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需要一次全國性的再工業化運動。如果要逆轉美國的金融衰退進程,那么再工業化道路刻不容緩,我們需善的不是一個新的經濟體,而是重要一個真實的經濟體
我們大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意識:制造業是現代社會的中心。但近些年來,美國的精英階層,從總統到美聯儲主席,從公司的cEO到媒體學者,都在不斷地給我們灌輸這樣的幻想: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后工業的服務時代——全球化的電子時代。在這樣的全球化時代,至關重要的是無限制的自由的全球市場,以股票市場為代表的虛擬經濟決定了各個國家和人民的命運。
正如亞當·斯密所言,“一個國家的財富不是貨幣的數量,而是其人民的生產能力”。經濟系統的核心不是交換的自由度,而是整個體系的生產能力。在1820年代,李斯特也說過類似的話:“生產能力是國家經濟動力的基礎——財富源完全不同于財富本身。一個人可能占有大量的財富,但如果他生產的財富量沒有超過他的消費量,他會越來越窮;一個人起初可能很窮,但只要他能夠生產超過消費量的財富,他會越來越富。因此,創造財富的能力比占有財富更加重要。對國家而言,更是如此。”
在很大程度上,制造業構成了現代社會的生產能力。制造業缺乏的國家和民族很容易被制造業強勢的國家控制。所有國家,無論是富裕還是貧窮,都需要一個強大的制造業來保證自己的經濟獨立和促進經濟的長期繁榮。但在美國,制造業的下滑已經達到了觸目驚心的程度。
后工業時代的產業空洞化
從表面上來看,此次經濟蕭條來源于金融業,但金融界的壓力測試并不能夠解決美國的經濟蕭條。美國的蕭條根源于我們長期錯誤的思維模式。許多美國人,甚至包括部分的經濟學家,一直把貨幣等同于財富。事實上,貨幣只是社會公認的一般等價物,貨幣的存在只是為了便于商品和產品的交換;財富則是指那些可以用來消費的有形的生產資料或者最終產品。
在他們看來,當談到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時,能夠以金錢測量的服務與制造業的生產能力同等重要。當制造業在整體經濟中的顯性貢獻率不到5%時,他們理所當然地低估制造業的價值。這反映了對經濟運行體制的誤解。
當我們把目光投向美國服務經濟的七大部門時,我們能夠看到:經濟中的服務要么依賴于制造業所生產出來的物質產品,或者是完全依靠那些能夠提供服務的機器。
第一,在交通運輸和通訊服務部門,航班服務所必需的飛機和機場設施來源于裝備工業。鐵路運輸對鋼鐵的需求量很大,一向都是資本密集型行業。沒有卡車,卡車司機也不能夠日行千里。另外,所有的運輸服務都需要良好的基礎設施,比如道路、機場、港口和鐵軌。通訊行業,包括互聯網,需要電話、交換設備和廣播裝置。
第二,在城市公共服務部門,制造業的加人至關重要。電力設施產生電能,管道將天然氣從地下傳送到消費者家里,衛生服務回收人類的排泄物,自來水服務回收廢水,提供干凈的水。當然,能源和干凈水也需要相關機械設備的過濾。
第三,批發零售業所交易的產品都是制造業所生產的產品,即便是如今盛行的電子商務,變化的只是交易方式。其本質仍是通過新的交易方式來銷售制造業的產品。
第四,在醫療部門,醫療設備的進步有著重要的作用。制造業生產藥物、手術刀、核磁共振儀等,也包括醫院的建筑大樓。
第五,在多樣化的商務服務部門,電腦服務占其中的1/3的比重,其中包括硬件和軟件的服務;另外,售后服務也需要相關物質產品的替換。傳統意義上的“純粹服務”(如自動洗衣店、理發、美容)需要高質量的工具和機器。娛樂產業,除開明星外,也是一個高設備的行業。
