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醫學院院內博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項目名稱: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建設和諧生態遼寧研究
[摘要]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從加強農村制度建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三個方面作了全面部署。這既為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農村環境保護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新的發展機遇。本文針對農村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的客觀現實,分析了當前農村環境污染的現狀,闡明了農村環境質量下降及污染的原因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防治農村環境污染的對策及措施,對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治理農村面源污染以及促進農村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 環境保護農村環境農業可持續發展
一、農村環境污染現狀
1.農村生態環境破壞觸目驚心
長期以來,盲目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使我國農村生態環境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壞。由于保護力度不夠,導致農村生態異常脆弱?,F在全國可用耕地逐年減少,森林生態功能低下,不能滿足農村生態平衡的要求;水土流失面積大,其中以黃土高原、長江流域和南方丘陵山地最為突出。目前全國水土流失占國土總面積比重達37.08%;土地荒漠化嚴重,現有荒漠化土地2.636億hm,占國土陸地面積的28.3%,而西部地區最為嚴重,其荒漠化土地占全國比重為97.8%,沙漠化土地占全國比重為95.6%,直接危害整個農村的生態環境;濕地受損嚴重,造成濕地生物多樣性衰退,威脅周圍生態系統平衡。
2.生活垃圾污水污染日益嚴重
在“新鎮、新村、新房”建設中,規劃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未能跟上,沒有將環境與土地、產業與發展等規劃有機結合,使城鎮和農村聚居點或者沿公路發展,或者與工業區混雜。小城鎮和農村聚居點因為基礎設施和管理不完善,其產生的污染物一般排入周邊環境中,造成嚴重的“污水亂潑、垃圾亂倒、糞土亂堆、廁所亂建、柴草亂堆、畜禽亂跑”等“臟、亂、差”現象,嚴重影響了農民的生活質量。據了解,現在農村生活方面每年產生生活污水約80億t,生活垃圾約1.2億t,大部分得不到有效處理,嚴重污染了農村地區居住環境。
3.農業面源污染依然突出
目前,農村過量使用化肥、農藥、薄膜等生產資料是提高農業產量的重要手段,而由此帶來的農業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問題非常突出?;实氖┯脧姸纫恢背噬仙厔?,由1996年的294kg/hm上升到2005年的390kg/hm,遠遠超過發達國家的225kg/hm的安全上限。農藥的施用強度呈明顯的上升趨勢,農藥使用量由1996年的8..8kg/hm增加到2005年的12kg/hm,遠遠超出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國家2000年前后2.1kg/hm的平均水平。農膜年殘留量高達45萬t。目前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000萬hm,占耕地總面積的十分之一以上,污水灌溉污染耕地216.6萬hm,其中多數集中在經濟較發達地區。
4.工業“三廢”污染嚴重
我國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與鄉鎮工業的粗放式經營和發展也是密切相關的。受鄉村自然經濟的深刻影響,農村工業化實際上是一種以低技術含量的粗放經營為特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反積聚效應的工業化,村村點火、戶戶冒煙,不僅造成污染治理困難,還直接或間接地導致農村環境和農業環境污染與危害。農村工業中由于技術工藝落后,設備簡陋,管理和各種制度不健全,有毒有害的污染物排放超過國家允許排放標準的幾十倍、幾百倍甚至上千倍,直接危害職工健康。目前,我國鄉鎮企業廢水COD和固體廢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的50%以上,而且鄉鎮企業布局不合理,污染物處理率也顯著低于工業污染物平均處理率。并且,工業“三廢”排放量及污染仍呈增加的趨勢。
5.畜禽養殖造成的污染嚴重
近幾年來,由于禽畜養殖業從農戶的分散養殖轉向集約化、工廠化養殖,禽畜糞便污染面明顯擴大,已成為農村生態環境主要的污染源之一。畜禽糞便年排放量已達19萬噸,相當于工業固體廢棄物年排放量的2.4倍。未經處理的禽畜糞便被隨意排放,導致大量氮、磷流失,造成成片水體污染。其次,為了追求經濟效益,一些養殖技術也將造成環境污染,不僅會帶來地表水的有機污染、富營養化污染、大氣的惡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糞便中所含的病原體也對人群健康造成了極大威脅,尤其是當人畜共患疫情發生時,將給人畜造成災難性的危害。據調查,我國豬、牛、雞三大類畜禽糞便年排放COD量6900萬t,是全國工業和生活廢水COD產生量的5倍以上,成為第一大污染源。
二、防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環境意識不強
由于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片面追求農產品數量而忽視質量,因而農藥、化肥的過量使用對農村土壤以及河道造成極大的污染。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存在重經濟、輕環保現象,某些管理部門和領導,對防治農村污染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不愿意在農村環境治理上投入必要的資金。
2.農業經濟發展水平不高
農業生產大多數還是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形態,現階段農業勞動者的素質沒有明顯提高,生產工具、生產方式(如土地深耕和漫灌等)仍舊沿襲傳統農業的方式,但加大了農藥、化肥等外部投入。農村產業結構不合理,農產品的基本結構不能適應新時期城鄉居民日益提高的對農產品的多樣化、優質化、專用化的消費需求。農業科技含量仍然不高,農業科技體制不適應快速推進農業科技進步的需要,科研、推廣、生產相互脫節,成果轉化率低。
3.農村環保機制不健全
一是農村環保法制缺位,農村環保無法可依。而在現行法律中的一些相關規定如排污申報登記、環境影響評價等制度對農村環境問題可操作性不強。二是農村環保管理體系不完善、環保機構長期缺失、環保監管能力亟待提高。
