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諾斯一直致力于發展一種分析長期制度變遷的框架,而《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一書是諾斯對制度研究的系統總結。諾斯的結論和研究,不僅涉及到重大的理論問題,而且對當今中國更有實踐意義。
[關鍵詞] 諾斯 制度變遷 中國
諾斯把制度納入經濟學分析的框架之內,運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和供求均衡分析法來分析制度的變遷。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構成了制度變遷理論。把諾斯的制度變遷引入中國近二十年,中國學者從介紹、傳播新制度經濟學,轉向分析和研究,并應用其理論對中國的現實問題進行分析。
一、諾斯的制度變遷理論
1.制度變遷的定義。諾斯給制度下了定義:“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規則、守法程序和行為的道德倫理規范,提供了人類相互影響的框架,建立了構成一個社會,或更確切地說一種經濟秩序的合作與競爭關系。”諾斯在《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中指出“制度變遷一般是對構成制度框架的規則、準則和實施組合的邊際調整”。制度變遷包括制度創新。
2.制度變遷的原因和條件。諾斯從相對價格變動中去尋找制度變遷的原因。諾斯認為農奴制度的興起是由于土地豐裕而勞動力短缺,因而建立一種農奴——領主契約是有效率的,隨著人口增長,要素價格發生變化,于是封建制度逐步瓦解。
諾斯根據成本受益分析方法,只有當制度變遷帶來的預期收益大于其產生的預期成本時,制度變遷才能實現,反之,制度變遷將受到阻礙。
諾斯認為制度變遷的動力在于主體期望獲取最大的潛在利潤。潛在利潤就是指外部利潤,是指在現有制度下不可能得到的利潤。主要來源有四個方面:規模經濟、外部性的內部化、交易費用的降低和風險的分擔。由于生產中的規模經濟的要求,以及實現外部性內在化、降低交易成本,經濟組織有必要進行創新。諾斯斷言大多數都是風險的厭惡者,如果有能克服風險傾向的制度創新,制度就會發生變遷。
3.制度變遷的路徑。由于市場不完全,制度變遷不可能總是按過去的選擇一直進行下去而不發生改變,可能一個偶然事件就會改變制度變遷的方向。由于制度變遷中存在收益遞增的現象,形成一種“自我強化”機制,使制度變遷沿既定方向發展和強化。“人們過去做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可能的選擇。”制度變遷過程存在路徑依賴,既可能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且不斷優化,也有可能進入惡性循環。
4.制度變遷內容。制度變遷理論有三大基石:“第一,描述一個體制中激勵個人和集團的產權理論;第二,界定實施產權的國家理論;第三,影響人們對客觀存在變化的不同反映的意識形態理論,這種理論解釋為何人們對現實有不同的解釋。”
(1)產權理論。巴澤爾將個人對資產的產權界定為:“個人對資產的權利是消費這些資產,從這些資產中取得的收入和讓度這些資產的權利或利益。”根據這個定義,產權包括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置權,而且各項權利可以分割,因而對產權不可能完全占有。經濟學上的產權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任何經濟交易實際上都是產權的交換,如果產權界定不清,得不到保護,經濟當事人不能通過交換使自己的利益有所增長,其生產或交換的動力就很弱或沒有,于是或者交易活動不能發生,或者交易規模縮小。由于明確的產權確定了基本的行為規則,從根本上減少了經濟摩擦,所以減少不確定因素,節約各種經濟運行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率,有助于形成穩定的經濟預期。產權制度還為人們提供競爭與合作的平臺,聯合各種物質生產要素和經濟組織;為經濟當事人提供特定的經濟激勵和約束。
(2)國家理論。“產權是制度的核心,對產權的尊重一方面來源于約定俗成的習俗規范,另一方面來自于國家的權威,這樣國家的制度功能出現,國家理論也就圍繞制度而展開。”國家制定制度、決定產權結構,且最終對造成經濟增長、衰退或停滯的產權結構的效率負責。
制度變遷分為誘致性變遷和強制性變遷。前者指個人或團體受到制度潛在利益驅使,自發組織和倡導的制度變遷,是自下而上的變遷;后者是指以法律和命令等形式推行和保障的制度變遷,是自上而下的變遷。諾斯認為多數情況下,制度變遷應采取漸進的組織演進方式,“表現在社會文化中的知識技能和行為規范使制度變遷絕對使漸進性的且是經濟依賴的”。但制度變遷也有爆發性方式的,如戰爭、革命、入侵和自然災害就是這一變遷方式的原因。
(3)意識形態理論。諾斯認為成本核算無法克服“外部性”和“搭便車”行為,此時就需要倫理和道德的力量,因而諾斯引進了意識形態理論。意識形態是人們關于世界的一套信念。它有下列作用:①意識形態通過提供給人們一種世界觀而使行為決策更為經濟,是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種制度安排。它可以使人們不計較個人利益得失,服從社會規范,確認現行制度結構。②它可以凝聚某個團體甚至國家的力量,是一種社會穩定器。③起協調人們的經驗的作用。
