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經濟逐漸走向回暖的3~5年時間內,企業如何把握產業演變趨勢,并做出正確的投資判斷?
由臺北世貿與恒輝咨詢所做的一份針對長三角地區9個重點城市與華中三市的調查報告指出,城市交通變革正在催生新的消費商圈,并給臺商帶來包括高端連鎖服務業在內的新一輪投資機會。

「臺灣很多國際性貿易及制造業企業主都十分關注如何將產業在大陸進行轉移。」恒輝咨詢機構總經理忻雷表示。
據臺北世界貿易中心與恒輝咨詢機構做的關于長三角產業投資機會與消費調查報告顯示,在宏觀經濟的驅動下,大陸內需市場將在產業梯度轉移與交通運輸發展方面為臺商帶來投資機會。
產業梯度轉移中的新機會
以制造行業為例,當企業需要從行業中獲得一個有競爭力的價格時,優勢多是來自于其價廉物美的競爭模式,要想在該模式下獲得同樣的毛利率,就必須降低成本因素。產業梯度轉移則為這些企業帶來新的投資機會。「產業梯度轉移主要包括經濟朝中部地區發展,以前以長三角地區東部的上海為中心的服務業等產業也開始向長三角中西部地區轉移。」
忻雷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很簡單:制造領域的物流供應鏈成本及服務業的商務成本,都是企業非常重要的經營成本。為降低成本,目前長三角以上海推動蘇州、杭州、嘉興等城市的大多數制造業正在向南昌、長沙、武漢等中部地區轉移,促成了新一輪的投資浪潮。
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與發展亦令長三角增加吸引企業投資的籌碼。
早在前期,隨著交通物流的改善,長江中部地區已經成為輻射大陸的物流批發中心。而在以上海為中心的城際交通上,到杭州、南京等路的交通圈由4小時變為2小時,到武漢、南昌亦由原來6~8小時提速為4小時交通圈。近期,大陸發改委正式批準在22個城市新建數十條地鐵,長三角將有5個城市規劃出10條地鐵線,為零售服務業進入一線城市帶來非常有利的條件。
「希望進入大陸市場的臺商,就可以抓住城市交通變革所帶來的機會。一是制造業可以通過物流中心的轉移來獲得成本競爭力;二是把握新商圈的形成,提早以低成本進入合適地段。」

消費回暖 把握零售市場需求
「臺商有能力把握市場中的機會,也能在市場需求非常明確的情況下構建相應的競爭力。」忻雷指出,長三角地區重點城市社會零售總額持續增長,特別是中部的新興城市,已經展示出高速增長的勢頭。
「在我們調查的12個城市中,基本每個城市社會零售總額的增幅都在19%以上,已經高于歐美及亞洲其它國家。可見連鎖服務業在選擇投資點時,這些地方值得進入。」
數據亦顯示,即便是處在經濟不景氣的市場環境之下,這些地區的消費者依然具有很強的消費能力,對零售有非常高的需求。調查對象計劃在未來12個月里用于零售及日常消費的比例占個人收入所得高達60%~70%。「這會給臺商帶來很多新的機會。」
他提醒說,雖然適合投資,但也應注意到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商業形態。比如長三角地區的大型百貨商店、購物中心等是上海、南京等城市非常重要的業態。中部地區則有批發市場等特殊業態。「不管是長三角還是中部地區,也存在直接銷售、連鎖零售、網絡銷售等不同模式的業態,雖然現在還不是非常主流的商業管道,但不失為輔助中小企業進入當地市場的優選模式。」
布局高端連鎖服務 凸現既有優勢
「長三角地區消費者認為臺商在大陸有發展優勢的品牌行業是包裝食品、餐飲、服裝服飾、IT通訊電子產品以及文化娛樂。」忻雷介紹說,接受調查的企業亦對未來的產業投資機會提出建議。
這些企業認為有價值的投資項目分別是:第一產業中的現代農業和高附加值的種植業;第二產業里排在第一位的則是IT電子行業,之后是汽車制造、石化、建筑、醫藥制造、模具制造、紡織以及鋼鐵等行業。至于第三產業,餐飲成為首選,之后是旅游行業等。「調查中大部分人愿意在未來赴臺旅游的比例比去年足足增加了三倍。」
其中,在服務業方面,忻雷觀察到有不少臺商的策略是進入中低端「價廉物美」的服務行業。在強調走大眾化路線及網點擴張能力之時,往往會忽略掉利潤的發展。他提醒臺商,當城市的商業發展趨勢顯示出需要提供高端產品的服務時,臺商除了自身非常擅長的餐飲娛樂這些休閑行業外,完全有能力在大陸經營高端連鎖服務業,甚至可以經營一些大型、高檔的MALL,以及結合地鐵商鋪等人流量大的商業模式。
「在商業發展趨勢上,長三角地區重要城市的大型商業百貨及地鐵的零售商業,在未來3~5年內將產生出很多獲得中高端消費者的機會。」忻雷表示,大陸已經成為繼日本后亞洲的第二大奢侈品市場,特別是在一線城市及二線城市的高端人群,他們的數量與需求會帶來前所未有的商機。
他強調,雖然高端服務業看上去只有很少的客流,但卻迎合了未來經濟復蘇時的需求。「建議臺商結合以往經驗,在相同地區塑造差異化品牌,通過商業模式與管道的轉型來提升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