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設置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問題的解決也標志著課堂教學任務的完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大多被動地接受知識,沒有學習積極性,這剝奪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權利,學生根本沒有創(chuàng)造性可言。而新課程賦予教師的任務則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所以,我在教學中突破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多方面創(chuàng)造機會,訓練學生提出問題。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
一、在課堂教學中,結合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1 圍繞課題設問
在學習一篇新文章時,看到題目。學生小腦瓜中肯定會有許多問題想知道,所以這時就讓他們圍繞課題提出問題。如《送給盲婆婆的蟈蟈》一文,學生圍繞課題提出:“誰送蟈蟈給盲婆婆?他為什么要送蟈蟈?這是一只什么樣的蟈蟈?”而后,帶著問題來學習課文,學習便有了方向,有了目標,也有了動力。
2 初讀課文設問
在訓練學生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之后,前面提出的一些簡單的問題學生就能自己找到答案,但還會有一些新的問題,這時可以提出來。如在讀了課文《學棋》以后,學生提出:“為什么兩個學生跟一個老師學下棋,學習的結果卻不一樣?”這樣,學生讀課文時便動了腦筋,有了思考的方向。
3 理解詞句,訓練朗讀時設問
在學習課文,練習朗讀課文時,文中學生不懂的詞句可以動手,用筆做上記號,然后提出來大家討論解決。如在學習《北大荒的秋天》時,學生提出:“什么是‘大豆搖鈴千里金’?”這時,通過讀文討論,學生真正不懂的問題解決了,課文也就學會了。
4 總結課文時提問
課文讀通讀懂以后,可以啟發(fā)學生提出一些總結性的問題,大家再來討論解決。如《藍鯨》中“為什么鯨要用鼻孔噴出水柱?”“藍鯨渾身有哪些寶?”讓學生了解“潮噴”的作用,討論鯨身上的寶,從總結全文再引申至課外,鼓勵學生以后能多看書,多學知識。
二、在課堂提問的層次上,分層對待
1 鼓勵學生提出簡單問題,學生解答
一個班級中學生的興趣、知識水平、認知策略總會存在各種差異,在鼓勵學生提問時,有的學生會提出一些非常簡單的問題,如讀了《西湖》,有的學生會問:“什么是柳絲?什么是天堂?”這時,教師不該流露出不耐煩,同時,還得教育學生不應嘲笑他,而應鼓勵他的勤學好問,再讓其他同學來做小老師,給予解答。當另一個人提出同樣簡單的問題,就叫他來解答。這樣讓學生在提問、解答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就濃了,很多原來的聽眾就變成了學習活動中的主角。
2 啟發(fā)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共同討論
要理解一篇課文的內容,學會文中的詞句,還需要有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此時。教師可適當啟發(fā)、點撥。如在教學《大荒的秋天》中的第5段時,學生提出了問題:“田野、山嶺、江河會捧出哪些寶物來?”這時,教師不應一下子給出答案,而應引導學生結合文中詞句、圖畫來思考、討論:什么地方捧出了什么。甚至可以互相辯論,補充別人的答案。教師應尊重并充分肯定學生的想法、說法。全班學生在想想、說說、議議中解決了問題,真正達到了“學”而后“習得”的目的。
3 誘導學生提出創(chuàng)造性的問題,激勵興趣
對于一些學有余力的學生,還可以鼓勵他們從深度和廣度上更進一步地提出問題。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也可以組織大家討論,還可以由此激勵他們到課外尋求答案的興趣。
因為設計了學生提問,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課堂氣氛隨之活躍起來。學生學習興趣濃了,并養(yǎng)成了好問敢說的好習慣。在課堂提問訓練中,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又發(fā)展了學生的主體能力,還塑造了學生的主體人格。學生學會了主動學習,各種層次的學生都在訓練中得到提高,從而使他們學習的潛能得到了開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