運用意識形態理論來解釋長期變遷是有意義的。因為:(1)現實的經濟變化的原因之一是不斷演變的意識形態觀念使個人和集體對自身地位的公平性產生不同的觀點并按之行動。(2)資本存量因知識的變化而增長。諾斯指出,在社會成員相信這個制度是公平的時候,由于個人不違反規則和不侵犯產權,規則的產權的執行費用就會大大減少,成果的意識形態的目標不僅要使人們認識到現行體制中可能存在的不公平與低效率,而且要使人們確認只有通過他們參與改革活動,才能創造一個公正而有效率的體制。
二、制度變遷對中國的現實意義
1.充分發揮國家的作用,促進經濟增長。新制度經濟學的國家理論對于中國的改革實踐具有啟示作用。由于政府主導的制度變遷是成本最低的創新形式,同時國家為個人和團體創新提供了外在制度環境的支持或約束。20多年的改革過程實際上是國家主導型的制度變遷,是一個由國家推動的制度創新過程。在中國,有效率的所有權結構尚未成形,市場發育不完善,個人和團體創新成本之大足以扼殺他們的創新沖動。只有在國家保護和推動下,才能實現創新。
國家主要在以下四個方面發揮作用。第一,通過改變產品和要素的相對價格來促進制度變遷。國家可以有意識地采取措施,通過積累某些產品或者要素,改變相對價值,引發制度變遷。第二,通過引進或集中開發新技術、推動制度變遷。加大對社會科學研究的投入;擴大對外交流學習,促進理論研究的深入開展和知識存量的積累。第三,通過完善法律和修改現存制度安排,使其朝著有效率的制度方向變遷。國家可以通過法令、政策等形式,為社會科學研究創造寬松的環境。第四,國家利用其強制性和組織的規模經濟優勢,直接進行制度創新。
2.明確界定產權,促進經濟增長。界定、保護產權是經濟資源合理使用、優化配置的重要條件,有利于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界定和保護產權,明確了經濟活動主體占有和消費經濟資源的內部成本,降低生產成本、優化資源配置可以給經濟活動主體帶來直接經濟利益,這就給經濟活動主體合理使用生產資源、優化配置資源提供了動力,促進我國經濟可持續增長。
當資源出現稀缺的時候,必須界定產權。特別是自然資源的產權不存在或沒有被履行時,即當經濟資源是開放的時候,它將遭到各種可怕的攫取。這種攫取的界限是直到它們的邊際價值等于零,無論從經濟、社會還是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這種攫取都極具破壞力。于是過度捕撈、過度放牧、過度抽取地下水以及過度使用“全球共用品”。這些行為造成可怕的后果,使魚類的生殖循環體系受到破壞、恢復困難;使草原退化、沙化;使水循環系統收到破壞,可用水減少;使臭氧層破壞,造成溫室效應等等。沒有人承擔經濟資源損耗的代價,沒有人承擔環境退化所造成的全部損失,結果經濟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這就形成了所謂的“共同使用的悲劇”。因此,界定和保護產權,是合理使用和保護經濟資源的有力工具。
明確界定產權可以降低或完全消除市場的不確定性和信息不對稱,使產權所有者預期受益得到保證,激勵其生產積極性,促進技術變革和知識創新,刺激經濟增長。1950年的土地制度改革,“廢除了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這使得大約43%的可耕地重新配給60%的農村貧困人口,使農民獲得了土地。明確界定產權大大激勵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經濟乃至全國經濟的快速增長。1950年至1952年的經濟增長情況如下:農業的增長率為:1950年17.8%,1951年9.4%,1952年15.2%;工業的增長率為:1950年36.4%,1951年37.8%,1952年30.1%(安立仁,2004)
我國的社會市場經濟更需要界定產權。明確的產權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提高經濟效率的基礎,因為它確定了基本的行為規則,從根本上減少了經濟摩擦。任何經濟交易實際上都是產權的交換,如果產權是界定不清,得不到保護,行為人不能通過交換使自己的利益有所增長,其生產或交換的動力就很弱或沒有,于是或者交易活動不能發生,或者交易規模縮小。沒有產權的界定和保護,市場經濟發展只能是“天方夜談”。
界定、保護產權,加強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關系;通過共有產權的界定和保護,形成了與社會生產力結構相適應的多層次的產權體系,兼顧了效率和公平,實現了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產權的分散與集中的統一。我國的以公有產權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產權體系構成我國的現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框架。
參考文獻:
[1](美)道格拉斯·C.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上海三聯書店
[2]、[美]道格拉斯·諾思 、羅伯斯·托馬斯:西方世界的興起.華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