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思想品德課是教學生如何做人的學科,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注重接受學習,老師只起到“傳聲筒”的作用,學生則被稱為“留聲機”。新課程標準理念認為課堂教學應盡力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課堂上能產生積極的思維,讓學生從會學、樂學向善學發展。怎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呢?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幫助通過意義建構而獲得的。所以我認為,情境教學法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學方法。那么,在政治課教學中應如何運用“情境教學法”呢?
一、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識記基礎知識并熟練運用
有資料顯示,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主動性與年齡大小成反比。在這種情況下,怎樣來提高學生答題積極性呢?我認為,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一種寬松的教學環境,消除其心理障礙,提高答題積極性。例如,在學習《積極行使生命健康權》這一內容時,我首先用課件創設了—些情境片斷:一些學生、青年人、老年人在積極鍛煉身體;一位患病同學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下及時去醫院治療;張某手持鐵棍入室搶劫,職工小王和家人奮力反抗。看完情境片斷后,我先請三個同學描述這三個片斷,學生很容易說出來,那么在這三幅圖片中,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人們在行使什么權利呢?我接著問道。學生很自然就聯想到了健康、生命等字眼。對了。我不失時機地說道,人們就是在行使生命健康權。那么,我們應該怎樣來行使生命健康權呢?我進一步問道。學生這時就結合三個情境片斷,很輕松地就說出了“三個有權”。那么,在我們身邊又有哪些珍愛生命健康權的事例呢?以此來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學生在觀看情境片斷時,通過談論、分析和探討很輕松地就記住了一些基礎知識,以及怎樣來判斷一些具體案例的能力。
二、盡量還原真實情境。強化學生的角色參與,完成能力和情感目標的教育
眾所周知,“把課堂還給學生”是新基礎理論中的核心和精華。我們應該把學生當成既有主張見解又有情感精神的生命。所以我在課堂上教學時通過組織辯論、小品演示、你來斷案等形式強化學生的角色參與。例如,在學習《知識助我成長》時,我就請幾位同學分別扮演小余、小余母親、王老師等幾個角色,尤其是扮演小余的同學,讓他換位思考,仔細去揣摩小余的心情。當演到小余同學由于家庭困難上不起學和最后由于感動哭著撲向老師時,整個課堂安靜極了。我不失時機地說:“我們班同學大部分家都在農村,家里實際上并不富裕,有部分同學的父母在外面打工,通過他們的辛勤勞動才使我們有機會坐在教室里學習,現在你們想一想:就在這一秒,你們的父母在干什么?你又在干什么?如果我們再不好好學習,我們又能對得起誰呢?”我想同學們肯定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因為課后有好幾位成績不理想的同學找到我說要好好學習,看到他們渴望獲得知識的眼神,我不禁喜上心頭。還有像八年級下學期思想品德課涉及權利和義務的內容比較多,以及涉及的相關法律知識比較多,所以我經常把課堂變成“小法庭”,讓學生模擬“小法官”來辦案。這不僅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感受到學生更能積極主動地思考和探索問題。
三、讓學生合作探究。自己創設與課本內容有關的情境。真正讓他們學會學習
有這樣一個發人深省的童話:一個貧窮的孩子遇到一位神奇的老人。老人用手把小石子點成金子送給他。小孩搖搖頭。老人又把一塊石頭點化成金子送給他,他還是搖頭不要。老人再順手把對面的一座山點化成金子送給他,他仍搖頭。老人生氣了,“金山還不要,你要什么?”孩子不慌不忙地說:“我要學你的點金術。”老人一聽笑了。如果說學習就是“積學以儲寶”,那么知識就是金子,而科學的學習方法就是“點金術”。金子是會用盡的,但只要學會了點金術,就有了取之不盡的財富。古人云:“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確。老師再怎么說只是—個引導者,而真正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所以應該給學生充分的發揮空間。讓他們自己去創設情境,自己去設計問題。學生在這個過程當中,既能學會如何學習,又能讓他們在相互合作中培養組織和協同作戰的能力。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經常讓學生自己來創設情境,自己來設計與之有關的問題,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了作為學習主體的快樂,讓他們學會真正的學習。
正如贊可夫所說:“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教育工作者應善于在多樣性教育中為學生創造條件,給學生一些問題,讓他自己去找答案;給學生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