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想投資、又怕虧損的矛盾心理中,投資者不僅希望保本,更渴望短期即能獲得高額收益。在此錯誤的投資理念下,投資往往會變成投機。
如何讓錢生錢?對生意人而言,除了做生意賺來利潤外,投資理財成為首選。
在大陸,外商基本可以直接投資保險、房地產、基金及B股等產品。在風險與收益成正比的投資市場,似乎沒有確保成本回收或獲得高額利益的可靠途徑。
「投資者一開始如果就想著保本,其實已經虧了。」財商人生理財顧問有限公司上海財富管理中心總經理黃桂新指出。此外,許多投資者對回報預期的要求太高,「基本都要求能有30%的回報,這根本就難以做到。」
投資不是投機
「在大陸投資可以保本的產品,最容易達到要求的就是銀行存款,還有國債。在其它國家有允許發(fā)行類似打折的債券等保本產品,可以在短時間內保本,但投資回報率可能偏低。目前大陸還沒有出現類似的投資產品。」
黃桂新分析,投資不能只看產品性質,而是要有投資方法,避免產生巨虧狀況。「好比我們做理財顧問的,沒有能力告訴投資者某個產品一定可以保本,但可以告訴他們一些投資的方法來抗風險。」
什么樣的方法可以抗風險?一是做投資要懂得復利效應。復利效應就是進行長期投資以實現資產的翻倍增值,比如1千元的投資額在數年后會翻倍。其中,投資產品周期應該短、中、長期都有。「比如這波金融危機,投資者如果短、中、長期投資都有的話,就不會一下子賠了那么多。」
二是以定額定投來對抗波動。投資者要記住:「不能投機,而是要投資。」黃桂新指出,中長期投資最好分步進行。「大家都知道的懶人投資法就是定額定投,不是一下子把所有的錢在同一個時間點全砸進去,相反的,分幾步投,這樣能夠確保在每個點時都能有買進,這個方式比較適合一般普通大眾。」
三是分散風險。分散風險是指分散投資產品的金額與地區(qū)。比如分散金額買一些股票型的基金,或降低購買高風險的產品比例等。如果是境外人士,更可以分散投資地區(qū),在不同地區(qū)買不同產品,對抗風險的效果會比較好。
四是鎖定自己的利潤點。一般而言,投資者的心理是「當局者迷」:理論上都十分清楚如何投資,但一旦產生投資行為后,心理就會發(fā)生變化,容易因行情波動而使投資心理受到影響。因此,投資者在投資前必須以自己的承受能力為基準,鎖定利潤點,以免過度追漲殺跌。「每個人對投資的風險承受能力不同,應根據不同承受能力來對癥下藥,尋求不同的理財方式與資產配置等。」
資產配置同等重要
投資的最高期望就是獲得超額回報,這也使得投資者往往只注重于投資理財中的「投資」,忽略自身資產的配置。除了關注投資外,投資者也應懂得將資產進行合理配置,不能將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一榮俱榮,一毀俱毀」。
有理財顧問指出,資產配置不是短期的市場交易,只需考慮到市場上短期的波動和影響這么簡單,而是要「更多的關注宏觀經濟走勢與利率的變動」,并且「通過在債券和股票之間進行合理的配置」,達到規(guī)避風險,滿足投資者對投資回報的合理要求。
對于投資者來說,最穩(wěn)定的投資方式就是將現有資產進行合理配置,選擇投資組合。例如,可以先選出一些不同的投資品種,再根據這些品種來進行具體的投資行為。分析認為,選擇投資組合最大的好處是,就算其中有部分投資出現了虧損,但至少有其它的投資可以保證收益。
企業(yè)主投資須做到「公私分明」
除了上述提到的盲目要求「保本」、高回報率等投資誤區(qū)外,有企業(yè)主身份的投資者在投資時怎樣才能做到「公私分明」,合理分清公司與個人財務,亦是值得思考。
黃桂新曾接觸過一些帳務比較混亂的投資者,以她的經驗來看,公司賬戶或運營的資金與個人資金,絕對可以分開,企業(yè)主想合理分清財務,進行投資,首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將公司與個人帳務分開處理。「這一步是很重要的。」
在「公私分明」之后,企業(yè)主投資者需要明白家庭負擔的大小、支出項目等內容,對負擔先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以便選擇不同的投資理財方式。在個人方面,主要的負擔來自家庭,因此最主要的方向是選擇保障性產品,對未來進行實質保證。一般企業(yè)主會選擇家族繼承的方式,在繼承人的培養(yǎng)方面亦須準備好投資諸如教育基金等產品,避免在未來某個時間需要突然支出大額資金。
除了投資外,在理財方面也有言論認為,企業(yè)主的遺產規(guī)劃亦十分重要,必須提早做好打算,以確實保證合理減少稅負,將家庭累積的資產更好的留給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