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號文件」劍指股權轉讓
剛剛下發,卻可往回追溯至2008年1月1日實施的大陸財稅2009年「59號文件」,規定企業間真實股權交易需要繳納10%的企業所得稅。新規出臺,臺商如何因應?要爭取到不課稅的「特殊性稅務處理」,要滿足哪些條件?
早在2009年4月末,大陸便下發了財稅「59號文件」即「關于企業重組業務企業所得稅處理若干問題的通知」,該通知可追溯回2008年1月1日起實施,其中,針對企業股權重組進行課稅,將對包括臺資企業在內的外資企業的未來股權移轉造成一定程度的沖擊。
股權轉讓(變更)須繳稅
以前,股權轉讓在大陸境內只要是約定按凈資產1:1的比例作為轉讓價格,并不課稅,但在公布了「59號文件」后,企業將股權賣給獨立協力廠商,或者是在同一控制下變更境外股東所有權人,都將難逃被課稅的現實。
具體來說,2008年1月1日以后的獨立協力廠商股權轉讓,盡管交易的雙方約定以凈資產作為交易價格并無任何的溢價,但仍然要以「凈資產」和「注冊資本」之間的差距為繳稅基礎,及稅務局有權核定的「公允價格」,繳納10%的企業所得稅。其中大陸境內的公司只是代繳,境外原股東公司才是繳納的主體。
富蘭德林事業群總經理劉芳榮提醒說,該59號文件并未對同一控制下的股權重組行為是否屬于「轉讓」、是否要繳稅有作出明確規定,但臺商依然要注意在降低凈資產規模及注冊資本的匯率計算時間點這兩方面的納稅風險。
他建議說,如果對同一控制下的股權重組行為課稅,臺商的對策之一是降低凈資產規模,這樣的操作可以使利潤匯出或轉成應付股利,并不需要真實的現金流,只是在帳務上進行處理,不會產生資本公積,除了法定的10%「儲備基金」外,不再計提「企業發展基金」(按規定,儲備基金提撥到注冊資本的50%,即不須再提),可減少盈余公積。
原先考慮到大陸對關聯交易查稅力度的加大,臺資企業可設立香港公司,將原來境外與境內的直接交易變成經過香港公司進行間接交易,這樣做的目的是利潤匯出所得稅稅率可由原來的10%降低到5%,享受5%的稅率,每年可節省掉5%的支出,也可避免關聯交易查稅風險。但按照59號文件規定,真實股權交易一定要課稅,大陸臺資企業必須重新考慮:如果在同一控制股東下進行股權重組,是否有必要將境外母公司換成香港公司?
劉芳榮的建議是,「如果同一股東下股權重組真的要課稅,是否在原投資架構下插進香港公司,企業的稅務策略則要比較最大利益。」他舉例說,比如一家凈資產為1000萬元、注冊資本為700萬元的企業,設立香港公司后,利潤匯出所得稅稅率則為5%,每年納稅30萬元,平均利潤為200萬元,一年則可節省下10萬元,以此類推,三年中省下的利潤匯出所得稅已等同股權變更時繳納的稅金。
特殊性稅務處理不課稅
59號文件對股權轉讓、變更需要課稅的規定著實會令企業額外支出不少資金,除了要謹慎稅務風險外,也要注意:該文件對股權之「變更」、「轉讓」的稅務處理原則有一般性稅務處理與特殊性稅務處理。
一般性稅務處理原則,即企業變更、轉讓股權需要課稅,企業要了解課稅基礎(即公允價格)如何認定?而一旦股權交易被稅務局認定為「特殊性稅務處理」,則不課稅。除「特殊性稅務處理」以外,都屬于「一般性稅務處理」。
劉芳榮指出,要被認定為「特殊性稅務處理」,企業股權交易需滿足6大條件。
一是以臺資企業在境外母公司與大陸子公司之間設立香港公司進行交易為例,必須是同一股東控制下的股權重組,即香港公司必須是原股東(境外母公司)100%控制的子公司,與大陸公司互為兄弟企業關系;
二是股權重組時,香港公司收購大陸公司的股權,不可低于境外母公司控股大陸公司75%的全部股權比例;
三是香港公司收購大陸公司的股權支付金額,不得低于交易支付總額的80%,并且是「給股權不給錢」。即本來香港公司要付錢給境外母公司,但按照59號文件規定,香港公司必須以選擇發行自己的增發股票(增資)給境外母公司,最后形成境外母公司把大陸公司的股權讓給香港公司,成為給股權不給錢。而從境外母公司的角度來看,就是把大陸公司的股權增資給了香港公司;
四是大陸公司股權重組后必須連續12個月不改變經營活動;
五是被收購的大陸公司原股東境外母公司在股權重組后,須出具書面承諾,保證3年內不得轉讓股權;
六是同一股東控制下的股權重組必須有合理的商業目的,而不是以減少、免除或推遲納稅為主要目的。至于是否屬于合理的商業目的,則需要稅務局來判定。
「針對59號文件的規定,建議臺商可依據法規多與當地的稅務局進行溝通,爭取到最大的稅務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