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初中語文課堂充滿靈動
張英端
語文教學不應該是程式化的生搬硬套,因為那樣會大大沖淡課堂教學的語文味。初中語文的教學應該充滿智慧的光芒,充滿靈魂的碰撞,充滿人文的關懷,這樣的語文課堂才是美麗的、靈動的。我認為一個教師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去做,使課堂靈動起來。
一、巧妙“預設”。煥發(fā)“生成”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作為教師,我們要在教學實踐中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自由的質疑氛圍,使他們自覺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從而獲取語文知識,提高語文修養(yǎng)。如果把課堂比作一部電影,那么教師就是一名導演。教師應該通過自己的巧妙預設來煥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當學生朗讀課文時,我們應該把握他們應該有哪些字音還讀不準,適時給他們做一些補充。當他們理解課文內容時,我們應該把握他們思維的寬度與深度,從而設計更適合他們的問題來解讀文本。比如,我在教學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甜甜的泥土》這篇課文時,我就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圍繞文章的標題去質疑,于是學生就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這是什么樣的泥土,為什么泥土也是甜的,還有什么也是甜的?等等。其實只要學生把這些問題解決了,就已經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主旨,這樣的“預設”不僅使整個課堂形成一個大板塊,又充滿自主性。
二、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教師可以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豐富多彩的教學語言。閃現靈性的教學機智,促使學生與文本很好的對話,讓學生在悄無聲息中已有了收獲。例如我在教學吳功正的《阿里山紀行》這篇課文時,先播放《阿里山的姑娘》的音像資料,營造氣氛,引入美如畫的阿里山,同時展示有關阿里山的圖片,包括阿里山全貌、阿里山樹林和阿里山的神木,讓學生飽覽阿里山的風光,學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由衷地發(fā)出美的感嘆。再讓學生自由地朗讀課文,不僅理清了思路,還品味了優(yōu)美的語言,讓他們被美景所陶醉,得到情感上的熏陶。接著又讓學生試著當一當阿里山景區(qū)的導游,說一說阿里山的美景,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同時,感受文本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高。
三、絲絲相扣。深入文本
我覺得教師對文本的解讀能力也直接關系到學生的課堂效率。我們不能只對文本淺嘗輒止,而要做一個智者,去深入挖掘,鉆到文本的毛孔中去。比如在教學《范進中舉》這篇課文,我們更應探討范進發(fā)瘋的社會因素,于是我就讓學生換一個角度思考:假如范進一下子就中了舉人他會瘋嗎?目的是讓學生作深入地思考,得出結論:知識分子在這樣一個社會中不得不瘋。從而深層次地把握了小說的社會意義。
如何去深入文本?當然離不開絲絲相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因為教學組織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成敗,合理地安排好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思維。我認為閱讀教學應該分這樣三個步驟去進行:初讀、精讀、品讀。初讀,即對文本進行整體感知;精讀,則是對文本的重要部分進行研讀;品讀,則是對主旨的探究語言的品味。總之,初中的語文教學應該充滿活力、魅力、生命力,這就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用靈魂去詮釋語文,讓語文課堂充滿靈動。如涓涓細流,滋潤學生的心田,如絲絲弦音扣住學生的心靈。
讓初中語文課堂充滿靈動
張英端
近年來,在新課程理念下,隨著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隨著英語教師口語水平的不斷提高,在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隨之出現了幾個新的誤區(qū):過分強調課堂情景、過分追求課件花哨、過分體現純英語教學等。如果我們老師不跳出這幾個誤區(qū),不改變這些過分的做法,我們的英語教學又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大部分學生因此會被老師甩得更遠,教學質量難以提高。現在將這幾個新誤區(qū)提出來,愿與同仁切磋共勉。
