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我自己的教學實踐,我想從以下三個方面談談如何發揮課堂教學有效性這個問題。
一、從時間上看應是高效率。即花最少的時間取得最大的效果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堂40分鐘是關鍵。學生大部分知識的獲得都是靠課堂上的40分鐘獲得的。在傳統考試制度的束縛下,學生成了學習的機器,老師是機器的操作者,師生共同追求的是學習的“成績”。教學采取延長教學時間、提高勞動強度等辦法,設法把學生的成績提上去,學生考試的成績越高,證明老師的教學效果、教學能力越“高”。我也曾經自以為是新課程改革浪潮下走得較快的一員,我也曾經為自己的教學成績超出區、市平均分而沾沾自喜。但聽了專家們的分析,我發現了自己課堂教學的不足。在《匆匆》一課的教學中,我課前為學生準備了大量關于時間怎么來去匆匆以及我們怎樣珍惜時間的文章、名言。在課堂上的40分鐘里,我讓學生花了20分鐘朗讀、背誦我為他們收集的課外資料,對于朱自清的這篇文筆優美的散文只用了20分鐘讓學生去學習,一節課下來,雖然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能背出許多關于時間的句子。但學生卻沒有積累到本文那些優美的語段,作者對時間的態度學生沒有理解出來。反思自己的教學,我發現自己偏離了教學的重點,沒有把學生帶到體味文章語言的美、在品味中感悟感情的脈絡、學習語言的表達方式、積累語言。專家們分析,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運用的任何教學形式都要從完成教學目標出發,根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策略與方法。備課中,教師應該想一想:這個活動能給學生的能力發展帶來些什么?對優化課堂效率有什么幫助?什么樣處理會更有效?而在《匆匆》一課的備課中,我一開始就沒有抓住教學目標,沒有把每個活動環節想清楚,浪費了許多無謂的時間,讓《匆匆》一課匆匆地結束,導致了課堂教學的低效。
二、從成果上看應是高效益。即教學結果能使學生有較大利益
當前的課堂教學改革中,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是轉變學生學習行為的一種重要方式。因此,小組學習被很多教師所采用。但有不少教師追求的是小組學習的形式,忽視了小組學習的效果。在《將相和》一課的教學中,我也采取了小組學習的形式展開教學。因為《將相和》一課可分為“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因此,我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個故事,然后根據選擇分成三大組。圍繞“你學習的這個故事是體現將相‘和’還是‘不和’?找出理由說明。”這個問題進行小組學習。課堂氣氛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但由于學生對文本把握不深,加上有部分學生看到自己的好朋友選擇的哪一組他就跟著去哪一組,導致各組的人數嚴重不均。但為了突出學生的“自主權”,我沒有對學生作恰如其分的處理。因此,在小組學習中,人數少的小組時間過剩,而人數多的小組時間不夠用,平時少說話的學生根本就沒有發言的機會,小組學習就此結束了。在匯報交流時,發言的機會也是被某個優生取代了。專家指出:我們課堂教學固然要提倡創新,但不可忘記“求真”永遠是“求新”的基礎;我們固然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體會,但不可忘記尊重決不意味著肯定錯誤(包括有較大偏差的)理解和感受。而我的這種小組學習只流于一種形式,由于組織的問題,學生談不上充分的合作,學生雖然有思考的過程,但談不上是思維的碰撞。這樣的課堂教學,忽視了學生的差異性,限制了學生個體對教學的需求。因此,我這一節課的教學也是低效的。
三、從關系上看應是高效應。即通過教學在師生之間的心理、人格、思維、情感等方面能產生高效應
高效的語文課堂應該是孩子們的樂園,應該是師生共同成長的舞臺。教學不應是預設的“圈套”,教學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是師生雙方的共同演繹、彼此尊重;語文課堂上播下的種子,收獲的可以是情感的升華、思想的啟迪、價值觀的引領……在《延安,我把你追尋》一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在充分朗讀這首詩的基礎上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什么是延安精神?我讓學生以辯論的方式進行學習,而我則是他們當中的一員,參與到學生的學習當中,經過一輪激烈的辯論,學生對于延安精神居然有十多種理解:有的學生認為延安精神是無私奉獻的;有的學生認為延安精神就是光明磊落;有的學生則與本單元的一些人物聯系起來,延安精神就是像張恩德那樣的為人民服務,就是像李大釗那樣忠于革命的信心,還有的學生認為雷鋒精神就是延安精神……我發現,學生心中的延安精神竟然是如此的豐富,我事前想好的所謂標準答案確實一點也不標準。通過了一番主題鮮明的爭辯,學生受到了人格的教育,感情的熏陶;我也對在孩子們心中的延安精神有了一個新的定位,發現我的答案不是他們想要的,學生的人生經歷不同,學習的不同,自然對延安精神的理解也是不同的。讓我感受到語文課堂原來可以如此開闊,師生的關系可以如此融洽。這種課堂上的互動,讓師生間感到從未有過的親近,感受到老師與學生的平等,因此,學生一個個躍躍欲試,暢所欲言。課堂的氛圍自然而然的活躍,和諧課堂,效果顯著。
從專家們的“有效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課堂教學,讓我真正走進新課程,重新樹立有效的課堂教學觀,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對話、溝通、合作共享的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民主、和諧的有效教學實施的環境,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語文,實現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質量的互動,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