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正在全球不斷蔓延開來,2009年對中國企業來說,如何從這場全球性金融危機中吸取經驗教訓、加強企業財務管理的理論啟示,是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 財務危機 財務管理 財務狀況分析
一、企業財務危機識別的方法
財務狀況分析是危機識別的主要方法,通過分析可以發現財務弱點,找出財務失敗的征兆。企業的償債能力、資產管理能力及獲利能力,是財務危機識別分析的核心指標。公司的償債能力越弱,資產管理能力越低,盈利能力越高,發生財務危機的機率越大。著名企業家李嘉誠也說:“現金流、公司負債的百分比是我一直最關注的環節,這是任何公司的重要健康指針。任何發展中的業務,一定要讓業績達到正數的現金流。”財務狀況分析主要包括償債能力分析、資產管理能力分析和盈利能力。
1.償債能力分析
償債能力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能力。對企業債務清償真正有壓力的是那些到期的債務,企業清償到期債務要以足夠的現金流入量為保證。償債能力分析應重點關注四個比率:一是流動比率。流動比率=(速動資產÷流動負債)×100%,流動比率過低,企業可能面臨清償到期債務的困難。營業周期、流動資產中的應收賬款數額和存貨的周轉速度是影響流動比率的主要因素。二是速動比率。速動比率=(速動資產÷流動負債)×100%,影響速動比率的重要因素是應收賬款的變現能力,如果該比率偏低,則可能造成企業急需出售存貨帶來削價損失或舉新債形成的利息負擔。三是現金到期債務比。現金流動債務比=經營現金凈流量÷流動負債,現金債務總額比=經營現金凈流量÷債務總額,真正能用于償還債務的是現金流。現金流動債務比反映企業實際的短期償債能力,現金債務總額比反映企業用經營現金流償還全部債務的能力,若該指標低于銀行同期貸款利率,說明公司營業現金流不足,舉債能力差。四是資產負債率。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負債比率越大,企業面臨的財務風險越大,資產負債率在不久的將來60%~70%,比較穩健合理;達到85%以上,應視為發出預警信號。
2.資產管理能力分析
由于應收賬款、存貨不能直接用來償還債務,這就需要進一步分析其周轉速度,以判斷其變現速度、償還能力。如果應收賬款、存貨變現速度慢,企業可能會出現財務危機。管理資產能力分析應該關注三點:一是存貨周轉率。存貨周轉率=(產品銷售成本÷平均存貨成本)×100%,存貨周轉率反映存貨管理水平,存貨周轉率越低,存貨的占用水平越高,流動性越差,轉換為現金的速度越慢,影響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二是應收賬款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銷售收入÷平均應收賬款)×100%,應收賬款周轉率越高,說明其回收越快。反之,則說明營運資金過多滯留在應收賬款上,影響正常的周轉及償債能力。三是總資產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平均資產總額)×100%,總資產周轉率用于衡量企業運用資金賺取利潤的能力,經常和盈利指標綜合使用,全面評價企業的盈利能力。
3.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體現了企業的出發點和歸宿,盈利能力主要包括產品獲利能力及資產獲利能力。盈利能力分析應該關注以下四點:一是銷售凈利率。銷售凈利率=凈利潤÷銷售收入,該指標反映銷售收入的收益水平,銷售凈利率可分為銷售毛利率、銷售稅金率、銷售成本率、銷售期間費用率等指標進行分析。二是總資產報酬率。總資產報酬率=(凈利潤÷平均資產總額)×100%,總資產報酬率根據實際情況而定,表明企業資產的綜合利用效果。該指標越低,表明資產的利用效率越差,說明企業在增加收入和節約資金等方面效果很差。三是凈資產報酬率。凈資產報酬率=(凈利潤÷平均權益)×100%,反映所有者權益的投資報酬率,具有很強的綜合性。若指標過低,就是危險的信號,表明企業盈利能力嚴重不足。四是經營指數。經營指數=經營現金流÷凈利潤,該指標可直接反映企業的收益質量。
二、金融危機對我國企業財務風險的傳導機制分析
全球金融危機正通過外貿、金融等途徑對我國實體經濟產生消極影響,其“作用點”至少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外貿出口依存度較高的行業企業首當其沖地受到了沖擊
2007年,我國出口總值占GDP的比重高達37.5%,其中機械、紡織、鋼鐵、化工、輕工、電子等行業的出口額名列前茅。但2008年前三個季度,這些行業因國際市場需求萎縮,出口增幅急劇下降,甚至出現負增長。此前被高速增長的出口銷售額所掩蓋的財務風險,開始浮出水面:
(1)壞賬風險。據商務部數據,2008年中國對美國出口壞賬率增長了3倍左右。我國企業對外出口八成以上采用信用銷售形式,歐美國家付款期一般在交貨后方90天,有時長達120天~150天,拉美地區甚至長達360天。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國際金容市場流動性不足,使我國企業出口形成的應收賬款,發生壞賬損失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2)匯率風險。人民幣持續升值,不但給出口依存度較高的企業出口造成壓力,還使企業應收賬款等外幣資產相對貶值。據中國人們銀行數據,自2005年7月匯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已累計升值了19.25%,自2008年初以來就升值了7.41%。金融危機使得未來美元對人民幣繼續走弱的可能性進一步加大。
(3)籌資風險。有些行業民營和外資企業居多,其中又以中小企業居多。這類企業日常經營和投資所需資金,較少來源于資本市場發行上市等直接融資渠道,更多依賴于銀行信貸等間接融資。受前期緊縮貨幣政策以來金融危機的影響,國際國內資本市場暴跌,金融機構惜貸,企業正常融資受阻。