第六,在金融、保險和房地產部門,全球化的金融和保險服務也需要通訊和信息科技產品的支持。金融部門的信貸資金只能投入到實業中,依賴于制造業創造的財富。只有在制造出新的產品后,金融業的投資才能夠得到其應得的回報。房地產交易的房子更是制造業的產品。
第七,政府部門的存在是為了調控以制造業為基礎的宏觀經濟。因此,服務部門不可能離開制造業而獨立存在。
事實上,經濟體的不同部門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就像木桶定理一樣,木桶儲水能力取決于最低高度的木板;當重要部門的功能缺失時,整體經濟將崩潰。
歷史上比較富有的國家都有完整的裝備制造業和相關資本密集型產業(比如鋼鐵)。不能生產機械的國家將會走向全面的衰退,美國正在途中。
裝備工業和金屬加工工業(比如鋼鐵和生產機床)是至關重要的工業,影響著整體經濟。這些部門不僅可以自我復制,也是推動經濟增長和科技進步的重要動力。比如機床不僅可以生產多樣形式的機械,也可以生產機床,而機床上的技術進步,對整體經濟有著深遠的影響。
精英們所謂的后工業時代,其實只是完整經濟體的小部分功能——組織人們進行生產l生活動。為了尋找不存在的后工業時代,美國已經拋棄了這些至關重要的部門,把大量的金錢投入到諸如華爾街的金融漩渦中。
在二十世紀的下半世紀,美國轉移了一系列的行業。美國的經理人關掉在本土的生產線,在其他國家投資建廠。以汽車工業為例,經理人在墨西哥建立新的工廠,零部件生產和整車的組裝則是在歐洲或者日本進行。美國工廠在本土之外投資生產農業機械,雖然美國國內有著大量的農業生產,但是所需的農業機械則是進口而來。
在1983年《沒有生產活動而獲得的利潤》一文中,筆者詳細描述了美國鋼鐵部門為了短期利潤而導致的衰退和崩潰。為了短期利潤,美國鋼鐵部門的經理人減少科技的研發,這也就消弱了美國鋼鐵長期的生產能力。進入21世紀之后,這些預測已經得到了實踐的檢驗,美國鋼鐵部門已經窮途末路。在2002年,由于美國的鋼鐵部門的產能不足,本田汽車美國工廠要從日本進口200多萬噸鋼鐵。而且,工業的轉移導致國內的產業空洞化,也導致了數以萬計的人失業。
曾經,美國是靠制造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的領先地位成為超級大國,但現在,美國需要不斷地進口諸如農機、紡織品、造紙、發動機、印刷和產品處理等機械。1960年代,美國能夠供給本土生產所需的機械設備;在1994年,美國國內銷售的生產機械有1/4是進口所得。按照這樣的速度,在2020年前,美國將會完全從德國、日本和中國進口生產機械。在這種情形下,美國的諸如農業、服裝等部門,也會因為與生產機械的廠商關系疏遠,而得不到最能滿足其需求的機械,最終也會失去技術優勢。美國經濟也將形成惡性循環:美國生產終端產品的部門將會落后于其他國家,這反過來會損害本土尚存的裝備制造部門,最終傷害美國整體經濟。
產業空洞化帶來的低生活水平
產業空洞化導致了美國大量的財政赤字,同時,隨著其他工業國家貨幣走強,美元開始走弱。這造成進口的產品更加昂貴,并導致了美國的通貨膨脹,最終也會讓美國民眾生活水平下降。簡單而言:產業空洞化-貿易赤字-美元走弱-通貨膨脹-更低的生活水平。
在1970年代,美國能夠滿足國內消費者的絕大部分需求。但如今,產業空洞化導致相關產業競爭力變弱。美國不得不進口大量的產品,比如汽車、電腦和其他耐用消費品,當進口超過出口時,美國又得承受巨額的財政赤字。5月12日,美國商務部表示,由于出口降幅大于進口,美國3月份的貿易逆差近8個月來首次擴大。3月份美國對中國的雙邊貿易逆差從142億美元增加到156億美元,對歐盟的逆差從33億美元擴大到44億美元,對墨西哥的逆差從31億美元增加到39億美元。
