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PPI對CPI的傳導過程存在時滯。本文從這一時滯出發,試建立CPI與PPI之間的回歸模型,以期對兩者的傳導機制進行深入分析,并得出相關結論。結果表明,PPI并非是CPI的良好先行指標,其影響需要從不同方面加以區別對待。
[關鍵詞] PPI CPI 倒掛現象 回歸模型 傳導機制
國家統計局年初公布了2008年國民經濟運行數據,數據顯示,2008年全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上漲5.9%,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6.9%。國家統計局2月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09年1月我國CPI同比上漲1.0%,PPI同比下降3.3%。這是繼去年9月兩者首次同時降低以來,連續第五個月出現雙降,但兩者之間的倒掛現象依然維持(如圖)。
根據價格傳導規律,PPI對CPI有一定的影響。PPI反映生產環節的價格水平,CPI反映消費環節的價格水平。整體價格水平的波動一般首先出現在生產領域,先是上游企業原料、動力等購進價格變動,通過產業鏈向下游企業擴散,最終傳導至消費品 。有部分人士認為,PPI作為價格先行指數,其變動會通過價格傳導機制最終反映到CPI上。然而從歷史統計數據來看,這種對應關系并非十分突出,兩者間的倒掛現象在05年之后尤為明顯。但同時也應注意到,PPI對CPI的傳導過程存在時滯,時滯的長短視經濟體制及國情而定,并受經濟周期等多種因素影響。所以,研究PPI與CPI的傳導機制,需要對這一時滯加以分析。本文的研究就從這里開始。
一、模型設計
1.變量選擇
影響CPI的宏觀經濟變量很多,并且包括CPI本身在內的這些變量相互作用的關系比較復雜,但因為是研究PPI與CPI的傳導關系,所以在建立回歸模型時,本文僅對PPI這一指標進行分析。由于工業品出廠價格包括生產資料出廠價格和生活資料出廠價格,而作為上游鏈條中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出廠價格對CPI的影響及傳導時滯應當是不同的,所以本文將生產資料出廠價格指數和生活資料出廠價格指數確定為解釋變量,被解釋變量即為CPI,運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計被解釋變量對解釋變量的回歸模型。
2.回歸模型的建立
根據以上分析,本文選取的解釋變量為生產資料出廠價格指數同比增長率(pri)、生活資料出廠價格指數同比增長率(li),被解釋變量為CPI同比增長率(cpi)。在建立模型之前,我們先假定各變量沒有政策的干預,模型方程形如:
由于解釋變量對CPI漲幅存在著滯后影響,所以本文試建立cpi對pri及li的滯后N期模型,并對這些模型進行比較,分析各自變量對cpi的影響。數據處理采用Eviews5.0 軟件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僅給出部分代表期的回歸結果。
表中,*、**、***分別表示回歸系數在10%、5%和1 %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
二、回歸結果分析
根據以上回歸模型的檢驗結果, li對滯后1至9期的cpi均有顯著影響, 其系數 在第8期時達到最大,但pri對滯后任意期的cpi均無影響。即使第5期后pri對cpi的影響開始變得顯著,但由于回歸系數為負與經濟意義相違背,所以并不能認定它們之間具有內在聯系 。各期滯后模型F統計量對應的概率值始終為0,證明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聯合影響顯著存在??傮w來說,PPI總指數對CPI的影響并不顯著,這表明上游工業品價格變動向CPI的傳導基本上是失效的。
生產資料出廠價格指數對CPI的影響不顯著,其原因可能在于工業品市場處于買方市場以及政府對公共產品價格的人為控制。生產資料主要包括原材料、燃料和動力等,屬于上游產品,需經過中游和下游產業鏈才能夠進入最終消費環節,可見由原材料→生產資料→消費資料的傳導途徑受到阻礙。
在不同市場條件下,工業品價格向最終消費價格傳導有兩種可能情形:一是在賣方市場條件下,成本上漲引起的工業品價格(如電力、水、煤炭等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最終會順利傳導至消費品價格上;二是在買方市場條件下,由于供大于求,工業品價格很難傳遞到消費品價格上,企業需要通過壓縮利潤對上漲的成本予以消化,其結果表現為中下游產品價格穩定,甚至可能繼續走低,企業盈利減少。對于部分難以消化成本上漲的企業,可能會面臨破產??梢皂樌瓿蓚鲗У墓I品價格目前主要屬于政府調價范圍。在上游產品價格持續走高的情況下,企業無法順利把上游成本轉嫁出去,使最終消費品價格提高,最終會導致企業利潤減少。由于前些年不合理的產能擴張,企業生產設備和擴大再生產的存量比較大,導致上游、中游企業的產品供大于求,而原材料、燃料及動力的高價格傳導至中游產成品時,致使中游企業利潤受到擠壓。上游產品價格無法順利傳導至下游產品,從而使價格傳導出現斷裂。
對于一個出口大國而言,出口加快會使國內最終產品價格上升。反之,即使PPI上升,但多余的產能需要境內市場予以消化,這將造成CPI上漲乏力的特點。在CPI的構成當中,食品所占權重最大,而工業品價格對原材料、燃料和動力的價格有較大依賴,兩者不存在完全的對應關系。經濟結構和市場結構決定了CPI與PPI之間的倒掛現象。
三、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到兩點結論:
一方面,PPI中生產資料出廠價格的部分對CPI影響并不顯著,因此PPI作為CPI價格先行指數的說法有待商榷。或許PPI與CPI的傳導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但需要結合我國國情加以區別對待,不可一概而論。
另一方面,由于CPI不僅包括消費品價格,還包括服務價格,CPI與PPI在統計口徑上并非一一對應,因此兩者變化出現不一致的情況是可能的。但若CPI與PPI持續處于背離狀態,這并不符合經濟規律。從當前趨勢看,CPI與PPI之間的差距依然存在,但方向已大致趨同。但這很可能是由于全球經濟低迷引發的正?,F象,不能由此確立兩者之間存在顯著關系。唯有通過前期過剩產能的不斷釋放、工業品市場買方市場格局的轉變,PPI對于上游產品向下游產品的價格傳導規律才能充分反應到CPI上,從而使兩者之間的倒掛現象得到真正的改善。
參考文獻:
[1]CPI大幅回落的背后及市場未來趨勢 [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2a09be0100b5h7.html
[2]陸 磊:論PPI與CPI的傳導機制[J].南方金融,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