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最近幾年,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在解決“三農”問題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強,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本文根據剛剛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分析了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發展面臨的良好機遇,并對如何進一步發展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農產品 期貨市場 一號文件 發展
一、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面臨發展良機
2009年2月1日,新華社全文播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將有助于解決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三農”問題,極大地促進我國農業市場化的進程,同時,農產品期貨市場也將面臨更大的發展機遇。
從對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影響看,期貨市場的功能與作用將得到更好的發揮。我國農業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必將吸引社會資本的介入,作為價格發現和規避風險的期貨市場將成為資本與現貨的結合點。期貨市場將進一步推動我國農業結構的調整,在我國農業發展中的價格導向作用將進一步增強。以上這些又將反過來促進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特別是我國農產品期貨的發展。
從最近幾年的發展看,期貨市場在解決“三農”問題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強,對此,黨中央、國務院也始終高度重視。此前連續發出的5個中央一號文件都提到要發揮期貨市場的重要作用。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完善糧食期貨市場”,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則要求“注重發揮期貨市場的引導作用”,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提出“發展大宗農產品期貨市場和訂單農業”,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進一步規范和完善農產品期貨市場,充分發揮其引導生產、穩定市場、規避風險的作用”,而2008年一號文件則要求“完善農產品期貨市場,積極穩妥發展農產品期貨品種”。
此外,我國期貨市場穩步擴大。2007年商品期貨成交量占全球26%,其中農產品期貨交易量占到全球的49%。全球成交量最大的10個農產品中,有6個來自于中國期貨市場。作為我國期貨市場的主導產品,農產品在我國目前上市交易的17個期貨品種中占據了10個,分別是小麥、玉米、棉花、白糖、大豆、豆粕、豆油、棕櫚油、菜子油和天然橡膠,基本覆蓋了主要農副產品。
二、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發展面臨的挑戰
1.期貨市場的品種結構還不完善
目前我國期貨市場,一些主要農產品期貨品種,如大米等,還沒有推出,這對完善農產品期貨的品種結構造成了很大影響。品種上市的審批機制市場化程度低,也嚴重限制了我國期貨品種結構的優化。期貨品種結構的不完善不利于我國農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削弱了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價格形成機制中的競爭力。另外,從世界各國期貨交易所的情況來看,幾乎全部農產品期貨品種都具有對應的期貨期權交易,以分散和對沖農產品市場的風險。而我國目前期貨市場還沒有推出期貨期權品種的交易,這在客觀上嚴重制約了國內投資者采取更靈活的方法規避市場風險,企業在參與套保保值和避險時也感到極為不便。
2.期貨市場投資者結構不合理
目前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上,絕大多數為中小散戶,投資者結構的“兩民”特點十分突出:即農產品的民營企業和民間閑散資金。國有大型糧食企業、金融機構、境外機構、各種基金和投機資金等,受國家政策和社會理念的限制,還不能進入期貨市場。從理論上講一個穩定有效的期貨市場應以多種基金和機構投資者為市場主體。目前我國期貨市場的投資者結構使得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資金規模有限,市場穩定性差,影響了套期保值功能的有效發揮。
3.農產品現貨市場發展不足,流通體制不暢
一般說來,期貨市場應建立在比較發達、成熟的現貨市場基礎之上。但是目前我國農產品現貨市場還不發達,功能不完善,價格信號不靈敏,交易不活躍。我國的糧食現貨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在總量上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糧食市場疲軟,全國糧食庫存充裕、積壓嚴重,在品質結構上則表現為優質品種少且供不應求,甚至每年要大量進口,而劣質品則產量大,銷售出現困難。另外,糧食流通體制不暢,市場化程度不高也是目前面臨的重要問題,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的政策,不利于形成合理的市場價格,不利于農產品種植結構的調整。農產品現貨市場存在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產品期貨市場的發展。
