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歌教學中的“范唱”
孫 華
范唱一般安排在新歌教學以前進行,它的目的和作用是運用歌聲直接感染學生,使學生對新歌的內容、思想感情和風格等有一個完整的印象,從而引起學生對歌曲的喜愛,激起學生學習新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范唱必須盡可能準確地符合作者的構想。因此,教師對作品應有正確、深刻的理解和確切的演唱處理,這樣才能鮮明生動地表達出完整的藝術形象。范唱以前必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完全靜下來后才開始范唱。范唱有全歌曲的范唱,個別樂段、樂句,甚至個別樂音的范唱。在教學新歌曲時,教師要把全歌曲范唱一次,使學生感受到新歌曲的完整藝術形象。范唱時教師要面對著學生,不看譜或少看譜;范唱要力求正確、動聽并能表現出歌曲的特定感情。真摯、確切的感情往往甚于教師的嗓音。如果有幾段歌詞,就應該把這幾段歌詞都唱給學生聽;如果是兩聲部的歌曲,教師就應該唱兩次,第一次唱第一聲部,第二次唱第二聲部,也可以采用聽唱片或錄音等來進行。如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某個樂段或樂句遇到困難,或者出現缺點、錯誤時。可范唱個別樂段和樂句,輔導學生克服困難,或者啟發學生知道缺點、錯誤的所在和應該怎樣改正。在一節課的課末,可用范唱全歌曲輔導學生,使他們在這節課中所學的唱歌技能得到鞏固和提高。范唱用處很大,也很重要,因此對范唱的要求也比較高。范唱可以清唱,也可以配伴奏。清唱時態度要自然、生動,可附帶一些表情動作,但應以歌聲為主。伴奏必須注意襯托歌曲的音樂形象,一般宜簡潔些,要有助于范唱效果,不要喧賓奪主。
一、范唱要熟練
正確有表情的范唱,首先應熟讀歌詞和歌譜,不論是單旋歌曲,或者是二聲部合唱歌曲的第一聲部和第二聲部的旋律,都能很順利地背唱無誤。
二、范唱要好
要把歌曲的音高、節奏唱得正確,句、段分明,吐字清楚;更要深入歌曲意境,有聲有色地唱出感情來。它的特點是完成歌譜上沒有也無法寫出來的東西,如唱歌的吐字、發聲,唱歌時的聯想,根據歌曲的感情而產生的強弱變化、速度變化等。現以《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金哲詞、董希哲曲)為例,簡要地講述一下:這首歌描寫學生看見老師不辭辛勞為培育新一代而工作時,發自內心的崇敬之情。速度應該處理得慢一些,音量不要太響,要親切些,連貫些。第二段比第一段要強一些。再如《一二三四歌》石順義作詞、臧云飛作曲的這首歌,是一首男聲合唱歌曲,也可作為獨唱歌曲,演唱的力度應是一種行進中的豪邁氣度。歌曲的開始,就在帶點的高音上起步,加上每小節里的符點音符,作為一種強化,所以在演唱時一定要打開喉嚨,張開嘴巴,“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像首歌,綠色軍營,綠色軍營教會我”像喊號子,又要強勁,短促而有力。要唱出今日軍人的男子漢的氣魄來。接下來曲調一轉,節奏上也稍有緩沖的變化,“唱的山搖地也動,唱的花開水歡樂”這也是全曲中唯一舒緩的4小節,所以在演唱時。力度比前4小節要減下來,非常的抒情。因為要有一個小小的對比,這4小節與前4小節又有情緒與力度上的不同。這些歌曲的處理就要靠教師范唱指導,不但要使學生理解、明白,而且還要讓學生能按這些要求有感情地唱這首歌。另外,范唱時,歌聲不要過大,只要全體學生能聽清楚就行。學生唱歌時的叫喊毛病,很大的一個原因。是模仿大人(教師)的聲音而產生的。要盡可能模仿學生的發音(自然、柔和、圓潤)來唱。個別段落或個別樂句的范唱,無論強弱、剛柔,或悲或歡,都要出自全歌曲的需要,不可孤立地去范唱一個樂段或一個樂句。不隨便使用伴奏樂器,好的伴奏能豐富歌曲的音樂形象,當然是很需要的。但太華彩、太復雜的伴奏,沒有益處,反而有害。
范唱并不限于在學習新歌之前進行,當學生對歌曲理解不深,或者唱歌技能與歌曲演唱的要求不相適應時,教師應指出歌曲的內容情節、旋律上的各種特點,啟發學生進行想象,也可以作片斷性的示范,以起到直觀教學的作用。有時,還可以運用正確與錯誤的兩種對比性唱法。提高學生的聽辯能力,啟發學生掌握正確的演唱方法。
總之,范唱應貫穿在整個新歌教學的過程之中,以有助于學生正確地感受和表現歌曲的音樂形象。
探索情境教學 變厭學為樂學
沈華榮
摘要:新課程理念下的歷史課,理論性較強,內容枯燥乏味,學生缺乏興趣和熱情,甚至產生厭學情緒。引導學生由“厭學”到“樂學”,在教學實踐中我做了諸多探索。
關鍵詞:情景 厭學 樂學
新課程理念下的歷史課,理論性較強,再加上學生基礎知識的缺乏,課本內容令人感到抽象沉悶、枯燥乏味,缺乏興趣和熱情,甚至產生厭學情緒。如何創設情境、活躍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由“厭學”到“樂學”?這是困擾我們教學改革的老難題。對此,幾年來,在教學實踐中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重視課前導入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學生“樂學”鋪道
