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意境是藝術作品的靈魂,它是客觀事物精粹的集中。作品通過藝術加工達到情境交融的境界,同時也是人思想感情的陶冶。油畫山水的意境取向由畫家的思想和民族性決定,山水畫由“自然的繪畫”走向“思想的繪畫”。用中國式的智慧去表現中國的山水,融入中國畫的意境。油畫山水要想取得更高成就,就必須從中國傳統中“天人合一”美學觀的精粹之處,從中國文化的思想淵源中探出真諦,從而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
[關鍵詞] 意境探索取向發展
油畫傳入中國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而繪畫的本土性使其有了很大風格的轉變。用其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不同而有了不同民族風格的體現。作為中國人應該用中國式的思維去表現藝術的美,去創立不同于西方風格的油畫。所以,隨著西方藝術思潮的不斷涌入,在西方文化的的碰撞和融合中,我們清楚地看到我們民族藝術的強大優勢,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在西方藝術的映照下散發出來的光彩。
作為中國畫家,怎樣合理地運用外來藝術,怎樣發揚光大中國繪畫的民族風格和民族特點,怎樣通過自己的作品傳播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也是西方藝術家對東方傳統藝術關注的原因。
“油畫山水”它是近些年才開始出現的一個新的美術概念和術語,它充分體現了中國民族文化精神與中國油畫語言融合的現象。油畫山水是對有中國山水意蘊的油畫藝術形式的統稱,是對西方風景畫與中國山水畫這兩種具有中西代表性的藝術表現形式放在同一層面進行解構,重組,創造出的一種全新的藝術表現形式。本文主要從山水畫方面來談一談與油畫的結合,以及油畫山水的意境取向和發展。
一、意境的解說
提到“山水畫”這個詞,最多見的中國畫里面,人們只會把它歸結為油畫風景。再提到“意境”這個詞,用得最多的還是中國畫里意境。意境的范疇一經誕生,便成為山水畫的最高追求目標之一,從而使山水畫有了更高的境界和情調。意境是畫家的主觀心境與客觀物相結合而成的藝術境界。中國藝術家在表現自然形象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不是單純的模擬自然,而以表達性情為基準,最終借助于意象來表現意境,從而表現出作者在大自然中所體驗到人生的某種理想和境界。
山水畫中的意境包括“立意、詩意、情感”等幾個方面。自然中的山水林木,即無感情,也無思想,而畫家卻往往賦予畫中山水林木某種意義,這就是畫家的“立意”意匠的主觀作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畫家筆下的山水林木已不是生活中的自然表象,而是具有了個性和意趣了。“立意”不是純主觀的臆造,它是畫家認識生活的成果,是畫家在生活中所產生的一種感情,一種美的理解和認識,是人主觀世界的活動。“立意”是藝術作品的靈魂,是在情感認識的基礎上提煉、概括、升華而形成的。
二、探索油畫山水的意境取向
中國畫是中國式思維的最好體現,把中國山水畫里的意境用油畫這個材料來表現,也就是油畫山水的意境。當然,只把形式和內容結合起來探索是非常片面的,油畫山水的意境取向涉及到油畫民族化的問題,就不僅僅只是繪畫語言和表現風格的問題,這應該涵蓋畫家的創作精神和寬泛的文化素養。而不是一味的照搬中國山水畫的原貌。否則也只是“照葫蘆畫瓢”,行似而神不似。我們主要是學習中國畫里的內在本質的氣韻。也就是所表現出來的意境;我們要學習中國畫里的哲學思想,這些是中國的傳統,是中國文化最寶貴的財富,是東方藝術的精粹。
中國藝術家之所以不滿足于純客觀的機械式模寫。是因為意境不是一個單層平面自然的再現,而是一個境界深層的創構,而過于真實的物象卻使人失去了更多想像的空間。它給人一種確定的感官,使不同的人有相同的感受。所以,在本人看來,油畫和中國畫只是材料不同,只要悟到了物象給人的內在藝術本質,就可以把它表現出來。就如油畫家完全可以把自己對山水意象的體驗訴之于水墨。同樣可以把中國山水畫的意象融合到油畫中,使之具有中國山水畫的意境。但是“油畫山水”并非直接用油彩和工具臨摹中國傳統山水畫就行,否則油畫材料的特性就發揮不出來,得不償失,關鍵要對中國民族文化精神有深刻的理解,并能夠運用個性化的油畫語言表現出來。在《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油畫作品展》和《當代中國山水畫?油畫風景展》中,本人認為極有“油畫山水”意識的作品也不少,但較為突出的是曹吉剛、張元、李秀實、祁海平、張新武、王治平、任業圣、毛岱宗、張冬鋒。從這些藝術家探索的成果中,可見油畫風景的中國化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并逐漸被大家認可。
三、從山水中汲取精華發展油畫山水的意境
1.情景交融融入油畫山水畫意境中
追求意境的表現是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畫的主要特征之一。山水畫中高山大川的雄渾厚重,小橋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間云霧繚繞,小路曲折蜿蜒,樓臺聳立,船帆點點……讓我們感受到畫家對故土、對大自然的那份眷戀,那份癡情,帶給我們充滿情趣的、有獨特意境的美的享受,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對意境的創造是山水畫家畢生追求的藝術境界。了解、認識中國山水畫的意境,使我們更好地對作品賦予感情和激情,并且對畫面進行高度的提煉和概括,達到以少勝多,以不盡表現無盡,氣魄雄渾。