三、進一步發展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對策建議
1.開發農產品期貨新品種,增加農產品期貨上市品種,完善市場品種結構
要加緊推出新的農產品期貨品種。目前我國農產品期貨品種主要有大連交易所的大豆、豆粕、豆油、玉米,鄭交所的小麥、棉花、白糖和上海交易所的天然橡膠。隨著我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市場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和加入WTO后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全面融合,農產品期貨品種創新的空間十分巨大。為提升期貨市場在國家經濟體系和金融體系中的發展定位,把農產品期貨市場建設作為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應進一步加大期貨市場建設力度。有些期貨品種國外沒有或交易規模不大,很大原因是該期貨產品的現貨市場就不發達,而我國則正好具備發展該期貨產品的條件,為此我們是可以考慮進行試點的。應加快推出稻谷、油料等農產品期貨,農用塑料、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期貨,生豬、肉雞等畜產品期貨。盡快建立農產品期貨價格指數。積極探索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天氣指數期貨。在管理體制上要進一步改革目前多部門參與的品種上市審批制度,推動“放松管制,加強監管”的市場化改革。
2.大力培育期貨市場主體,改變市場投資者中小散戶比重過高的格局,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優化投資者結構
國外期貨市場發展實踐表明,合理的市場投資者結構是期貨市場規模大、流動性強、功能發揮好的基礎與保障。目前,在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上,市場主體絕大多數為中小散戶。統計表明,我國100萬元以下的客戶,占到交易量的80%以上。由于中小散戶所占比例過大,缺乏穩定市場的機構投資者,不利于市場功能的正常發揮。為此,一要在強化國有糧食企業內部控制機制的同時,出臺國有糧食企業參與套期保值交易的相關指引,鼓勵和支持國有糧食企業理性、穩健地利用農產品期貨市場避險。二要引導有條件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積極穩妥地參與農產品期貨市場,規避農產品價格大幅波動所帶來的市場風險,鎖定企業生產成本與不確定性,實現穩健經營。三要增加投資主體與入市資金,擴大農產品期貨市場規模。大力培育期貨市場機構投資者,研究發展期貨投資基金,發揮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對農業企業利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的支持作用。
3.大力發展與進一步完善“公司+農戶,期貨+訂單”的農業生產方式
為解決農民的農產品銷售問題,很多地方實行訂單農業。但訂單農業的風險補償卻一直是困擾農產品產業化經營的重要問題。相對于普通訂單方式,期貨訂單可以利用期貨市場的套期保值機制和履約擔保機制,化解由于糧食市場價格變化、訂單合同不履約帶來的雙重風險,體現為風險管理社會化、市場手段多樣化、內部運行規范化的重要優勢,為糧食產業化發展等創造有利條件。這就是人們普遍認識的以龍頭企業為主導的先賣后種的 “公司+農戶,期貨+訂單”的生產經營方式。我們認為有必要在糧食主產區大力扶持和推動期貨訂單這一創新性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
4.加強對現貨市場秩序的整頓
期貨市場是現貨市場的衍生市場,是為現貨市場的生產、流通、資源配置和分散風險服務的,因此它應該與現貨市場協調發展。期貨市場只有與現貨市場良性互動,才能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但我國現貨市場的社會信用環境較差。加緊建立和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嚴格的市場經濟秩序準則,消除目前日益嚴重的現貨市場信譽危機,是我們必須高度關注的問題。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訂立的各類合同約有40億份左右,但合同的履約率卻只有50%多一些。現貨市場的信譽危機嚴重妨礙了期貨市場套期保值功能的充分發揮,許多參與期貨市場套期保值的企業遭受了不應有的損失。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良好的與現貨市場相配套的信用體系、物流運輸體系和質量標準體系等。
參考文獻:
[1]喬 娟 李秉龍 康 敏:中國農產品期貨市場功能與現貨市場關系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2]郭 科:中國農產品期貨市場功能與作用研究.中國農業科學院,2004年
[3]紅 花: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2006年
[4]何蒲明: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糧食問題研究,2004年
[5]米文通:加快發展農產品期貨促進農業現代化.當代經濟,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