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參加工作那年,看了這樣一則報道:曾有人抽樣調查過許多中、小學生,大約有70%左右的學生對數學缺乏興趣,其中不乏許多數學成績優秀的學生,觀察身邊的學生也發現有相當多的學生對數學學習缺乏濃厚的興趣,有的甚至厭惡學習數學。究其原因,我認為傳統的數學教學,學習內容遠離兒童生活實際,學習方式過重于教師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忽視了學習是學生的一種生命體驗過程,學生只是被動盛放知識的容器,毫無情趣可言。當時我就想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如何充分調動、發揮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培養數學的興趣呢?
2007年8月我調入北關實驗學校,非常榮幸地加入了《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課題研究中,通過課題研究,幾年來一直打在心里的結終于解開了。
學生頭腦中只有存在問題,才會主動去思考,才會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會主動去學習知識,知識的獲取對于他才有意義,這樣就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如果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就會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不正是我多年來苦苦追尋的答案嗎?
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課堂結構,使學生能夠活潑、主動地發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下面是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的幾點體會。
一、創設活動化的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多提供一些讓學生活動的機會。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我通過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摸一摸、切一切、比一比,小組合作交流,自己發現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整節課中,學生學得十分積極主動。參與熱情很高,學習效率非常高。事實證明,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既豐富了學生的認知表象,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且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真正成為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學生學習興趣盎然。
二、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學習生活化,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還數學以本來面目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小學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所以,我從小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出發,從生活中“找”數學素材和多讓學生到生活中去“我”數學、“想”數學,使學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身臨其境”地學數學,有利于保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我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改編教材,更多地聯系實際、貼近兒童,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如在進行應用題教學時,我一般都不采用教材上的例題,而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出發,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去“找”教學素材。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這一內容時,教材創設了三個小朋友到商店購物的活動情境,教師可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實際購物或模擬購物。如買1元筆記本時,使學生體會到“10角就是一元”,并通過數出10角的活動,得出“1元=10角”。同時。可讓學生在取幣、換幣、付幣、找幣等過程中,認識并熟悉人民幣,學會人民幣的簡單計算,感受人民幣的實際價值,積累豐富的購物經驗,為使用人民幣作準備。這樣采擷生活數學實例,由于是學生熟知的,學生容易體會到數學就在自己自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應用價值,從而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的親切感,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創設情趣化的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玩好動、愛聽故事、愛做游戲、愛看動畫是兒童的天性,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盡可能地組織一些游戲性活動“包裝”數學知識或創造數學情境“串聯”數學知識、創設優美的動畫“表演”數學知識,使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做到學得有趣、學得愉快、學得輕松、學得主動、學得深刻。例如我在執教《排列》一課時,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首先創設了“演唱會”的現場,然后用表演時的排隊形問題引入課題,瞬間把學生的興趣提到了最高點,借助這一現場貫穿整個課堂,達到了非常理想的教學效果。
總之,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對小學生數學學習十分重要,是學好這門功課的重要前提。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會一直堅持自己的風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快樂成長,做一名快樂的數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