微妙儲蓄的藝術效果,產生共鳴,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中國山水畫的意境往往同詩意聯系在一起,中國向來有詩畫同源之說,宋朝張舜民說:“詩是無形畫,畫是無形詩”,一幅好的山水畫應該是有詩意的,詩意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詩與畫的表面結合,用畫來表現詩意;另一種是融“詩意入畫”,畫本身成了詩的化身,畫不必依詩而存在,成為“無聲詩”。這里要求畫的立意、筆墨、布局甚至色彩都完全詩化,如傅抱石、關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嬌》,吳冠中的《山村》都是運用“無聲詩”來表現畫的意境,藝術必須表達感情,這種感情還必須是一種真摯的感情,一幅好的山水畫作品必須能夠表達感情才具有藝術感染力,真摯的、強烈的感情是藝術創作的必要條件,而每一個人的感情是受思想支配的,有什么樣的思想必然有什么樣的感情,畫家通過構圖、造型、線條等手段所創作出的作品與觀眾產生交流?!巴鈳熢旎?、“師法自然”就是創造繪畫意境的根本途徑,畫家們為了創造出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的意境,將自己的情感注入到對象之中,以實求虛、以有求無、以真求神,把無限寓于有限之中,創造出“象外有象”的有意。
如李可染先生所說:“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熔鑄,經過高度藝術加工達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從而表現出來的藝術境界、詩的境界就叫意境”。如李可染的《萬山紅遍》運用朱砂色層層點染的畫面;倪瓚的《漁莊秋霽圖》運用平實儉約的構圖,剔透松靈的筆墨表現的幽淡荒涼的意境;林風眠的《秋鶩》運用清淡的筆墨,表現廣闊的遐思天地。
2.把山水畫中思想融入油畫山水畫意境中
中國山水藝術之所以極富感染力和穿透力,就是它深刻內涵中,蘊藏著一種哲學思想。這種哲學思想使中國山水藝術不是美的裝飾,而是美的原動力。他們的全部技巧,就是一個點,一條線。以及由這點、線發出的面,即空間,令人無限遐想的空間。但這一點一線,足夠使們我久久地思索,此所謂意象。欣賞西方風景畫,就如我們看到一幅美好的景色,但僅此而已。中國山水畫則不然,我們從中可以找到自然美與藝術美的連接處,也正是這個連接處,才最是叫人沉醉。中國山水畫是非常注重意境表現的,自然景物經畫家之手,顯于雄渾,或顯于清幽、冷寂之鏡。
3.中西結合融入油畫山水畫意境
文化環境的不同造就我們的藝術永遠脫離不了本民族的特性。而油畫只是一種工具,一種介質。我們用中國人的眼睛和審美觀畫中國的山水,把油畫作為一種工具來寫中國山水之美,來表現中國山水的境界。中國書畫就先后受到佛教藝術和老子道教哲學的影響及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吸收。受著這種文化熏陶的中國人是不可能畫出西方風格的油畫,所以我們把油畫山水加之于民族的傳統文化,使之有中國畫的哲理和意境。山水畫創作亦然,是意象的表達,是對自然萬物變化規律的把握和認知過程。所以,不同的景色經過畫家的心靈體驗,使之傾訴于繪畫,才會使“自然的繪畫”走向“思想的繪畫”。由于中國畫的散點透視,中國畫更易表現廣遠的景象,而油畫卻只能畫眼之所及。而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卻可以表現更大的深遠意境。為以小見大。唐代王維的水墨山水的一丘一壑、山村小景,就很好地表現了大自然的重深而又微妙的境界。以簡略的構圖收到含之不盡的畫外效果。中國畫的特長即是能“以小見大”的手法來表現廣闊重疊的勝概。從這一角而至廣袤,由有限而至于無限。這里就突出體現了以小見大的哲學智慧的精華。把以小見大運用于油畫,只取山水中的一角,把水墨的濃淡用厚薄取代,留白卻可留有淡淡的底色,甚至于平涂。以簡單的幾種色彩省略掉繁多的變化,使讀者有更大的想像空間,產生景少而意多,物小而韻長的畫面效果。在自己最近的創作中也運用了這些手法,大量用油薄涂,留底。把人物安置在空乏的氛圍中,再增加一些縹緲的筆意,給我的畫中增加不少可讀性。畫中的品質也提高,這得益于我近來對山水畫的認識探索。談到中國畫的留白,恰恰給人想像空間是最大的。而油畫卻可用薄涂和流動的油作為一種畫面的流白,使之也達到中國畫上無筆墨處縹緲天倪的境界,即筆墨所未到亦有靈氣空中行的意蘊?!坝彤嬌剿辈皇呛唵蔚纳嵊蔡?,在融合中,我們要在收取西方油畫藝術的精華的基礎上,將中國山水畫的墨韻與色韻有機地結合而統一在一起。
四、結語
總之,中國山水畫意境的創造,需要以高度的意匠手段和表現媒介來完成。我們必須立足于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以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觀念為基礎,努力增強自身的素養,結合自我對現實社會,對事物敏銳的洞察力;掌握必要的筆墨技法和表現形式,根據畫家由“實”而“虛”的主觀情懷,創作出屬于我們時代的繪畫作品,同時也需要姊妹藝術的廣泛借鑒,使意境的創造達到完美與統一,從而創造出富有新鮮藝術魅力的意境美。油畫山水要想取得更高的成就,就要從中國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做起,從“天人合一”的美學觀的精粹之處,從中國文化的思想源源中探出真諦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
參考文獻:
[1]徐琛等著:《中國繪畫史》.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版
[2]宗白華:《藝境》.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3]錢忠良:《淺談中國山水畫的意境》.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4]艾中信:《油畫風采談》.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劉淳:《中國油畫史》.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