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公允價值會計再次成為爭議的對象。公允價值法雖然克服了歷史成本法的“滯后”特性,但也帶來了“過度反應”的缺陷。本文在回顧了公允價值法相對于歷史成本的優點后,分析其在金融危機中“助跌”的缺陷,并提出了改進公允價值應用體系的建議。
從2007下半年開始,發源于美國的次貸危機迅速演變成一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場不斷擴大和蔓延,不僅對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巨大的打擊,同時還影響到我國在內的許多新興國家經濟發展速度,甚至關系到了我們的經濟生活。在這場危機中,公允價值這個本已飽受爭議的會計方法再次被推到了爭議的風口浪尖。
一、何為公允價值
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這樣定義公允價: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當事人根據自愿原則進行資產交換或負債清償的金額。該定義有幾個假設概念:第一,公平交易。所謂公平交易就是指不存在特別或特殊關系的當事人之間進行的交易。就是說該交易是在非關聯方之間進行的,買賣雙方都是獨立發生的行為。這樣的交易才算是公平。第二,熟悉情況的當事人。
根據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于2006年9月正式發布美國財務會計準則第157號——公允價值計量,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報告實體所在市場的參與者之間進行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項資產所收到的價格或轉移一項負債所支出的價格。
2006年2月,我國頒布了新的會計準則《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該準則這樣定義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置換或負債清償的金額計量。
二、歷史成本法向公允價值法的轉變
以前,會計制度都是采用歷史成本計量方法來計量資產和負債的價值,但是歷史成本法具有“滯后性”,并不能及時地為利益相關者提供會計信息。首先,企業經營面臨日益復雜的經濟環境,歷史成本計量并不能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資產和負債現實價值。其次,企業不斷涌現出新的業務模式,尤其是金融企業在各種基礎資產上衍生出種類繁多的創新金融工具。這些隱藏著巨大風險的創新金融工具在歷史成本計量的會計原則下,只能得到初始確認,卻得不到后續確認。
上世紀80年代,美國有2000多家金融機構因從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了財務困境,但是在各公司爆出問題前,它們的財務報告仍然顯示公司的經營業績良好。因為這些財務報告采用的是歷史成本法。這些事件成為了金融工具計量方法變革的導火索。1990年SEC主席查理指出,歷史成本計量下的財務報告沒有充分考慮到衍生金融工具的在險價值,這種價值計量方法對于預防和化解金融風險是沒有效果的。隨著歷史成本法的缺陷不斷暴露,公允價值法登上了歷史舞臺。公允價值法具有符合配比原則、能及時反映企業最新變化的優點,逐漸成為主流的計量方法。2006年,FSAB正式發布關于公允價值計量的157號財務會計準則。而GAAP中也有40項準則明確要求或鼓勵報告主題采用公允價值計量資產價格。2006年2月,我國頒布了新的會計準則《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準則要求上市公司必須將其股票投資劃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或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這兩類金融資產均必須以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基礎。
三、金融危機中的公允價值
盡管與歷史成本法相比,公允價值法具有諸多優點,但其自身也有一些難以避免的缺陷。各種金融資產的價格時常波動,甚至是脫離內在價值的大起大落,由于公允價值法要按照市價計量資產價值,其在財務報表上反應的資產價值也就跟著大起大落。公允價值法是把雙刃劍,雖然解決了歷史成本法“滯后反應”的缺點,卻也帶來了“過度反應”的缺陷。而這種缺陷在單邊市場行情中表現得更加突出。
2007年,我國證券市場迎來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波瀾壯闊的大牛市。恰好在這一年,我國啟用新的會計準則,該準則規定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必須以公允價值計量,并且交易性金融資產所產生的損益直接計入利潤表。許多上市公司往往會投資于其他上市公司的股票,由于證券市場單邊上漲,以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收益源源不斷地表現在利潤表上,于是這家公司的股票也跟著上漲,而投資于該公司股票的其他上市公司利潤也跟著上升。上市公司間的交叉持股和互相投資使整個市場形成一種“股票上漲—公司盈利上升——股票上漲”的循環,助長了整個股市的泡沫。2008年,由于證券市場單邊下跌,又形成了一種完全相反的循環。
2007年末,由美國引發的次貸危機更使公允價值法的缺陷暴露得一覽無遺。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很多金融資產都已經失去了活躍的市場,更不要提有序的交易。不論是原始金融產品還是衍生金融產品的價格都紛紛下挫,有的甚至是大起大落。按照公允價值計量,企業必須注銷大量金融資產。以銀行為首的金融機構往往持有最多的金融資產,它們大規模地注銷金融資產、計提還賬準備,引發人們對銀行資產安全性的擔憂,加劇了市場的恐慌,致使金融市場進一步下跌。此次金融危機,我們可以歸咎于信貸體系的無限擴張和信用衍生工具的過度應用,但公允價值會計的推波助瀾作用也無法否認。
四、公允價值的運用前景與改進建議
在金融危機中,公允價值會計的“助跌”特性遭到了猛烈的抨擊,但我們不能把危機的根源歸咎于會計制度本身。會計僅僅是一個反應企業經營情況的工具,在沒有出現更加優越的計量方法之前,公允價值會計仍舊是現階段最優的、最能及時反應資產和負債價值的計量方法。一時的挫折并不能改變成本法向公允價值法轉變的歷史潮流。根據公允價值會計在金融危機中暴露出的弱點,我們應當有針對性的改進具體的應用體系:
1.加強投資者教育,讓投資者真正認識公允價值會計的本質以及在極端的市場情況下存在的缺陷。
2.公允價值和歷史成本同時披露,給投資者提供更多參考信息。
3.提高會計人員、審計人員的專業素質,完善公允價值的評估方法。
4.加強信息披露和市場監管,使上市公司的經營情況更加透明。
參考文獻:
[1]路曉燕:公允價值的國際應用.會計研究, 2006(4)
[2]葛家澍:關于在財務會計中采用公允價值的探討.會計研究,2007(9)
[2]邢精平:公允價值會計:美國的經驗與教訓.證券市場導報,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