一、過分強調課堂情景
在新課程理念下,創(chuàng)設情景成為課堂教學的一個閃光點。情景教學能使學生減輕壓力,在玩耍中學習,在娛樂中進步。于是,一些老師為了活躍課堂氣氛,總是絞盡腦汁不斷地創(chuàng)設一個又一個新的教學情景,這樣由于課堂花架子太多,過分追求課堂形式,從而沖淡了教學的內容和本質,影響了學生主體功能的發(fā)揮。一味地強調課堂情景,過于講究課堂形式,學生該掌握的知識沒有掌握,該培養(yǎng)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一節(jié)課結束,認真反思,課堂形式變換了不少,但學生收獲欠佳。
如一位高中英語老師在講授關于火山的一篇閱讀理解時,搜集了大量關于火山噴發(fā)、地震等方面的材料,創(chuàng)設了很多教學情景,課堂氣氛很好,但卻偏離了主題,把一節(jié)英語課上成了一節(jié)影視欣賞課,教學目標根本沒有達到。
二、過分依賴多媒體課件
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課件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huán)境,為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節(jié)省了大量的教學時間,然而多媒體手段如果使用不當也會存在一些不足:電腦代替了教師,鼠標代替了粉筆,講臺移到了電腦桌,教師充當了放映員。特別是一些要讓學生動手寫、動口說、實際練習的東西,多媒體一點而過,一閃即逝,學生印象不深。而且有些老師對課件進行精心“打扮”,使課件顏色過于鮮艷,畫面背景過于復雜,這樣一來,花哨的課件就會喧賓奪主,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沖淡了學生對教學重點、難點的關注。
經過幾次聽課發(fā)現,有的老師一堂課自始至終坐在電腦桌前對著話筒自言自語說了一堂。竟從上課“起立”,到下課“老師再見”也沒有離開凳子,基本上不管理學生,也不照顧坐在后面的學生。老師下載現成課件,不鉆研教材,不研究教法,不結合學生實際,學生跟著看熱鬧,豈不知好多同學一節(jié)課從不動筆記本,從未拿練習冊。甚至沒有課本。學生的課堂生活到底是如何度過的,老師一無所知。這樣的多媒體教學,老師放映了一節(jié)課,老師自娛自樂,學生亂七八糟,教學效果能有多少?
三、過分體現純英語教學
一些英語老師,過分體現純英語教學,一節(jié)課一句漢語、一個漢字都不說,這未必是一種很好的方法。我國的英語教學,一直存在著漢語使用不當的問題,前多年主要是漢語的過量使用,近幾年我看又出現了完全禁止?jié)h語使用的問題。這兩種做法都存在弊端,不利于外語教學。漢語的過量使用容易使學生養(yǎng)成在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時必須依靠翻譯的不良習慣,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交際的能力,這樣的教學翻譯占據了課堂大量的時間,會使教學方法單一,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聽說讀寫的實踐練習不夠。長此以往,使學生容易在英語詞語和漢語詞語之間建立機械的、不恰當的對應關系;而完全禁止?jié)h語的使用給英語教學帶來了不必要的限制和麻煩,特別是針對低年級和一些英語基礎較差的學生用純英語教學效果極差。一些老師上英語課一英到底,在講解一些較復雜的語言點或句子時,老師不能一語道破,學生也會不知所云。為了糾正以上兩種弊端,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們的英語老師一定要根據實際,在使用漢語時一定要把握好這個度,要控制使用母語,也要在適當時候恰當地使用母語。
教師不妨有意識地在音位、語法、語素和文化背景上對漢語和英語進行一些比較,找出它們的不同,尤其是相似而又有區(qū)別之處,并運用到教學之中去,這樣有利于學生準確掌握英語。例如在教生詞時,通過對詞綴pre-的講解來加深學生對preview,prejudice的理解和記憶。對學生容易混淆和出錯的地方,如chef(事務長、炊事長)和chief(首領、領袖)的區(qū)別,又如某些詞語,像escape(逃避)和elude(巧妙的逃跑)用英語解釋或用手勢來幫助理解都有困難時,不妨使用一半句漢語,可以節(jié)省時間,又可準確掌握其含義。
作為英語教師,在教學上或許曾有過很多誤區(qū),也繞了很多彎路,但不經歷風雨何能見彩虹,不經歷摸索何以找到捷徑?讓我們共同探索,走出誤區(qū),為提高英語教學質量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