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本刊總編輯
2009年8月8日的莫拉克臺風,在帶給臺灣巨大災難的同時,也帶給世界重新審視馬英九能力的角度。本來為「一個風災兩頭大」的馬英九,不但民調跌至比貪腐的陳水扁還低,而且全社會正在逐漸醞釀對他進行更大規模的討伐。
就在風勢火頭之時,馬英九借力使力的兩個動作,不僅立刻扭轉政治劣勢,而且讓所有人跌破眼鏡。外界印象中有著軟弱、優柔寡斷表像的馬英九在這兩個動作中表現出非同一般的意志力。
同意達賴訪臺
外界普遍認為馬英九同意達賴訪臺是為了不被民進黨牽著鼻子走。表面上說,允許達賴訪臺是一場「非關政治」的宗教、人道活動,而真實情況則是,世界上沒有人不知道達賴身份和政治和尚角色,馬英九更不可能不清楚達賴訪臺的政治意涵。正因為如此,在陳菊剛于8月26日公布可能邀請達賴到訪的情況下,馬英九27日在對方還沒有提出申請的情況下,就對外昭示說已經批準達賴訪臺,這與他救災慢半拍決策相比,可謂是神速了。
沒有人相信馬英九同意達賴訪臺不經過一番沙盤推演。如今回過頭來看這件事,一方面是針對民進黨所挖陷阱的將計就計,另一方面是為了轉移社會焦點。當時的馬英九已被媒體罵的狗血噴頭,自從達賴到訪后,他立刻得到解救,達賴走了以后,他已不再是社會焦點,如此巧妙轉移社會視線的謀略,的確不可小覷。更主要的,馬英九同意達賴訪臺,是為了測試北京的政治底線。
在兩岸關系逐漸熱絡的今天,允許達賴訪臺與1999年李登輝公布「兩國論」,在某種意義上有異曲同工之妙,旨在告訴臺灣民眾和國際社會——馬英九不是「馬區長」、「臺灣與大陸是互不隸屬關系」。
同時也要引起北京注意的是,馬英九同意邀請達賴訪臺,有可能成為臺灣乃至國際社會今后亦步亦趨的模式。
劉兆玄行政團隊總辭
且不說馬英九對劉兆玄行政團隊總辭一事的保密程度和面對外界不斷指責堅忍23天不做任何訊息透露的內心煎熬。僅就他使出這一招達到的一箭多雕效果,足以讓外界對他刮目相看。
外界對馬英九撤換劉兆玄有很多評論,包括:由「學者內閣」變為「選舉內閣」;「藉由總辭,重新布局內閣人事」;「為了因應年底選戰」;「提前啟動了執政黨內部的接班機制」……這些都是事實。
值得大家注意的一點是,就在外界不遺余力要求馬英九撤換劉兆玄聲浪此起彼伏時,《新新聞》雜志接連幾期挑明馬英九在政治道路上「排王、擠連、防宋、逼吳」的做派。這無非是想逼馬就范。
9月3日出版的《新新聞》和部份民代更公開為宋楚瑜吶喊:「近來民間不斷傳出要求宋楚瑜組閣的聲浪,馬英九上任之初,曾傳出宋楚瑜接行政院的微弱呼聲,直到這次八八水患救災的荒腔走板,讓民間要求宋楚瑜組閣的聲浪漸漸大了起來。」
若論執政能力,用李登輝的話說,臺灣目前沒有人能出宋楚瑜其右。但是,對馬英九來說,他不但要消匿上任以來來自立法機關黨內非馬派系隔三差五給他的壓力,而且他還要所有人從此消除對宋楚瑜仍有機會復出的幻想。
最主要的,經過此次「左右開弓」式的政治布局后,勢將奠定馬英九在泛藍的共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