2008年,美國的貿易赤字將近7000億美元。這就意味國外居民手握了7000億美元的債權。他們之所以樂意拿著這些錢,是因為他們可以用這筆錢投資美國的資本市場。換句話說,我們在用我們公司的資產與他們交換產品和服務。如果中國人和日本人認定美國不具備投資價值后,我們必須得償還巨額的貿易赤字,沒人會喜歡拿著一筆沒有購買力的貨幣。
如果要彌補巨額的貿易赤字,我們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出口創匯,但因為美國已出現了嚴重的產業空洞化危機,日本、德國等工業國家能夠制造出跟我們一樣甚至更好的產品,這條路不太現實。另外一條路就是減少進口產品量,弱勢的美元則是減少進口的有效方式。當美元貶值時,國內會產生通貨膨脹。人們得花更多的美元去購買進口的產品,人們就會減少進口商品的數量。當然,這是以美國民眾的生活水平為代價。
一些財經記者認為,當美元走弱、進口產品價格上漲的情況下,美國的制造商可以擴大產品生產線來填補市場空白。這有利于美國經濟。這個假想有兩個不合理之處。
首先,只有更多更先進的生產工具,美國消費品制造商才能夠提高產量。因為國內裝備工業的沒落,制造商只能從國外進口生產設備。基于貶值的美元,他們得花更多的錢從國外購買這些設備,這樣,貿易赤字還是會增長。這其實也是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中所面臨的困境。在他們的制造業體系健全前,他們需要用出口礦產、紡織品等物資掙來的錢去購買生產設備。在制造業體系完善前的幾十年里,韓國就是這樣一路走來?;氖?,我們卻走了一條反向的路。
其次,美國制造業并不能提供足夠多的產品以供出口來平衡國際收支。我們沒有足夠多用來交換的產品,但又得進口,最終只能是美元走弱。我們唯一能夠出賣的就是美國公司的資產,而最后,我們也終將成為跨國公司實際意義上的殖民地。
在1980年代,美國人很為美國的競爭力而擔憂,但1990年代股市泡沫讓人們開始出現了幻覺,認為美國又獲得了主動權;傳統制造業不再重要,互聯網將取代傳統的制造業。如果傳統制造業不重要,那么沒有產業真正重要,包括金融和互聯網。
解決方案
所有的事情告訴我們,美國的經濟已經被產業空洞化和盲目的軍事投資所害,這直接導致大多數美國人生活水準正在降低。
對于如今以金融主導的經濟體系,我們有避險的選擇。我們可以選擇更加民主的企業決策機制。如果企業決策的制定是基于工作場所的民主,就可以避免一系列金融公司的破產以及整體的混亂局面。由藍領和白領工人領導的職場民主機構絕不會同意給高層管理者支付高額的工資或股票形式的相關報酬,也沒有一個藍領和白領工人的聯合組織同意拋棄他們多年的養老基金,或是支持美國的非工業化道路。
美國需要一次全國性的再工業化運動。如果要逆轉美國的金融衰退進程,那么再工業化道路刻不容緩。聯邦政府可能不太適合這樣的任務。聯邦政府是政客和商人的聯合體,他們不僅控制公司,其重心在軍事而非平民福祉上。在政府的幫助下,我們將城市管理者和當地工會及大學聯合起來,建設中心城市的再工業化計劃將會是卓有成效的。這將會吸引大量的高效的養老基金。
按目前的發展狀況,全球化進程將會使美國產業空洞化問題更加嚴重,離岸生產的產品越來越多,這些又會導致失業率上升、日益擴大的貿易赤字和更低的生活水平。但由于運輸、信息和通訊技術的發展,我們可以走融合生產、貿易和金融的全球化道路,建立一個新的經濟中心和政治力量,反擊和取代跨國公司和全球范圍內的美國軍隊。
美國公眾需要了解現實中的經濟是怎樣運行的,而不是理想情況?,F代經濟的中心是制造業,而非金融行業。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新的經濟體,而是需要一個真實的經濟體。
編譯/周曄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