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金融危機對我國電力企業的影響
1.電力建設發展速度放緩
電力發展,基礎建設是先行軍,沒有堅強的電網電力發展就無從談起。電網建設經過前幾年的快速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與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基本適應,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支撐作用。在電網建設中城網發展速度一直高于農網建設,這與當前的企業體制相關。城網資產屬于各級省電力公司,每年都會有一定規模的技術改造和修理資金,農網經過近十年的改造,日常僅靠各縣供電公司自籌資金對其進行維護使得資產質量遠不如城網堅強。
自2008年開始的金融危機,沖擊著整個國民經濟,使其放慢了發展腳步,在一些高耗能的大企業甚至出現減產停產的局面,嚴重影響著電力供應市場。銷售減少、收入減少、對電網的投入也會減少,這一連動效應使電力企業發展陷入困境。
2.電力消費量在減少
人們生產、生活離不開電力,電力是經濟發展的動力。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電力的需求量是呈逐年增加的態勢,電力需求量的不斷擴大也進一步拉動了電力工業的發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電量發展的起落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電力消費量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經濟增長速度,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不同的經濟結構模式、不同的社會用電結構,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都會對電力消費量產生影響。
在這中間大工業用電量在全社會用電量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經濟危機的產生,全社會工業企業首先受到沖擊,在一、二、三產業之間,工業內部尤其以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等行業電量下降最多,高耗能產業增幅迅速回落。
3.對電力產業鏈的影響
金融危機對電力造成了影響,而電力產業在社會產業鏈中居中間環節,是聯系其他產業的關節,在含有電力的這個產業鏈上包括前面所提到的鋼鐵、有色等大工業。經濟和電力產業鏈之間具有長期的均衡關系。因此,該電力產業鏈上的其他產業受到了很大影響,最嚴重的后果是直接隔斷了電力產業鏈。而電力產業鏈與經濟受自然資源、能源、動力、環境容量等因素長期的共同約束,當產業鏈受到影響時候,由于它們長期形成的逆向均衡關系,最終導致整個社會的發展受到影響。
二、電力企業的財務管理風險
1.企業經營業績下降
美國消費的銳減和美元的貶值,直接影響中國出口貿易總量近50%,受美國乃至國際市場萎縮的影響,2008年國有企業凈利潤和利潤總額都出現了負增長,其中許多企業出現了急劇虧損的現象,四季度的利潤總額和凈利潤都逐次遞減,電力企業也不例外,放眼全國電力企業,絕大部分是在虧損經營。
2.投資帶來巨大的財務風險
2008年下半年連續幾個月來,中國股票市場大跌,僅是2009年3月,上海和深圳的股市跌幅均達20%以上。所以,中國的資本市場受到重大沖擊,企業來自投資方面的財務風險就在所難免,一方面,投資會急劇萎縮;另一方面,原有的投資會帶沉重的債務負擔,形成巨大的財務風險。
3.籌資活動帶來的財務風險
由于在2007年上半年及以前期,我國資本市場很活躍,國內國際市場需求量也很大,電力企業為了擴大規模,紛紛向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籌集資金。而由于2008年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導致企業不能實現預期的收益,甚至不能在額度和期限上獲得保證,這樣就使企業產生了巨大的借款費用和壓力,形成難于抵御的財務風險。
三、金融危機下的電力企業的財務管理策略
1.要增強企業財務風險意識,建立行之有效的風險防范機制
(1)要堅持謹慎性原則,建立企業自身的風險基金
即在損失發生以前以預提方式建立用于防范財務風險損失的專項準備基金。比如可按一定規定和標準計提壞賬準備金,用以彌補企業的財務風險損失。
(2)應當建立企業資金使用效益監督制度
企業應當定期對相關財務指標或財務比率進行考核,加強流動資金的投放和管理,提高流動資產的周轉率,進而提高企業的變現能力和現金流量。增加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另外,還需要盤活現有的存量資產,加快閑置設備或庫存商品的處理,將收回的資金盡快用于償還債務。
2.建立財務預警機制,提高財務決策水平
投資決策是事關企業重大經營活動決策的主要內容之一,其正確、適當與否直接關系到財務管理工作的成敗和有效。在當前金融危機的情形下,為防范企業財務風險,企業必須也務必采用科學的、謹慎的決策方法。決策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影響決策的各種復雜的因素和環境,盡量采用定量計算及分析方法,并運用科學的決策模型進行行之有效的決策分析,對各種可行的方案進行決策時,切忌主觀判斷。
財務預警機制是以企業信息化為基礎的,金融危機下,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中潛在的風險應當進行實時監控,對于經營者來說,它能夠在財務危機出現的萌芽階段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改善企業經營;對于投資者來說,可以在企業財務風險初露端倪時及時處理現有投資,以避免更大損失。
首先是成本控制管理。即節約成本,直接增加經濟效益,以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和生存能力。有效的成本控制是建立在科學的成本分析基礎上的。結合企業實際找出成本控制的內容,比如產品成本、資金成本、人力成本、營銷成本等;根據成本內容掌握能夠可控的成本,分析各成本構成要素,著重對各成本進行分析,如直接生產費用(原料、輔料、直接勞動成本)分析,制造管理費用分析,勞動力成本分析,確定成本費用可壓縮空間,找出控制關鍵環節點,采取措施,對癥下藥。諸如通過降低差旅費用、招待費用標準降低管理費用支出,通過裁減員工,提高工作效率來降低人力成本,通過降低采購成本和銷售費用來降低營銷成本等。尋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的途徑。
其次是資金效率管理。即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減少現金流出,增加可控現金,注重采取多種融資渠道,企業須大力加強組織收入的工作力度,在盡力擴大銷售的同時,加強應收賬款的管理,對應收賬款實行動態跟蹤,加大催收力度,合理謹慎估計壞帳額度,加強存貨管理,科學、經濟、合理采購,促進現金周轉速率,通過這一系列管理措施,力求保持現金流量穩定,平衡現金流入與流出的關系,來保證企業具有長期穩定的支付能力,此舉既是企業應付危機的良策,同時也是保障企業穩定發展的一劑良藥。
最后,財務人員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適應新形勢。企業財務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企業的經營效益,財務管理處于企業管理核心地位,必然要求財務人員不斷學習新知識及新政策,不斷充實自己,提高素質,市場經濟逐步完善與發展,財務人員水平也在逐步提高,財務人員應在管好、用好資金上多下功夫。因為,資金是企業的血液,企業的生存、發展離不開資金的合理籌措和有效使用,一方面,企業為了擴大再生長面臨著資金緊張,另一方面,社會上還存在著大量游資,這就要求財務人員能夠利用自身的優勢,在資本市場上盡可能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風險為企業籌集最多的資金。因此,財務人員要多參加學習,不斷充實新知識、新經驗,為企業創造更多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