4.發展工業的政策、規劃有缺陷
在城市工業向農村轉移過程中,雖然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三廢”污染。隨著工業污染從城鎮向農村轉移,外遷的工業企業也對農村的水體、空氣和土壤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因而農村工業發展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如機械設備和生產工藝較落后,管理水平低,資源和能源消耗高、浪費大,“三廢”污染嚴重等。目前,我國鄉鎮企業廢水COD和固體廢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的50%以上,而且鄉鎮企業布局不合理,污染物處理率也顯著低于工業污染物平均處理率。這體現了農村工業發展政策制訂缺乏長遠性,同時在工業發展區域的規劃上也有一定的缺陷。
5.養殖業與種植業日益分離
畜禽養殖業正逐步向集約化、專業化方向發展,不僅污染總量大幅增加,而且污染呈相對集中趨勢,出現了一些較大的“污染源”。水產養殖因在養殖過程中投放大量的精餌料、鮮活餌料、肥料和藥物,造成河道水體污染。在種植業中,農民只認識到使用化肥農藥簡單、方便,畜禽糞便用作農田肥料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即便是一些大中型規?;B殖場產生的糞便也沒有得到有效處理和利用。所以畜禽養殖也逐漸成為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三、解決農村環境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1.加強宣傳,提高認識
農村環境污染防治,關鍵是要深入到每村每戶,把群眾發動起來,充分利用各種媒體渠道,通過各種有效方式,廣泛開展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環保宣傳和科普教育,在農村營造一個學習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宣傳環境保護政策、貫徹落實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的熱烈氛圍,讓生態保護行為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并傳承。
2.控制農業污染
積極推廣成熟的農業技術,如“畜禽糞便和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土壤污染控制技術,農藥殘留速測技術”等,引導農民科學施肥用藥,減少農用化學品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大力改善用肥結構,禁用礦物化肥和推廣節水灌溉,以防治因硝酸鹽等物質大量積累和流失而形成的化肥污染,從源頭上削減污染物;同時推進污染處理技術發展,如“防治鄉鎮工業廢水、生物監測技術、高濃度有機廢水煙氣脫硫”等污染控制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盡力降低治理成本,不斷提高科技進步在環境保護中的貢獻率。
3.完善環保法律體系
有法可依、依法治理必須成為農業農村面源污染防治進入的新階段。最關鍵的還是要完善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加速對農業環保的環境立法,完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逐步建立健全適應農村特點和環保工作實際需要的法律法規體系,確保環保工作中的實行力度,推動農村環保工作走上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
4.控制農村工業污染
一是拒絕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雖然當前農村經濟發展急需企業和項目,但是農村招商引資的門檻絕不能降低,承接產業轉移絕不能接受污染轉移,對工藝落后、設備簡陋、污染環境等違反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一律不接受。二是取締污染企業。三是實施集中治污。鄉村工業企業要加快向工業園區集中,實行污染集中控制、集中處理、集中監管。對現有的鄉村化工、印染、造紙等污染較重的企業進行集中整治,確保達標排放。
5.農業廢棄物資源化處理
在農村推廣清潔生產,將農業廢棄物、畜禽糞便、作物秸稈等通過資源化途徑加以綜合利用,這是目前治理農業污染的最佳途徑。從而最大程度地使農業廢棄物得到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將污染降低到最小或變廢為寶。
6.推進科技創新
完善農業技術推廣和服務體制運行機制,全力營造農業科技創新的政策環境。充分利用城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雄厚的技術、人才資源優勢,以科技型園區、龍頭企業為平臺,吸引專業技術人才以技術要素入股,提高他們的開發經營積極性。加快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究與推廣,使科技研發與農業實際需求相掛鉤。積極鼓勵和支持應用研究型的農業科研機構轉為企業或進入企業,形成新的科技產業群;鼓勵和支持企業、民辦技術服務組織參與農業技術的研究、引進和推廣,使之成為連接科技與生產之間的紐帶,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促進其成熟化。
7.投資和治理的長期效益
我國農村經濟基礎較為薄弱,難以通過民間投資推進當地的環境保護工作。為此,在環境保護或治理設施的資金投入方面必須優先考慮民間的投資能力。但在進行規劃時可以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推行高科技含量低費用的農業生產技術,將環境保護的投入和地方經濟的長遠發展結合起來,以環保促發展。在農村推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同時,讓農民在經濟效益上得到實惠,并切實體會到生活質量的提高。只有這樣,農民對環境保護才會有熱情,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才能長久進行,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環境日益惡化的局面,真正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2006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2]陳潤羊花明:新農村建設中的環境問題初探.[J].環境保護,2008,(11):31-33
[3]張笑歸劉樹慶寧國輝王艷群:我國農村環境污染現狀及其對策研究[J].河北農業科學, 2009, 13 (4): 100-102
[4]常焜:農村環境問題及其對策.[J].中國環境管理,2009,3:27-29
[5]馮濤:關于農村環境問題及治理的探討和實踐[J].環境管理,2009,2: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