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攬小學語文教材,古詩內容頗為豐富,竟有十幾首之多。無論從題材,還是從表達方式來分類都無法一一界定。雖說教無定法,但根據語文的人文性、知識性和可操性的基本原理結合學生生理成長規律、思維發展規律,依然可窺斑見豹,理出一些頭緒。
一、憑借詩豐富的土壤,適當增刪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愛好和興趣
眾所周知,詩一直是我國文學的主流,具有題材的多樣性和悠久的歷史性。無論黃童白叟,漁民樵夫誰不能隨意吟詠幾首?作為老師,應當更好地利用這豐富的土壤,培植出嬌美的花朵。例如駱賓王的《鵝》,許多學生未讀一年級便倒背如流。作為教材內容,我斷然砍去背誦的環節,相反在人文性上面增添了許多內容。鵝、鵝、鵝……不僅是詩描述,倒是鵝精美的吟唱。于是我閱讀時有意對“鵝”聲進行模仿,惹得學生笑不絕口。頓時,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創設的情景教育得到實現。并且還為下文對春的謳歌作了鋪墊。然后對于“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我只揀色彩來講。“白、綠、紅、青”五顏六色的季節,這不是春景,一副盎然的春光圖嗎?于是,學生在過去理解的基礎上,知道這首詩不僅寫鵝,更主要的是闡明了對春的贊美之情。這樣,把課堂學習的新知識和過去已掌握知識,有機銜接起來,可節省許多授課時間,并且符合愉快教學法的特征,讓學生輕輕松松地接受知識,又能培養他們的想象力。
二、認真梳理詩類似的特點。抓好對詩本質的認識
詩歌雖說被喻為“文學語言的象牙塔”,言簡意賅,但有跡可尋,能曲徑通幽,可以舉一反三。例如:唐詩《登鸛雀樓》、《山行》從寫法上的就頗為相似。首先對景進行刻畫,融人情。然后悟出理。我分析了詩的脈絡之后,整理得出詩的事、情、理的結合體。并且靈機一動,又將宋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作比較,讓學生鑒賞。幾經努力,最終得出來宋詩言理的成分多了,情景交融的刻畫少了。按理說,如此有深度的詩歌知識,講授起來,必定費時又不容易讓學生接受。但我采取對比歸類的辦法,使他們對詩的本質和有關知識有了更好的認識,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不良情況發生。
三、抓好師生互動,以點帶面,突破難點重點
俗話說:“教材無非是例子”。不錯,并且對例子,也不能面面俱到。我認為只要抓住重點突破,便可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古詩往往簡短,但瑯瑯上口。不必在語法,翻譯上糾纏過多。應當著重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詩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例如王安石著名的<泊船瓜洲>,我只從容地對“春風又綠江南岸”進行講述,讓學生對王安石晚年恬淡生活有所了解。至于為什么用綠字則只字不提。這樣,學生無疑對王安石這樣的一個大政治家的胸襟和氣度欽佩之至。這樣的方法,達到了警示學生人生路上要豁達、不屈不撓的功效。既注重了語文的人文性,又對學生的成長教育有所裨益。
總之,我國作為詩的國度,詩歌流派紛呈,內容包羅萬象。作者的政治主張,經歷頗為復雜,理解詩的層次不同,這就要求教師首先有一桶水,能夠做到用顯微鏡剖析一首詩,又能用放大鏡對詩的概況、作家大致經歷進行掃描,達到“一覽眾山小”的程度。然后,利用詩的豐富土壤,遵循教育規律,施展教育藝術,使學生聽懂,能理解,以達到打好學生文言文的良好基礎,激起他們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和陶冶他們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