該論著以價值理論為線索,對現代貨幣理論和宏觀經濟學中的許多重要觀點進行了深刻的闡述,成為貨幣理論的一般均衡分析的樣本。但是,和托賓一樣,研究并沒有解釋出貨幣效用的來源,而直接提出了個體對貨幣供求的平衡,因而受到了哈恩的批評,并提出了著名的“哈恩難題”——現代流通貨幣的效用究竟來自哪里?如何從個體的最優決策中解釋貨幣需求這一經濟行為?
面對“哈恩難題”,經濟學界就如何將貨幣作用引入一般均衡模型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其中有四類模型受到了廣泛的重視:
1.世代交替模型
世代交替模型最早由薩繆爾森提出,它通過建立一個跨時期消費信貸模型,成功說明了貨幣需求的原因。Samuelson,針對貨幣經濟理論缺乏微觀基礎,從貨幣的價值儲藏功能出發研究人們為什么持有貨幣,貨幣在何種條件下具有正價值。此后,Wallace和Mccallum等分別在更為具體的前提假設條件下對OG模型進行了完善。但是OG模型仍有一個致命缺點,由于貨幣的功能被僅僅定義在了價值儲藏方面,而沒有揭示任何作為交易媒介的特性,因此在描述現實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此外,現實經濟中的其他保值資產的存在也是對該模型研究思路的嚴峻挑戰。可見貨幣的在OG模型中的存在仍然并非必要條件,關于貨幣功能的進一步描述還有待于其他研究的支持。
2.貨幣效用模型
貨幣效用模型最早由Sidrauski提出,模型通過直接將貨幣置入個體效用函數的方法求解短期一般均衡系統,實現了均衡狀態下的正貨幣需求。Sidrauski假設個體效用是實際消費和實際貨幣余額的函數,根據歐拉方程求解系統的最大化條件,可以得到給定期初資本總量,各期通貨膨脹率和政府轉移支付水平下,個體選擇的貨幣需求函數,這也是較早通過微觀分析,利用一般均衡理論對貨幣需求函數的動態路徑進行定量研究的成果。隨后該文討論了在通貨膨脹率滿足自適應預期的情況下,貨幣市場的出清和系統的平衡增長路徑,以及貨幣供給速度變化的帶來的長短期效應和系統均衡增長的穩定性,并最終得出了貨幣超中性的結論。
3.現金約束模型
近期以來,在貨幣理論的研究方法中,現金先期約束模型是惟一考慮貨幣交易職能的模型。與標準理論中的所有商品完全對稱地引入預算約束相比,現金先期條件則把貨幣商品突出來,它規定,要支付先期購買職能出售商品而不能用其他任何商品。該限定基于這樣的背景,即買和賣的時間上不相重合,以及從當期出售中獲得的貨幣只能在下一時期才能使用。從表面上看,現金先期約束條件大致近似于無信用市場的貨幣經濟。然而,一旦信用市場被引入,經濟主題就可以靠當期的銷售接到貨幣,從而將預算約束條件放送到通常的形式,在這種形式下,所有的商品的現期銷售均能用于支付現期購買。簡言之,當期信用市場存在時,標準預算約束形式很近似于貨幣經濟中經濟主體的選擇集的狀況。
4.交易成本模型
購物時間模型最早由 Saving 提出,模型同樣認為個體效用是消費和閑暇的函數,但是個體時間除了用于勞動和休閑外,還有一部分被用于交易。現金成本模型最早由 Brock提出,在形式上它十分類似于現金約束模型,只不過約束條件不是獨立出現,而是融于個體的預算約束當中。該理論假設交易成本以消耗實際資源的形式存在,交易成本和交易規模成正相關,和實際貨幣余額成負相關,因此通過在個體預算約束中加入一個交易成本函數,將貨幣納入一般均衡狀態。Brock的研究條件中增加了資本品和貨幣的供給預期,并且為了驗證貨幣中性問題,假設了勞動力供給決策在長期中是內生有彈性的,這些增加的假設條件使模型的描述更加接近于現實情況。但是由于這種“商品”被強行賦予了交易中介的功能,其產量就要高于其原始的需求水平,使得此時的經濟偏離帕累托最優狀態,于是無生產成本的“法幣”就應運而生開始充當交易中介的功能。
參考文獻:
[1]Arrow,K., and Debreu,G.,1954. “Existence of an equilibrium for a competitive economy” , Econometrica , 22 :265,901
[2]Brock, W. A. (1974): “Money and Growth: The Case of Long Run Perfect Foresight.”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5, 3: 750-777
[3]Clower, R. W. ( 1967 ):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Microfoundations of Monetary Theory.” Western Economic Journal, 6, 1: pp.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