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產品的實體價值和虛擬價值作為一個對立而統一的矛盾體存在于人類創造物之中,它們時而對立,時而統一。然而,對于產品的虛擬價值,我們從來沒有給與其相應的地位,尤其是在當今社會——一個對其特別需求的社會。因而,通過對設計的虛擬價值的研究,對把握當今設計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當代 產品 產品價值 虛擬價值
一、引言
人造物品一出現,就必然與價值一詞相關聯。人造物究竟為何而存在,這是人們一直以來關心的問題。對于這一問題的不同看法,影響著人類的設計。原始人類視物為生存的依賴,因而產生了極端實用的設計觀念,生產了許多實用的產品;當今人類視物為生活享受的存在,因而產生了許多帶有享受主義色彩的設計觀念,出現了許多起“奇特”的產品,如網絡游戲等。從完全是實體的需要到有虛有實的需要,而且社會越發達,人們對虛擬的需要就越多。
今天,社會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有了一定的豐裕,人們對產品的虛擬價值的需求也變得越來越流行。遺憾的是,我國有些的設計師還沒有意識到這些,還停留在老的設計觀念上,認為產品還是以前的產品,產品傳播的媒介還是以前的媒介。因而對產品的虛擬價值的研究也變得迫切,尤其是在我們提倡設計“以人為本”的今天。在當今社會,充滿冒出了許多不可思議的商品——藝術品、網絡游戲、音樂鈴聲、搜藏品、各種娛樂等,人們在購買這些商品是大多不是看重商品的使用價值,或者說有些商品根本就沒有使用價值,而是看中了商品的虛擬價值,一種不是為了獲得實物需求滿足的價值。不僅如此,物品中所包含的虛擬價值越高,人們為了獲得它而付出的代價也就越高。
一、產品的價值、“實”價值和“虛”價值
1.產品的價值
產品價值是由產品的功能、特性、品質、品種與式樣等所產生的價值。產品的價值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實體價值,即產品本身的價值,是有形的;另一種是虛擬價值,即產品之外的價值,是無形的。
產品價值是顧客需要的中心內容,也是顧客選購產品的首要因素,因而在一般情況下,它是決定顧客購買總價值大小的關鍵和主要因素。
2.產品的“實體”價值
產品的實體價值也就是產品提供給的滿足人們實物需求的價值,這也是早期產品首先應該具備的,也是決定其價值大小的關鍵因素。因為,在那個時期,物品能夠被交換是因為他們首先是有用的,有使用的價值。例如,一把斧子的實價值是斧子能夠給使用者帶來劈木頭等類似的使用價值。
3.產品的虛擬價值
產品的虛擬價值也就是附加在產品之上的滿足人們精神需要的價值,是產品之外的東西。“商品的虛擬價值越大,交換價值也就越大”正是這個時代決定產品價值的鐵律。追求虛擬價值,這是在當代越來越流行的一種產品價值取向。今天,人們可以為一套虛擬的游戲世界的裝備花上幾百甚至上千元,這個東西本身就是無形的,毫無實體價值可言,單是卻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體現了產品的虛擬價值。再比如,手機鈴聲,作為商品,它的使用價值遠沒有他的虛擬價值大,作為來電提示的信號是次要的,更為主要的是體現自己的個性、身份、心情等以滿足精神上的需求。
二、當代人越來越追求產品“虛”價值的原因
在今天這個時代,只要稍加分析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實物商品都有滿足人們心理需求的虛擬價值,擔負著使人們身心愉悅的功能,更不要說文化旅游等非物質商品了。
1.社會生產力的提高
當代人越來越追求產品虛擬價值,以后的人會更加的熱衷于此,這是社會生產發展的必然結果。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物質的豐裕,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物質需求,并使人們的需求上升為心理的需求。“當我們的物質需要得到滿足之后,我們就會沿著歸屬需要(包括群體歸屬感、友愛、手足之情)、愛情與親情的需要、取得成就帶來尊嚴與自尊的需要、直到自我實現以及形成并表達我們獨一無二的個性的需要這一階梯上升[2]。”
“三大件”,是中國人的特殊記憶,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側影,正好反映了生產力發展對人們需求變化的影響——從基本的物質需求到逐漸講究心理的需求變化。
六七十年代的“三大件”是手表、自行車和縫紉機;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三大件”是彩電、冰箱和洗衣機;九十年代中后期是電話、空調和計算機;本世紀初是汽車、商品房和旅游。
2.人本回歸使然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人類自身的關注越來越高,以人為本的觀念越來越受到重視,從物到人的回歸成為必然。產品不是設計的目的,人才是設計的最終目的,設計學本來就應該是研究如何為人類創造更加美好生活的學科,它應該是為人類謀福祉,讓人獲得更大的自由和發展。因此,產品應該是人的產品,必然具備更多的人性。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在設計產品時,更多地考慮人的需求。
3.信息革命改變了產品的形式