(4)現金流量風險。企業維持日常生產經營和償還債務本息,需要有足夠的現金流。以上財務風險的共同作用,使出口依存度較高的企業面臨巨大的資金周轉壓力。資金鏈一旦斷裂,企業難免陷入倒閉破產的境地。目前,在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等地區外向型加工企業,因現金流量不足而導致關閉破產的問題已經顯現。
2.資本密集型的行業企業財務費用大漲,利潤空間被擠壓,導致投資信心不足
資本密集型行業如鋼鐵、石化、汽車、施工及房地產,對信貸資金的依賴比較大,因此財務費用對其利潤的影響十分重大。受前期貨幣政策收緊的影響,這四大行業中國有企業的財務費用,2008年1~9月同比分別增加62%、71%、65%和73%,而2007年同期增幅為39%、-6%、22%和33%。由于非國有企業債務資金成本往往更高,因此其財務費用的壓力也更大。受此影響,投資者信心不足,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和國內外投資者新增資本投資步伐明顯放慢。據統計,2008年前三季度,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額同比僅增長1.7%,外商投資新設立企業同比下降26.2%。
3.汽車和房地產兩大行業面臨消費信心下降的嚴峻考驗,其財務風險向上下游傳遞
經驗表明,當外部經濟環境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收入增長低于預期時,消費者一般會改變家庭支出決策,并首先考慮推遲甚至取消汽車、住房等特定產品的購買計劃。這已導致汽車和房地產行業連續數月的銷售低迷。而汽車和房地產普遍被視為各地區的支柱產業,其對零部件制造、鋼鐵、建材、施工、裝修、維修等上下游行業的關聯度甚高,使其財務風險通過上下游轉遞而被放大,形成連鎖反應。
三、企業財務危機防范路徑
財務風險管理的基本理念是以預防與控制為主,以危機管理為輔。企業財務危機的發生與管理者危機防范意識的淡薄直接相關。為了防范財務危機的發生,企業必須牢固樹立財務危機管理意識,對潛在危機應有清醒的認識和警惕,具有識別與控制各種財務危機的能力。
1.優化財務結構,適度控制財務風險
財務結構優化是企業財務穩健的關鍵,優化目標是綜合資金成本低,財務杠桿效益高,財務風險適度。企業應當根據經營環境的變化,通過存量和變量調整的手段,不斷對資本、負債、資產和投資進行結構調整,使其保持合理的比例。首先是優化資本結構,企業應在權益資本和債務資本之間保持合適的結構,負債經營的臨界點是全部資金的稅前利潤等于負債利息。一旦超過臨界點,加大負債結構比率會成為財務危機的前兆。其次是優化負債結構。負債結構性管理的重點是負債的到期結構。第三要優化資產結構。其核心指標是反映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間差額的“凈營運資本”。
2.抓住現金流量生命線,確保資金流動性與安全性
企業最最基本的目標是股東財富或企業總價值最大化,該目標通過獲利水平和利潤指標反映出來,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現金流量這一企業生命線上的。不少企業陷入經營困難甚至破產,并非因為資不抵債,而是由于暫時的支付困難。因此,利潤或是企業總價值最大化不能停留在賬面盈利上,而是要以價值的可實現性和變現能力作為前提。企業應把利潤和現金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速資金回籠和周轉,提高資產變現能力,加強對應收賬款的管理和催收力度,盡量減少呆帳和壞賬。企業應根據現有業務來產生現金流量的情況追求相應的成長速度,同時要手持一定量的現金以滿足正常運營和應付突發事件的需要。
3.注意國家政策變化,預防可能的財務風險
負債經營的企業一方面要關注國家產業政策、投資政策、金融政策、財稅政策等變化,關注其對企業在投資項目、經營項目、籌借資金、經營成本等方面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應;另一方面又要關注因市場格局、市場需求、供求關系等變化,使企業采購成本和市場投入增大,而引起企業成本費用和資金需求增加使財務成本上升而出現經營虧損。
4.建立財務預警指標體系,及時防范企業財務危機
企業增長周期波動理論奠定了財務危機預警的理論基礎,企業財務危機的漸進性使構建財務危機預警體系成為可能。企業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建立財務預警體系:一是通過對凈資產收益率、銷售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等指標的跟蹤監測,及時分析預測企業盈利能力,及時減少財務危機的隱患。二是通過對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現金比率、營運資金對流動負債比率、負債比率、權益比率,以及負債權益比率等指標的跟蹤監測,分析企業的償債能力和資本結構,及時預測企業發展的穩定性,及時發現企業財務杠桿所產生的風險。三是通過對營運資金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固定資產周轉率、所有者權益周轉率和總資產周轉率等指標的跟蹤監測,分析監測企業的活力性,及時發現財務危機的先兆。
5.謹慎提供資產擔保,減少企業損失與財務風險
企業經營者在向存在隸屬關系、投資關系或業務關聯單位提供資產或信譽擔保時,一定要謹慎行事,對被擔保的企業或項目進行全面了解并做到胸中有數,且在符合國家政策規定的前提下,方可結合本企業的情況適度提供一定期限內的擔保。這是因為,這些企業是在自身不具備到期償還債務本息能力的情況下,才向外尋求擔保。這些企業一旦經營不善或者不能到期償還債務本息時,擔保人必須承擔連帶責任,負責償還被擔保人的債務本息,給擔保企業帶來不應有的損失而增加財務風險。
參考文獻:
[1]呂 峻:財務危機公司的治理結構征兆.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2]呂洪友:公司財務危機產生的原因和防范對策.財政金融,2007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