“萬事開頭難”,“好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這些俗語足以說明課前的導入語是多么的重要。導入得好,就如一劑興奮劑會激發學生求知欲,反之則如一劑安眠藥,不講則已,一講便進入了學生的催眠狀態。因此,我們必須在教學備課充分的基礎上,注意觀察現實,了解學生的喜好,利用歷史人物和事件巧妙地設置情境,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學習高中歷史《政治文明發展歷程》的“從方國聯盟到天下共主”一課時,導入我選擇了電視劇《封神榜》,結果同學們你一言他一語積極參與,學生的情緒馬上就高漲起來。這樣的導入,學生容易理解,會使學生體會到學歷史的實用美,也增強了歷史教學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勵學生主動探求課本內容。
二、創設情境。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增強學生“樂學”的動力
“學習最好的方法就是對所學學科充滿興趣和愛好”一語道破天機。教師應如何使學生喜歡自己所教學科,引領學生接近和進入“樂學”境界,這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例如,在講《政治文明發展歷程》中“鴉片戰爭”一課時。課前我要求學生去收集有關“鴉片戰爭”和毒品的圖片和資料,來分析毒品的危害,推測當年鴉片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嚴重危害,從而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毒品危害人的身心健康,一定要自覺遠離毒品。這樣的教學設計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歷史學科其實離我們的生活很近。從中能夠學以致用,獲得一種成就感、滿足感;也增強了學生的使命感和學習的內在動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三、注重情境教學,讓學生成為真正的課堂主人,變“厭學”為“樂學”
新課程理念下歷史教學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更注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必須還學生以課堂主人的身份。
在講“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課時,我設置了這樣的情境:由各個組來代表雅典的政治權力機構,然后由每個組的同學集體討論和草擬本機構的職權范圍,最后由每個組派出代表來闡明它的職權……就這樣,同學們談得有聲有色,有條有理,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情境教學使學生深入到課堂、深入到社會生活中,做到用理論來指導實踐,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概括歷史事件的能力,使學生成為真正的課堂主人。在同學們發言的最后我以劉歡的一曲《從頭再來》作為結束,讓學生在“心若在,夢就在,天地之間還有真愛;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的歌詞中深受啟迪。
四、大膽創設“角色”互換情景。為學生“樂學”搭建平臺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讓學生學會自學,這才是“教”的真正目的。那么怎樣去創設“角色”互變情景,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呢?我作了這樣的探索:
1 教師先上好示范課,通過三五次示范后,學生就能熟練掌握自學教材的綱要。
2 放手讓學生上課。尤其是在課程改革沖擊的大好形勢下,給定學生一定模式后,讓學生來充當教學活動的“主導”,如“五四愛國運動”,要求每個學生在筆記本上列出它的背景、過程和影響等知識。然后讓基礎較好的學生上講臺作講解分析,不足之處,教師引導他們糾正,豐富課堂氣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通過這樣上課“角色”互變情景的運用,每位學生的自學能力都得到大大提高,教師何樂而不為呢。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如能恰當地、巧妙地設置情境,點燃學生心底的興趣之火,化枯燥為生動,變抽象為具體,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出奇制勝的效果,使枯燥乏味的歷史課充滿生機和靈氣。因此,歷史教師一定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完善自己,并有計劃地收集學生感興趣的史料,以備在課堂教學的陣地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