2O世紀中葉,由于以技術創新為顯著特征的技術進步的不斷發展,出現了數字電子技術,從而引發了一場信息革命。信息成為人類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資源,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信息產業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變更。人類社會已逐漸邁入一種后工業化社會,產品的概念也再發生變化。以前的產品大多是有形的,而今已有非物質化的傾向。因而產品的價值形式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由原來的實體價值變為虛擬價值形式。
三、 面對著這種趨勢的設計對策
設計的虛擬價值的日益提高,這是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甚至有完全壓倒設計的實體價值的趨勢。面對這些,要想使設計的產品適應這個時代,創造更大的價值,必須改變我們的設計觀念,提高產品中的虛擬價值。
1.改變設計觀念,提高創新意識、提高設計的虛擬價值的地位
(1)改變設計觀念
已經過去的20世紀,是技術革命改變人類生存環境以及人類生存方式發生最大變化的一個世紀。21世紀的經濟趨勢,從總體上看,是建立在物質原材料基礎上的舊的產業模式向創意經濟模式轉變的時代。對于這個新的經濟模式來說,人類的智力與想像力能夠達到什么程度,它就能發展到怎樣的程度。經濟組織模式的這種根本改變也同樣徹底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方式、時間安排方式、生活休閑方式、生活社區選擇方式以及個人和家庭的身份認定。
就在這樣一個變化迅猛的時代,有些產品以自己的方式出現在了這個時代,然而相應的觀念卻還沒有跟上。當“超女”們以在臺上忙得不亦樂乎的時候,臺下的許多人去大加批評。孰不知這是一種全新的商品,只不過它賣的不是什么見得著的產品。當大家在博客、論壇、聊天室侃得火熱的時候,在QQ里聊得火熱的時候,很多人說“無聊”。是的,正是無聊誕生了這么多新的商品,而這些商品的價值基本上全是虛擬價值。人們的觀念已然落后,跟不上時代的節奏。
如果還認為今天的工業設計還是“就批量生產的工業產品而言,憑借訓練、技術知識、經驗及視覺感受,而賦予材料、結構、構造、形態、色彩、表面加工、裝飾以新的品質和規格”,那將是多么的與時代格格不入。工業設計這一個工業社會產生的概念在非物質化日益明顯的后工業社會已經不太適應。今日設計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其目的是為物品、過程、服務以及它們在整個生命周期中構成的系統建立起多方面的品質。” 今日的產品將不再應該被看作是物品,而應該成為人們之間互換心理需要的載體,是一個承載著價值、理念的文化用品。“產品是概念,產品是思想;產品是信息,產品是文化。這里,產品完全從一種有形之物轉換成了一種無形之物。一般而言,無形統治有形,無形高于有形。也就是說,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比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價值更高,利潤更大[5]。”今日企業不再是單純的物品制造所,而是文化生產、制造、銷售的單元。國際貿易中交換的不再是貨物,而是文化。
(2)提高創新意識
創新是設計的生命力,產品虛擬價值的創造也離不開創意。Ipod的創意使蘋果公司重新煥發生機,更增加了蘋果公司的無形價值。
創新應該是有方向性的創意,應當與創意經濟特征相吻合,應當與時代特征、時代需求相適應。
創新的實現離不開一個好的氛圍。在我國,應當建立健全創新機制,提供優惠的創新產業政策,鼓勵創新。
(3)提高設計的虛擬價值的地位
創意產業、創意經濟或譯成“創造性產業”,是一種在全球化的消費社會的背景中發展起來的,推崇創新、個人創造力、強調文化藝術對經濟的支持與推動的新興的理念、思潮和經濟實踐。[7]從這個概念中我們可以看出創意產業生產的產品價值主要是虛擬價值。而全世界創的意經濟每天創造220億美元,并以 5 %的年增長速度遞增。這也就要求我們加快發展創意產業(創意經濟),增加“虛”價值的產量,提高虛擬價值的地位。
不僅如此,在傳統的制造領域,仍然要求我們提高制造品的虛擬價值——品牌、審美、娛樂體驗等。
2.使設計融合互聯網等各種新傳播媒介
凱文.凱利說“網絡有他們自己的邏輯。當把一切都連接起來的時候,奇妙的事情就發生了”。梅特卡夫說“網絡的價值等于n的平方”。這些都表明網絡已成為了創意的放大器,它能將創意的價值無限放大。“百萬格子”的暴富傳奇無時無刻不再激勵著那些從事創意產業的人們。同樣,3G、4G等技術的發展,也為設計的騰飛提供了平臺。
因此,要想讓創意、設計的價值發揮到極致,必須借助這種具有奇怪魔力的工具。
四、結論
在當今社會,產品的虛擬價值是不容忽視的,而且必須提高它在產品價值中的分量。這樣,我國經濟的發展才能跟上世界的步伐,我國產品才有競爭力。加快創意產業發展,提高傳統產業中產品的虛擬價值,努力使設計與各種新的傳播媒介相融合,是應對不斷擴大的虛擬價值需求的策略。
參考文獻
[1]曉 林 秀 生:看不見的心——虛擬經濟時代的到來[M]. 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2]馬斯洛:洞察未來[M]. 華夏出版社,2004年
[3]郭 敏:信息產業持續創新功能經濟學分析[J]. 合作經濟與科技,2007年11月下,總第333期
[4]周子琰 姜奇平:創意經濟新論[M].新星出版社,2006
[5]李海艦:產品的革命:產品是什么[M].經濟學家茶座,2005年3期
[6]毛白滔:創新意識是藝術設計的生命力[J].裝飾, 2005,(07)
[7]RICHARD E.CAVES.創意產業經濟學[M].新華出版社,2004
[8]王亞雪:“格子經濟”的誕生[J/OL].互聯網周刊,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