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要著力突出學生的主體意識,才符合新課程標準及新課改要求。本文對此作了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 主體 新課堂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因此,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精心組織數學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動腦、動口、動手的課堂實踐活動,構建數學新課堂,顯得尤為重要。
一、角色轉換。激發自主探究
在教學過程中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識水平,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生的觀察、猜測以及獨立思考,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使他們從信息的被接受者變為主動參與者。講授新知識前,師生調換角色,引導學生假想自己是老師,如何來講授這些內容學生才能理解?應讓學生學會什么?應注意哪些問題?這樣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使學生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例如:教學“小數的認識”時,我引導學生設想自己是老師,如何來講解這節課的內容?讓學生學會什么?學生對老師的這一做法很感興趣,個個躍躍欲試。有的說:弄清什么叫小數?小數該怎樣讀怎樣寫?有的說:要懂得小數的意義,小數與分數之間有什么聯系。在這些“小老師”發言后,我加以歸納便成了本節課的教學要點,同學們會針對這些要點去預習課文進行探究性的學習,從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二、動手操作,在實踐中感悟
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學生動手去“做數學”而不是用耳朵“聽數學”。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動手中學習,在動手中思維,在思維中動手,讓學生在動手、思維過程中體驗、探索、發現、創新。如我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課前讓學生準備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并找來適量的沙子,上課時我啟發學生動手操怍,怎樣才能把圓錐體積計算方法推導出來。先看實驗步驟:(1)先把準備好的圓錐體和圓柱體拿出來,檢查是否等底等高;(2)然后把沙子倒進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看看倒幾次剛好裝滿;(3)根據這種情況能否推出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學生對此實驗個個興趣盎然,認真操作,生動有趣。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很快發現了把圓錐體內的沙子倒了3次剛好裝滿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內。且發現圓錐體的體積等于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的三分之一。于是學生很自然地推出:圓錐的體積=1/3x圓柱體積,即V錐=1/3sh。通過由淺入深一步步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不僅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還促進了思維的發展。
三、質疑問難。培養探索精神
質疑是學生個體獲取知識的心理能動狀態的外部表現,是創造性思維的初步呈現,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情境中探求知識。獲得知識。因此,在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多提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設想。以學生的質疑為突破口,捕捉學生的智慧火花與靈感,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如:教學“比的基本性質”中講到“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上或者同時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時,我讓學生去發現并提出自己的問題。一番思考后,有學生問:為什么要同時乘上或者同時除以?“0”為什么要除外?“相同的數”指哪些數?這些問題叉計學生自己去探索、解答。最后達成一致認識。通過學生的質疑問難,充分發揮了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了思維能力。
四、合作交流。訓練學生思維
合作交流是學生在小組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同學之間能互相啟發,每個同學都可在討論過程中吸收營養,集大家的智慧于一身。而教師讓學生分組匯報時,匯報的學生又要把本組的意見加以綜合,加以條理性,從而使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條理性都會得到訓練和提高。在教學中,知識的重難點、建立概念、理解算理等讓學生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如教學“圓柱表面積計算”時,我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把準備好的圓紙筒拿出來,各組內的同學合作想辦法,看哪一組最快把圓柱表面積計算公式推理出來。任務布置下去,各小組的同學有的在商量拼剪方法,有的在細心地拼剪,有的在討論怎樣才能完整復述推理過程。然后我讓每組派一個代表來發言,說說推理過程和收獲。學生經過小組內的交流總結,發言的同學都能把本組的推理方法和結果有條理地敘述出來。學生在各小組合作交流中,能不斷發現問題,不斷自己想辦法解決,因而時時處處進發著學生智慧的火花。
由此可見,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善于創造條件放手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真正地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讓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積極性最大限度地得到發揮,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數學新課堂。